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物栽培技术管理包括作物的轮作、套作、间作、布局和复种等,决定了一个区域作物生产的配置、种植、构成和熟制方式。本文对作物栽培技术管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根据考古发现,约在六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了农业生产,特别是两千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用精耕细作和轮作复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耕作制度。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大体由原始的撩荒(抛荒)耕作制发展到连种耕作制,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两年三熟或一年几熟的轮作复种制。这是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试验示范基地的大豆、玉米、向日葵、谷子、棉花、小麦等作物进行表层土壤水分测定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了同一作物不同深度和不同作物同一深度中土壤水分含量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这6种作物在不同深度水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差异较小.同深度由于作物不同土壤水分差异明显,但不同作物之间差异显著性不同,其中小麦和向日葵的水分含量与其他作物水分含量的差异极显著.通过水分测定与分析最终为该区域的作物种植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作物所需的无机营养绝大多数存在于土壤水分中,精确描述土壤水分在作物根系层的分布情况有利于监测作物的生长环境。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土壤水分监洲方面应用日趋成熟,土壤含水量在监测点处数据采集较为方便,但整个土壤体中水分分布状况无法直接获取。本文利用克里金插值算法,结合监测点所采集的土壤水分数据,建立土壤水分分布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并通过采集的土壤舍数量数据对谊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表征土壤体中水分的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旱地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状况,农业措施对旱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以及旱地土壤水分模式几个方面,叙述了我国旱地土壤水分状况研究的概况,并对我国今后旱地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选用良种,合理轮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优良品种,如韩国辣椒杂交种"大将"、"大王"、"金塔"等。要注意辣椒田不宜于瓜类、茄果类蔬菜作物连作,可与十字花科、豆科等蔬菜作物轮作,以防止和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发展现状,从生长发育特点、高产源库特征、壮秧培育、基本苗调节以及氮肥运筹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建议充分认识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水稻主产区重点示范推广以钵苗摆栽、毯苗机插为核心的机插秧技术.结合南方特别是西部水稻多元化种植区的生产实际,开展机插水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技术途径、籼型及籼粳型杂交稻在机插条件下的养分高效利用技术、基于传统宽窄行栽培技术、三角形强化栽培技术以及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参数的插秧机装备研制以及稻田复种轮作特别是全程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土壤保育、病虫草害生态工程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8.
致富门路     
致富门路大豆立体栽培增产又增收编者按为了充分利用光能、热能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1994年,辽宁省以大豆高产为前提,以增收为目的,搞了几种大豆与短秆作物间套复种试验,效益可观,深受农民欢迎。下面,将“土豆、大豆、玉米间套复种栽培技术”向您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安宁河流域洋葱-水稻轮作氮磷用量及分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洋葱-水稻全年产量函数模型,拟定了作物优质高产和保持土壤肥力的优化施肥方案,为安宁河流域洋葱、水稻两大作物的持续发展提供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江西红壤区花生4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轮作有利于调节土壤酸性,该模式下种植年限长或轮作作物多能改善土壤酸性;2)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比较显著,西瓜、花生轮作方式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较稳定;3)花生连作会明显降低土壤酶活性,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青海湖南侧江西沟草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土壤水分含量、运移和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等问题.2009年该区降水较多,导致2010年7月草地土壤重力水分布深度达到了0.7m左右,但仍有干层存在.经过18个月的水分入渗,在2010年11月土壤干层基本消失,干层恢复的年降水量要大于400mm.该区土壤水分比黄土高原运移缓慢,干层恢复较为缓慢,土壤水分恢复的深度小,水分聚集在土壤的上部,这些特点是该区冻结期较长和蒸发作用较弱造成的.江西沟土壤干层的发育表明该区正常年大气降水一般不能通过土壤入渗补给地下水,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该区土壤干层的存在指示在降水正常年土壤水分具有负平衡的特点,在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条件下具有正平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To obtain a greater yield per unit rainfal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s in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 Highly efficient use of limited water may be one means of achieving this goal. This paper reviewed wheat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water deficit and variable conditions. In addition, it reveals the compensatory effect of limited irrigation and fertilizer supplement on wheat water-use efficiency (WUE) and highlights the breeding of new varieties for high WUE that could improve wheat productivity under water-limited environments in the semiarid area.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in wheat productivity in semiarid area seems to depend on effective conservation of moisture and efficient use of this limited water. Different crops,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that prevail in the various semiarid areas. By combin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pproaches with regulating the cropping system by cultivating drought-tolerant and water-saving cultivars, the increase in wheat productivity could be achieved.  相似文献   

13.
