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把BEL-7402细胞株成功地移植于裸鼠,并已传5代。观测瘤体的生长情况,从生长曲线表现出肿瘤有较高的恶性行为——不断膨胀性生长。移植瘤病理形态学上与原细胞株具有相似性,移植瘤细胞核大,细胞多形性,细胞排列有的呈索状或腺样。电镜下移植瘤细胞具肝癌细胞超微结构特征,如细胞之间形成发育不全毛细胆管及其细胞连接,此外,还见到胞浆内存在核膜组装过剩的环孔板、染色质间颗粒、张力原纤维等结构。移植瘤染色体众数为不足三倍体,与原细胞株染色体众数分布大体相同。应用抗7402细胞多抗,PAP染色法表明移植细胞阳性反应,胞浆内有棕褐色沉淀。实验过程中移植瘤未测得AFP。这与原细胞株上清AFP阴性一致,移植瘤是否会出现AFP阳性反应有待于继续观测。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对黄喉拟水龟和乌龟的消化道黏膜上皮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黄喉拟水龟胃黏膜上皮有发达的沟、回结构,在胃的贲门区可见指状突起的黏膜上皮细胞.胃体部的黏膜上皮细胞较大,柱状,表面多数呈五边形或六边形.在一些黏膜上皮细胞中,可见明显的分泌孔.在胃的幽门区,可见突起的微脊.在十二指肠中,可见横行的主皱襞和次皱襞,表面分布着形态不规则的细胞,可见沟、回结构;表面有很多杯状细胞,大多呈圆形.在回肠,可见纵行皱襞,吸收细胞表面不规则,有很多肠腺开口.大肠的黏膜皱襞较浅,可见杯状细胞分布于其中.乌龟胃黏膜上皮表面结构与黄喉拟水龟相似.可见两种不同形状的黏膜上皮细胞,一种为中央凹陷,排列紧密,呈鳞状;另一种为中央稍突起,呈不规则型.胃底部可见很多分泌细胞,在这些细胞中可见乳头状突起,在一些乳头状突起的中央可见分泌孔.小肠上皮细胞结构与黄喉拟水龟相似.大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可见簇状排列的黏液分泌细胞.在两种龟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均可见胃小凹结构,但未见微绒毛结构,也无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人降结肠高分化管状腺癌裸鼠移植瘤,历时两年余已传19代。研究表明,移植瘤的组织形态各代之间基本相同,呈高分化管状腺癌。腺管上皮细胞呈柱状,核梭形或不规则形,核仁明显,核位于细胞基底部呈极性排列;腺腔侧可见胞浆带。少数癌巢上皮细胞排列极性消失。在肿瘤相关抗原表达方面,CEA抗原呈弥漫性胞浆阳牲,人大肠癌抗原(MC_3)呈胞浆和腺腔缘阳性,腺管旁浸润小巢的阳性程度明显高于腺管。对9代移植瘤进行电镜观察,各移植瘤癌细胞超微形态呈现异型性,但腺腔缘可见微绒毛。提示我们建立的人降结肠高分化管状腺癌裸鼠移植瘤适合作为人大肠管状腺癌生物学行为和治疗研究的较好模型,MC_3抗原表达强弱可能同癌细胞的增强和侵袭力有关,以MC_3全胞浆阳性的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荷瘤裸鼠最佳成瘤细胞浓度,优化肾透明细胞癌裸鼠成瘤模型。方法根据查询文献设定细胞梯度,连续传代肾透明细胞癌癌细胞(786-0,ACHN),裸鼠前肢腋下注射成瘤,记录观察成瘤时间和大小,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的形态及坏死状况,分析最佳成瘤细胞浓度。结果细胞注射后观察至第四周末(裸鼠处死前),1×106/点组裸鼠未成瘤,其他各组自第10天左右开始成瘤,4周后肿瘤最小1.01 cm3,最大1.36 cm3,肿瘤随注射细胞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大肿瘤表皮破溃,肿瘤切面肉眼观肿瘤液化坏死与注射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组织学显示肿瘤坏死程度与肉眼观相似。结论肾透明细胞癌成瘤裸鼠最佳成瘤细胞浓度为3×106/点(786-0,ACHN),在一定的范围内(3×106~10×106),随细胞注射浓度的增加,肿瘤生长越快。  相似文献   

5.
