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运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关联局域指标测算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视角建立城镇化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呈现明显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省域城镇化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邻近省域城镇化发展;省域旅游业发展有助于省域城镇化发展,呈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21个地市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以人均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运用灰色预测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广东省2000-2012年及2017年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依赖性),且这种依赖性程度在不断加强,说明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总体空间差异较小,并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2)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差异变化不大,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较稳定的高值(HH)集聚区域,而粤东、粤西地区则形成了稳定的低值(LL)集聚区域;(3)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局域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在时空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HH型聚集中心、LH型聚集中心和LL型聚集中心;(4)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  相似文献   

3.
集聚理论认为,人口集聚可能通过外部性影响雾霾污染的变化,而且由于空间的异质性使得传统的空间同质性假设难以表述二者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该文选取2003年—2016年中国20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人口集聚与雾霾污染之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研究表明:1)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区域内的效应.2)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在跨过门槛值3.961之前,人口集聚会加剧雾霾污染;在跨过门槛值之后,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出现边际递减现象.由此,提出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联防治霾政策、重点关注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灵活处理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非线性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2005年以来山东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运用面板空间杜宾模型从直接、间接与总效应3个方面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山东省城镇化水平重心向西南部转移,东北—西南向格局特征明显,东北—西南方向趋于极化,西北—东南方向趋于扩散,方向性逐渐减弱;区域总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逐年缩小.(2)城镇化水平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但集聚态势减弱,LISA集聚图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3)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但本地要素投入仍是影响当地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建成区面积扩大对本城市、邻近城市及山东整体城镇化水平提高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广东省2001—2011年2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间具有正向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各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通过溢出效应促进相邻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本文从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带来新型城镇化各方面的明显变化特征研究方面入手,用实证研究方法揭示旅游业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之间的推动作用关系,以期更理性地探明旅游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经研究发现,旅游业能够促进人口快速集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融合和保护生态环境。该结论恰好证明了旅游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城乡融合、生态环境等新型城镇化六大指标息息相关。进而论证了旅游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关联性,能够极大推动其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环境规制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环境污染不仅受到该地环境规制的影响,还受到周边地区环境规制的影响.环境污染的空间属性要求政府应将区域性的环境政策和跨区域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治体系相结合,更加注重区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查了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对人口增长的问题。首先介绍了面板数据在分析中的优越性,并阐述了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在此基础上,通过选用省级2003—2012年的Panel观测数据,对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考查了变量的空间相关性。最后结合空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法,估计了中国各省城镇化水平、人均GDP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经过实证检验,表明各省人口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并概括了主要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2):100-105
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的研究至关重要.采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等研究方法,选取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测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并构建区域产业集聚度竞争态模型,分析各省辖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集聚水平降低;各省辖市之间旅游产业集聚度差异显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的竞争态势空间分布不均,豫西、豫北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其他地区集聚水平较低.最后,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质量、基础设施、人民生活、公共服务、景观环境5个方面选取30个指标,构建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定量评价2010年江苏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并结合GeoDA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江苏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相关性和各县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1)整体上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即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其中苏南在5个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而苏中在公共服务、景观环境方面相对较弱,苏北则在经济质量、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方面相对较弱;2)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相似区域之间的空间集聚特征,但仍有少部分县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将空间计量方法应用到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利用安徽省的市域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滞后和误差模型,对所提出的6个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在相邻城市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和居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抑制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最后,对安徽省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发展特色村庄旅游提供借鉴.以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局部地区明显集中,形成了“多核集聚-带状发展”的分布特征,武陵山片区的中部、西南部是传统村落的主要聚集区.2)Moran I为0.305,表明其传统村落存在正自相关性,且局部地区空间异质性明显.3)城镇化率、平均海拔、人均GDP、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5个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独作用的影响力,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  相似文献   

13.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ESDA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08年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分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但空间格局较为分散,各市区对周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存在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皖江城市带"空间集聚.而劳动力、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农业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38个区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时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8年,重庆市的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是碳源和碳汇的主要来源.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形成了以主城核心区为主的高高集聚区和以渝东北、渝东南为主的低低集聚区,以主城周边为主的低高集聚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以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权重矩阵、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建设用地及扩展的驱动因素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存在着空间正相关性,且在郑州、新乡、焦作、济源存在"高-高"集聚的局部空间正相关;(2)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第三产业产值是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因素,说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其中前三个因素对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产值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河南省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经济增长度、社会发展度、生态适宜度、文化辨识度、制度接受度为研究思路,运用熵权法对2008-2017年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自相关、时间权重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动态演化机理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区域差异明显,高水平的城市发展主要以厦门市和福州市为主,泉州市的城市发展呈现出中等水平状态,而其他城市则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表现为正向相关性,空间集聚类型呈高值集聚;城镇化率与城镇化发展为质量同步型,主要表现为以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为主的HH型及其他地级市的LL型.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逐年提升,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域差距明显;在局域尺度下,城镇化发展质量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的动态过程,表现出两极-多级分化分布,区域间差距趋于分散.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市黄水镇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视角,运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技术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旅游业态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山岳度假旅游地旅游产业集聚是各种旅游业态持续发展和集聚的过程,黄水镇城镇建设用地在2004—2017年增长了6.6倍,其中旅游业态占地面积,增长了11.1倍,旅游产业集聚带动旅游城镇化平面空间扩展明显,以旅游住宿服务和旅游餐饮服务为主导的核心业态数量与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延伸业态发展较为缓慢,支撑业态由于核心业态挤压,导致规模优势下降明显.旅游产业集聚内部受特色旅游资源及环境禀赋、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效应推动,外部受避暑度假旅游市场需求影响,并受城镇化发展反馈.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热点,也是区域实现产业升级的重大举措,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旅游发展和城镇化现状和特征,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及VAR模型动态分析江苏省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VAR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脉冲响应函数表明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方差分解研究说明江苏省城镇化建设对旅游业的影响比旅游业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更大。以上研究结论可为江苏省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入围全国传统村落前3批名录的江西省传统村落(共125个)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平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集聚状态,各个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2个集聚中心,即赣东北的婺源县传统村落集聚区和南昌-进贤-丰城交汇的集聚片区,3个次集聚中心为抚州金溪县、吉安市城区和吉安县;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与海拔高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存在高-高海拔村落集聚、低-低海拔村落集聚现象,且绝大多数村落逐水系而分布;传统村落分布与社会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近一半数量的村落分布在距离县城、中心市较远且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