在丘陵旱地对冬小麦进行了大田和原状土柱模拟耗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情况下,小麦4500~6000 kg/hm2产量水平,耗水量216.3~345.2 mm,播种-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分别占总耗水量的25.9%~36.9%,22.0%~31.1%,31.9%~52.2%,但年际间变幅较大;小麦拔节以后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明显增加,拔节期、灌浆期是小麦两个重要的水分需求期.原状土模拟情况下,冬小麦总耗水量中,丰水年型自然降水占77.2%,平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7.1%,缺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4.0%.从作物阶段耗水测定结果看,丰水年型情况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耗水现象;平水年型自然降水能基本满足冬小麦水分需求,突出问题是阶段性、间隙性水分缺乏;缺水年型情况下,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冬小麦的水分需求,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水分状况制约着冬小麦正常播种和出苗,二是水分供应状况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流域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与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青海湖流域3种典型生态系统(草地、灌丛、农田)降水过程和土壤水分的连续动态观测,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逐月、逐日、10min)土壤水分对降水脉动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灌丛和农田深层(60、90cm)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均比浅层土壤(10、30cm)滞后1个月左右;灌丛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集中在60cm以上,深层土壤水分主要受地下水影响,由于冠层截留损耗,单次小降水事件对灌丛土壤水分的补给作用较为有限;草地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集中在10和30cm,而农田降水补给的有效深度小于30cm,响应时间也明显滞后于草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的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业旱灾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非常大。土壤含水量是农业干旱监测的重要指标,通过遥感地表温度(LST)与植被指数(NDVI)结合,可以估算土壤湿度,监测农作物旱情。重点研究了LST/NDVI特征空间中干湿边的提取方法,通过14年全国NOAA/AVHRR的8km合成数据集分析发现,在LST/NDVI特征空间中,曲线斜率与实测土壤湿度显著相关(R=0.78,P<0.01),干边的截距和斜率与湿边有比较稳定的关系,但干湿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性。将全国分为6个区,分别确定LST/NDVI特征空间,根据特征空间干湿边参数反演土壤湿度,在土壤湿度分布图和全国耕地分布图基础上,进行旱情分级,得到全国耕地旱情分布图,可以为农业抗旱救灾提供快速宏观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从挖掘作物生产潜力和生育期优化配水的角度,运用WOFOST模型模拟典型年松嫩平原的5个典型站点春玉米的潜在产量和雨养产量,并应用FAO推荐的CROPWAT模型进行春玉米灌溉水量优化分析。研究表明:松嫩平原在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的潜在产量分别为5.94~10.18、7.20~10.57、7.43~11.59 t?hm?2;富裕和泰来在不同水平年的生产潜力分别为3~5、2~4 t?hm?2,长岭在平水年的生产潜力为3.85 t?hm?2。灌溉制度方面,春玉米在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的作物需水量为480~560 mm,灌溉总需水量分别为216.7~300.2、215.2~272.9、102.9~234.9 mm;快速生长期和生长中期是春玉米灌溉的关键期;作物需水量在不同生育阶段的灌溉需水量大小排序为生长中期、快速生长期、成熟期、初始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麦类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我国麦类作物关于阶段发育、形态发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田间土壤水分和养分效应、作物气象环境和灾害的模拟研究及其在大田生产中的应用概况.将作物模拟技术与麦类作物栽培学相结合的同时,将麦类作物栽培优化原理和专家知识相结合,使麦类作物生产向动态、定量、目标与优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智能化、精确化与科学化管理, 是这一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分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的重要因子,降水作为土壤水分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定量认识两者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土壤水分入渗及产流汇流等生态水文效应和区域水平衡至关重要.该文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了2018年—2019 年三峡山地大老岭林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 研究区降水过程无显著自相关性,而土壤含水量呈现高度自相关性,且随时间尺度缩小不断增强;2) 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同消同涨,两者之间存在协相关关系,月尺度上土壤含水量与降水相关性较弱,日尺度上二者相关性呈明显的“单锋型”,小时尺度上降水序列和土壤水分序列相关性在降雨事件发生后2~4 h最显著;降雨72 h后,各深度土层相关系数差异明显减小.3) 在不同时间尺度下,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与降水的协相关性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与降水的相关性降低,且水分变化对降雨滞后性增加.4) 不同坡位土壤水分与降水的协相关性差异显著.坡下土壤含水量对降水的响应强烈,而坡上两者相关系数偏低.5) 土壤水分序列与降水序列协相关性在不同时间尺度有所差异,小时尺度和天尺度两者协相关性较为显著且均随着时间推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而月尺度两者相关性则表现为随滞后时间距增加而单调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作物湿度对传统型脱粒装置脱粒分离性能影响的分析,用三种不同湿度作物进行对比的方法,对传统型脱粒装置脱干燥作物、中湿作物和潮湿作物的脱粒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不同湿度作物下各个性能指标的回归方程,并利用优化技术获得了不同湿度作物的脱粒参数最佳组合方案,对于不同湿度的作物,只要在相应的最佳参数组合方案下进行脱粒,都能获得满意的脱粒性能,提高了传统型脱粒装置对于作物湿度的适应性,为传统型脱粒装置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土体中的裂隙对其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土体的整体性减弱、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裂隙增加了土体的临空面,加剧了大气营力对土体的影响,使水分的入侵和土体的风干更为剧烈,因此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黄土节理裂隙发育演化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延安市安塞县取样,通过CT扫描成像技术研究土样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土样内部裂隙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黄土体节理裂隙发育扩张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土样CT数的ME值不断减小,SD值不断增大,4次干湿循环后,裂隙逐渐停止发育。土体产生裂隙的机制是在湿温耦合作用下,土体含水量在空间分布不均匀,进而产生较大的水力梯度,然后在土体内部产生拉应力;当土体某处的拉应力大于该处的抗拉强度时,裂隙就会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