人食管癌细胞株 EC109以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癌细胞核 DNA 含量,以放射自显影测定细胞核摄取~3H-TdR 和扫描电镜检查细胞表面的超微结构.大多数 EC109瘤细胞间期细胞核的 DNA 含量增加,主要干系细胞 DNA 含量为2 C,属 G_1期,也可见低于四倍体(3 C),高于四倍体(>4 C).甚至多倍体(>8 C)的瘤细胞.~3H-TdR 加入培养基10分钟后,许多瘤细胞核有银粒出现(S 期细胞).大量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反映其恶性程度高.扫描电镜可见 EC109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其细胞大小形状和微绒毛也不同.本文结果说明用细胞核 DAN 含量测定,~3H-TdR 掺入和细胞表面超微结构可测定肿瘤周期.也可用这些方法判定瘤细胞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胸膜穿刺针联合OB吻合胶构建615 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方法 小鼠前胃癌细胞株(MFC)在无菌环境下培养制成浓度1×107个/mL细胞悬液,然后将悬液接种于小鼠右腋下,建成胃癌动物皮下移植瘤模型,利用瘤块进行体内传代3次,胸膜穿刺针法进行穿刺移植建立615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同时建立对照组(未放瘤块)用于对比,小鼠成瘤情况利用外观形态学和HE染色方法评价。结果 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模型组肿瘤在第12天后生长较快,模型成功率为100%。外观形态学观察,模型组10只小鼠成瘤率100%,平均瘤重为(7.7160±0.2937)g;对照组成瘤率为0,模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的瘤块体积较大,表面不规则,细胞核呈圆形、卵形或异形,核仁不显现,核分裂相较明显,是比较典型的胃癌组织的形态特征。结论 胸膜穿刺针联合OB吻合胶法构建615小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成功率高、并且具有高效、便利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及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裸鼠胫骨原位骨肉瘤模型,并比较分析MG-63细胞悬液局部注射以及肿瘤组织块移植两种方法的成瘤特性,在注射组体内连续传代筛选MG-63细胞系获得高成瘤率的细胞,将MG-63细胞悬液(25μL,约1×105个)注射于裸鼠胫骨上段髓腔内;组织块移植组将MG-63细胞皮下成瘤瘤组织块接种于裸鼠胫骨上段髓腔内。随后观察两种方法建立的胫骨骨肉瘤原位模型不同的成瘤特性,并采用影像学等手段比较两种方法的成瘤率和成瘤特点。结果表明,术后3周左右可见局部肿瘤形成,4周后通过小动物X线技术可见胫骨中上段溶骨与肿瘤样骨形成,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骨肉瘤病理特征。细胞悬液法成瘤率85%,组织块法成瘤率95%,两种方法成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种方法均可形成裸鼠胫骨原位骨肉瘤模型,采用组织块移植法成瘤率较高,瘤体生长速度较快,而且对骨皮质及周围软组织的破坏力较强,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8.
扫描电镜可见,正常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大小基本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表面有微绒毛,似鹅卵石样外观,细胞与细胞之间间隙大小基本一致;而萎缩性胃炎胃小凹由圆形变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多边形,沟形;胃小凹之间的隆起高低不等,分布不均,呈山峰状或桥状;细胞增生呈结节状,细胞脱落呈网状,微绒毛增多增长,呈地毯样外观;在透射电镜下可见主细胞少,分泌颗粒减少,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脊消失,壁细胞几乎看不到.肠化生后有杯状细胞.病理分析认为:导致萎缩性胃炎组织结构病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胃粘膜防御系统受破坏后,胃壁细胞泌酸机能受到干扰,粘膜细胞大量破坏,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9.
