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低糖马铃薯果脯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2%NaHSO3,1.0%VC、1.5%柠檬酸和0.1%CaCl2混合液浸泡原料30min后护色硬化效果最好;采用30%白砂糖,20%饴糖、1.0%柠檬酸.1.0%CMC-Na的复配糖液糖煮,煮至终点糖度为45%左右,浸渍12~24h,再在70℃的烘箱中烘制5—8h制得的马铃薯果脯风味最佳,成品未出现返砂,流糖,干瘪等现象。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水稻直播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直播水稻的露田多,露田时间长,造成直播田的杂草发生量大,种群复杂,恶性杂草多.防除直播田杂草已成为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根据多年实践,笔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水稻直播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直播水稻的露田多,露田时间长,造成直播田的杂草发生量大,种群复杂,恶性杂草多。防除直播田杂草已成为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根据多年实践,笔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行合成的聚酰亚胺酸(PAA)作为基体,分别采用模拟体液(SBF)浸泡、交互浸渍在CaCl2和K2HPO4·3H2O溶液中的两种方法,研究了羟基磷灰石的形成和生长.PAA薄膜在SBF中长时间的浸泡,难以促使磷灰石在其表面生成.而采用交互浸渍法,羟基磷灰石可以沉积在PAA薄膜的表面.所生成的羟基磷灰石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作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大田杂草多呈块状或斑块分布。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要求对作物-杂草生态系统进行定量描述并按照杂草斑块的性质(大小、密度等)进行定量的控制。本文对杂草正规型斑块进行了定量描述,即呈正规分布的杂草斑块可用同一的模型来描述,其形状在细胞空间中可以从条形变化到圆形。并将个体生态场概念(Wu,etal.,1985)扩展到群体(种群)。应用作者发展的细胞自动机(Wangetal.,2003)方法对杂草正规型斑块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1)杂草的生态场随(圆形)斑块的增大而增大;(2)杂草的生态场随正规分布杂草斑块的形状变化而变化;(3)正规分布的圆形斑块其生态场随密度增加而增加;(4)通过模拟证实密度较高的杂草斑块,或者较大的杂草斑块需要更大的控制力(除草剂);(5)通过模拟证实杂草斑块的形状影响控制力,因此杂草的精确控制应该考虑杂草的形状。  相似文献   

6.
采用"先泡后煮"和"先蒸后煮"两种方法从锁阳中提取锁阳多糖粗品,研究了不同因素对两种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泡后煮"的实验中锁阳与水的比例为1:30、浸泡时间为2h、水煮时间为120min时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而"先蒸后煮"的实验中锁阳与水的比例为1:30、总蒸煮时间比为120min、蒸煮时间比(水蒸气熏蒸时间与水煮时间之比)为1:5时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此外,对两种工艺对比后发现"先蒸后煮"与"先泡后煮"提取工艺相比,锁阳多糖粗品的得率基本相等,均为0.5%左右,但采用"先蒸后煮"较"先泡后煮"工艺得到的锁阳多糖粗品,其多糖含量至少提高了7%以上。  相似文献   

7.
以霉变率和失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热处理、天然植物杀菌剂浸渍和涂膜保鲜技术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板栗储藏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这几种保鲜技术联用对板栗储藏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板栗的较优保鲜工艺为:在50℃的热水中浸泡40min,用杀菌剂SMC原液浸泡30min,放入含3%聚乙烯醇和1%K12的溶液中成膜,于通风处放置。保存一月后霉变率较对照组下降70%,失重率较对照组下降4%。  相似文献   

