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对聚丙烯熔融指数软测量建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制建模与模糊建模相结合的建模方法.从聚合反应机制出发,得到熔融指数软测量模型的机理结构框架,将其作为Takagi-Sugeno(T-S)模糊模型的后件部分,然后用加强型模糊聚类算法辨识T-S模型的前件参数.应用结果表明,将机制建模与模糊建模相结合的方法保留了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提高了建模精度,所建软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 MIMO复杂过程提出一种通过实验数据获取模糊系统模型的方法 ,即将每一维输入变量的论域进行等间隔分割后确定出模糊规则的前件参数和规则总数 ,再由一种调整算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学习得到模糊规则的后件参数。理论分析说明这种模糊规则后件参数学习算法是收敛的、所建模糊模型能够以要求的精度逼近已知的实验数据。仿真举例验证了所述模糊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并说明了所建模糊规则模型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潜艇悬停过程这一时变、强耦合和不确定性的复杂非线性多输入多输出(MIMO)被控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定义的聚类方法提取样本数据模糊规则、建立实常数值后件模糊模型的模糊自适应建模方法.通过密度聚类在线提取样本数据输入输出变量间的内在规则,确定被控对象合理的模糊模型结构;用前馈模糊神经网络结构表示模糊系统规则后件,并采用一阶梯度算法对实常数后件参数进行在线辨识.对潜艇悬停控制过程进行的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非线性系统的模糊建模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菌群优化算法(IBFO)和递推最小二乘(RLS)算法的模糊建模混合学习算法。该方法采用T-S模糊系统进行函数逼近,首先用改进的菌群优化算法优化模糊模型的前提参数,然后用递推最小二乘算法优化模糊模型的后件参数,实现对模糊模型全局参数的优化。对非线性系统、煤气炉数据和气动加载系统的建模表明,该方法在逼近精度方面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T-S模型的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的高炉铁水硅含量智能预测模型,采用模糊聚类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归类,自行生成模糊规则库,实现模型结构简化和参数优化,特别适用于高炉冶炼这类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预测系统建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命中率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二级倒立摆系统,提出了一种先进的智能控制策略.该种方法采用BP算法与梯度下降法结合的混合算法对Takagb-Sugeno模糊模型中的前项及后件参数进行优化修正,在已获得的客观输入输出数据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模糊推理系统ANFIS来对倒立摆系统进行建模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设计方法是正确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单输入单输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在线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辨识与鲁棒控制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广义模糊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实时建立对象模型未知系统的逆动态模型,实现网络结构和参数的同时在线自适应.考虑到网络建模误差和外部干扰的存在,还设计了基于控制理论的鲁棒补偿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对模型未知仿射非线性系统实现鲁棒输出跟踪.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模糊逻辑来推断蛋白质信号网络的建模方法,能够同时处理蛋白质信号网络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采用概率模糊规则建立蛋白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参数模型,并利用模糊后件分布函数族的差异程度来度量因果关系的强度,进而推断蛋白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模拟数据和人体T细胞实验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为蛋白质信号网络建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TS模糊模型的后件参数辨识,为了避免传统意义上以经验风险最小化来求解参数,同时考虑到如何控制模型结构复杂性以及经验风险又要最小,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LSSVR)结构风险分解建立新的代价函数来辨识TS模糊模型。紧接着,以该代价函数作为优化目标,TS模糊模型为约束条件,通过引入拉格朗日方法对其求解,最终得到模型的后件参数。该方法有如下显著特征:1)引出的代价函数是基于结构风险而非经验风险;2)计算过程不仅避免了核函数的选择,而且仅对原输入数据空间做内积;3)全局与局部性能得到保证。最后,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类具有范数有界参数不确定性的连续模糊双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求解其鲁棒控制器的新方法。首先,基于T-S模糊模型对模糊双线性系统建模,采用并行分布补偿算法设计模糊控制器。