对百合科药用植物开口箭生药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口箭根状茎呈圆柱形,表面具有多层木栓化细胞。皮层组织较宽广,薄壁细胞含较多针晶束及淀粉粒,内皮层细胞一层。中柱具外韧型和周木型两种维管束,近内皮层处维管束分布较密集,呈圆环状排列,内部维管束散生。药材粉末呈浅黄色,淀粉粒丰富,呈单粒卵圆形,直径3~9μm,脐点呈裂缝状或点状,层纹不明显。针晶呈束状或散状分布,可见柱晶及方晶。具螺纹、环纹导管,偶见网纹和孔纹导管,导管口径一般在8~17μm之间。药材冷水浸出物为56.82%~60.38%,50%热乙醇浸出物为60.12%~62.97%,药材总灰分为3.99%~4.77%,药材含水量为11.23%~13.30%。研究结果为开口箭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病理资料、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患者平均年龄分布在22.8~47.5岁间,以阴囊内肿块、部分伴有阴囊隐痛或下坠为主要症状.大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多在0.5~5cm之间,界清,无包膜.镜下见瘤细胞呈立方、低柱状,也可呈扁平状,瘤细胞AEI/AE3、Vimentin、EMA(+).结论: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为问皮起源,免疫组化结果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组织块法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应用SD雄性大鼠的外周肺组织,进行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PMVEC)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并从实验动物、培养基、操作条件、剪块方法、植块方法等细节方面对组织块法培养RPMVEC的方法进行探讨改进.同时,对培养细胞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通过MTT观察细胞生长情况.体外培养的原代RPMVEC在光镜下呈多角形或梭形,胞核清晰,呈卵圆形.细胞单层呈典型的铺路石样排列.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抗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阳性.透射电镜可见Weibel-palade小体.改进后的组织块培养法获取RPMVEC的成功率高,污染几率低,细胞活力好,纯度高,数量大,同时保有了PMVEC的结构和功能,可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种兔心房组织来源的非心肌细胞体外培养模型,为心血管药理实验、病毒学实验及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实验平台.无菌条件下取兔心房壁组织,将组织分离成2 mm×1 mm小块,采用植块法以5行4列的形式种植于培养瓶中,加入M199或MEM培养基对兔心房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待长成单层时胰酶消化收集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和细胞冻存.该方法获得了大量活力良好的兔心房壁组织来源的非心肌细胞,倒置镜下观察细胞多呈短梭形,以及少量的三角形、柱形和卵圆形细胞,细胞核部位隆突,胞浆均匀清亮.经体外传代培养至16代,冷冻复苏以后,细胞仍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瘤内注射联合放疗对小鼠肾癌治疗后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用Renca肾癌细胞(2.5×106/只)制作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接受肿瘤局部放射治疗,7Gy 6脉伏电子线/次,并在肿瘤部位直接注射未负载肿瘤抗原的DC,1×106/次,第28 d处死小鼠。检测肿瘤生长速度和瘤体重量。ELISA检测小鼠脾细胞IL-2I、FN-γI、L-4、IL-10和TNF-α分泌水平。结果与肿瘤组比较,DC联合放疗组小鼠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缓慢,肿瘤体积明显减小,脾细胞分泌IL-2、IFN-γ和IL-4的能力显著提高。结论瘤内树突状细胞注射联合放疗能够有效地抑制BALB/c小鼠肾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皮肤毛母细胞瘤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的组织学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型及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皮肤毛母细胞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为基底样细胞,呈小叶状或团块状分布,瘤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细胞CK17(+)、WE3(+)、P63(+),而AR(-)、CK10(-).结论:皮肤毛母细胞瘤是毛源性良性肿瘤,需与基底细胞癌、孤立型毛发上皮瘤做鉴别诊断.诊断依据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爪鲵甲状腺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的结构特点。爪鲵有甲状腺一对,位于颏舌骨肌下部外侧,介于关节下直肌和颈直肌之间,附于第一腮弓的软骨上。腺体呈卵圆形,两端较钝圆,甲状腺为滤泡结构,由甲状腺滤泡组成,滤泡的形状、大小变化很大,常呈圆形、卵圆形和不规则的球形。滤泡细胞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游离面光滑,细胞质染色均匀,细胞核大,滤泡腔中充满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的胶质。在滤泡之间,充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16.
Hepa1-6细胞的培养及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培养小鼠Hepa1-6细胞,建立小鼠皮下肝癌模型,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Hepa1-6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按2×105/鼠(A组)、2×106/鼠(B组)和4×106/鼠(C组)的细胞量,接种于C57BL/6j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细胞生长速度较慢,传代第3 d为指数生长期;成瘤率分别为A组30%,B组为80%,C组为100%;A、B组分别在接种肿瘤细胞后12 d和10 d成瘤,而C组在接种肿瘤细胞后7 d成瘤,成瘤速度明显高于前两组;第3周和第4周C组和B组肿瘤生长体积显著高于A组(P<0.01),而C组和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使用Hepa1-6细胞以4×104/鼠的细胞用量在SPF.级雌性C57BL/6j小鼠前肢部皮下成功建立了肝癌移植瘤,完成了小鼠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利用l988年建立的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SO-Rb_(50),作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微量注射器吸取SO-Rb_(50)的细胞悬浮液0.45—0.5μl,含细胞数1.5—2.5×10~7个,注入裸鼠眼前房内。共注射7只裸鼠的右眼,左眼为对照。实验眼于注射后第3天瞳孔区即出现肉眼可见到的灰白色混蚀,以后逐日增多,或在前房,或进入玻璃体内。约于注射后第7周出现右眼球突出,逐渐加剧。长期观察的实验鼠左眼也逐渐丧失视力,最后小鼠衰竭死亡。病理检查见典型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充满眼球腔,伴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部分眼内移植瘤瘤细胞呈菊形团样结构。肿瘤侵入眼球各层组织,破坏眼球壁扩展至眼眶内。长期观察的实验鼠肿瘤细胞除侵犯视乳头、视神经外,可沿着视神经侵犯视交叉等。另外,将SO-Rb_(50)的细胞悬浮液0.5ml,含细胞1×10~8 个,注入7只裸鼠右颈背部皮下,只有1只于注射后第4周长出皮下移植瘤,其余6只观察50~90天均未出现肿瘤。可见SO-Rb_(50)细胞接种于眼前房内比接种于皮下更易形成移植瘤。移植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与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米非司酮行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与不全药物流产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应用米非司酮行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与不全药物流产一样,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β-hCG高于正常,但前者动态监测或刮宫术后β-hCG呈明显上升趋势;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子宫动脉扩张,子宫旁血管有滋养细胞浸润,可见肿瘤染色、动静脉漏等.结论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阴道异常出血者有早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发生的可能,动态监测β-hCG、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血管减影术是诊断药物流产后发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及其与不全流产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前列腺癌细胞(PC3)乳鼠移植瘤动物模型,在体外培养PC3细胞,经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筛选PC3细胞株中具有克隆形成能力的细胞,常规传代后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约2×107 mL-1单细胞悬液0.1mL于出生2d的乳鼠颈部和前肢交界处皮下,建立移植肿瘤动物模型,观察乳鼠肿瘤生长特点,并用病理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PC3在乳鼠皮下的成瘤情况.结果显示注射后乳鼠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1~6d可见乳鼠皮下肿胀,且能触及到黄豆粒大小的肿物;7~15d肿物变大,肉眼能观察到明显肿物;16~21d时肿物有消退迹象.病理组织HE染色观察显示肿块为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物中CD133呈强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1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探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查1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常规石蜡切片,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重复切片,18例中有10例术后复发,其中4例2次复发,1例4次复发,无1例转移.组织学特点为梭形瘤细胞围绕小血管排列呈车辐状结构,且遍布整个瘤体;瘤细胞成分单一,核轻度异型,核分裂像少见;瘤细胞常向皮下脂肪呈树枝状浸润性生长.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发生于真皮,病程长,常反复复发,罕见转移.临床上第一次手术尽可能做局部广泛切除,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