结合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到了闭环模糊双线性系统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然后,基于一种改进的锥补线性化算法的思想,将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转化成为一个受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的最小化问题。最后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炉异常炉况判断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高炉异常炉况判断专家系统的结构,讨论了从传感器数据中抽取高炉况特征的方法,时态黑板结构与时间知识表示,对于炉况特征的模糊量化和专家知识中的参数设定,系统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自动调整,对于高炉异常炉况的操作方法,系统采用规划-动作-反应方法向用出动国作建议,并对所动作动作建议实现实时的重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由于高炉中心温度较高,十字测温中心位置传感器极易损坏,并且更换周期长,因而导致无法及时判断炉顶煤气流分布.采用多输出支持向量回归(M-SVR)和随机权神经网络(RVFLNs)两种数据驱动智能建模方法建立高炉十字测温中心带温度估计模型,并基于实际工业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数量较小时,M-SVR模型和RVFLNs模型都具有较好的温度估计效果,但当样本数量充足时,M-SVR模型的泛化性能和估计精度更优于RVFLNs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炉指数化模型和评分方法来评价主炉炉况的好坏,提出了依据统计的观点,以提高炉况评价的符合率为目标的爬山搜索方法,其符合率为96.35%,构造了炉况评价系统中的参数自学习子系统,运行结果,其符合率为93.75%。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在高温石灰回转窑上用GJH混合燃烧器掺烧低热值高炉煤气的原理、设计及运行结果,说明了在高温工业炉窑上采用低热值煤气是可行的,成功的,为高炉煤气的应用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高炉煤气机械水含量的测定方法。此方法将高炉煤气湿式净化系统循环水中氯离子的质量浓度和凝聚水中氯离子的质量浓度作为测定对象,通过检测氯离子在循环水和凝聚水中的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确定高炉煤气净化系统中机械水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氧气高炉操作流程及操作参数对高炉内部过程产生的影响,预测氧气高炉流程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基于多流体理论、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理论以及计算流体力学建立了普通高炉多流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修改边界条件及内部相关参数,建立氧气高炉多流体数学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分别对普通高炉和气化炉氧气高炉(GF-FOBF)流程中的氧气高炉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两种工艺流程下高炉内温度场、浓度场和速度场等典型参数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了氧气高炉操作条件下炉内状态的主要特征和相对于普通高炉发生的变化,发现氧气高炉内部速度场、温度场均发生变化,特别是气相组分的均匀分布问题明显。本模型可为氧气高炉流程试验及流程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炉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TRT)的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的基本工艺控制要求,设计了由工控机(IPC)和可编程控制器构成的分布式监控系统,并重点详述了TRT中对高炉炉顶压力的控制策略.运行实践表明,监控系统能够满足TRT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高炉系统是炼铁生产的核心环节,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但由于该系统的复杂性和可修复性,使得传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在对这一系统进行分析时,具有不适用性.该文提出一种复杂可修制造系统的模糊可靠性分析方法,突破传统可靠性分析中不考虑可修复性或考虑不全的缺陷,建立了符合系统实际的模糊可靠性分析模型,并给出高炉送风系统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结合风口回旋区燃烧和炉外煤气预热、脱除和循环的平衡关系,建立了氧气高炉一维气固换热与反应动力学模型,并采用传统高炉的运行和解剖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模型研究了氧气含量和上部循环煤气流量对氧气高炉炉内过程变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氧气含量偏低和上部循环煤气流量不足时,会降低铁矿石还原效果,炉渣内出现大量未还原铁氧化物;氧气含量和上部循环煤气流量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炉内CO含量和铁矿石还原速度,但提高上部循环煤气流量会大幅提升炉顶煤气温度,增大热量损失.与传统高炉相比,氧气高炉内CO含量提高1.0~1.5倍,炉内气体还原性更强;铁矿石还原完成位置提高1.49 m,全炉还原反应速度更快;直接还原度降低55.2%~79.2%,炉内直接还原反应消耗的碳量更少.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探究高炉富氧操作下的冶炼规律,用已建立的高炉富氧综合模型对不同操作条件下的高炉热状态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炉缸喷吹循环煤气能有效抵消富氧操作引起的燃料比增长,且在低富氧操作时高炉不需喷吹循环煤气就能满足上下部热量平衡;增加喷煤量需要与提高富氧率相对应,不同的喷煤量具有不同的富氧操作区间.模型求得富氧操作条件下鼓风加湿极限值,即鼓风加湿不应超过21.2g/m3,相应的富氧率极大值约为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