8.
棉织物退煮漂一浴复合助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适于棉府绸织物退煮漂一浴浸渍工艺、可替代烧碱和双氧水的复合助剂的前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退煮漂一浴复合助剂28g/L,浴比1:20,在95~100℃下浸渍处理90min。该条件下织物前处理效果与传统碱氧工艺相近,染色后织物在得色深度、均匀性和色光等性能上也与传统工艺相近。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焙烧、盐酸浸渍和氯化铵浸渍等方法处理白庙子斜发沸石,并用化学分析、XRD、IR和低温N2静态吸附等手段考察不同方法对沸石微孔结构的影响。实验发现,高温焙烧和盐酸室温浸渍使石微孔分布、微忆体积和比表面积减少;盐酸和氯化铵热浸渍能使沸石孔结构充分暴露,微孔分布、微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明显改善。讨论了微孔力场和孔道阳离子电场对对低压脱附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棉织物退煮漂-浴复合助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适于棉府绸织物退煮漂-浴浸渍工艺、可替代烧碱和双氧水的复合助剂的前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退煮漂-浴复合助剂28g/L,浴比1:20,在95—100℃下浸渍处理90min。该条件下织物前处理效果与传统碱氧工艺相近,染色后织物在得色深度、均匀性和色光等性能上也与传统工艺相近。  相似文献   

11.
刺五加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均匀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方法,对刺五加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温浸法中四因素对刺五加总黄酮提取的影响顺序为:浸泡时间>乙醇浓度>水浴温度>料液比,刺五加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8倍体积80%乙醇浸泡1.5 h水浴温度70℃,这些提取条件的确定为中药刺五加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堆存生活垃圾重金属溶出特性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堆存生活垃圾中元素的溶出特性,是研究库区堆存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技术及对水环境影响的基础.文中对三峡库区坝前135 m下堆存生活垃圾进行水下动静态浸泡实验,并研究得到了不同水固比时重金属溶出分配系数以及各种重金属的溶出速率,结果表明,Cd的分配系数较小, 水固比以及浸泡时间对分配系数及溶出速率影响较大,但在水固比达400时趋于平衡.库区堆存生活垃圾在水下浸泡时,在3周内,重金属元素溶出含量约为静态时理论最大含量75%;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溶出速率降低较大,并且在较小的水固比时溶出速度趋于平衡.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三峡库区堆存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水、热蒸汽两种工艺对南美白对虾进行干燥前热预处理,对不同预处理虾的干燥过程及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以虾干制品的硬度、弹性、复水率等为指标,研究预处理对干制后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得到的虾含水率不同,相比热水预处理方式,经过热蒸汽处理虾的初始含水率更低,干物质量损失更小。南美白对虾的干燥过程仅经历降速阶段,水分扩散起主导作用。干燥前预处理有助于虾干制品品质的提高,经过热蒸汽处理后的虾干制品复水率更高,色泽更加鲜亮,肌肉组织更加紧密有弹性。  相似文献   

14.
有机硅浸渍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有机硅浸渍漆的制备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对有机硅浸渍漆的改性方法进行了介绍,展望了有机硅浸渍漆的发展趋势,具有高导热、耐热、耐高压、节能环保等性能的加成型无溶剂有机硅绝缘漆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第四系BZK02孔(孔深322. 1 m,取芯率大于96%),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岩性地层讨论了上新世以来钻孔揭示的孢粉组合、古环境演化、沉积层序和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上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孢粉类型鉴定133种,有孔虫鉴定17属29种,介形类鉴定7属8种。钻孔自下而上揭示岩性第四纪沉积地层依次为上新统嘉兴组一段(299. 8~322. 0 m)、早更新统嘉兴组(160~299. 8 m)、中更新统前港组(87. 3~160. 0 m)、晚更新统东浦组(72. 0~87. 3 m)、晚更新统宁波组(18. 6~72. 0 m)、全新统镇海组(0~18. 6 m)。古环境演化主要表现为上新世以残积坡、河流沉积为主,气候温冷偏湿;早更新世以河流相、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变化的2个旋回;中更新世早期为河流-滨海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晚期为河湖相沉积为主,气候温凉干燥;晚更新世以河湖、潮坪、河口沉积环境为主,气候经历温暖湿润-温暖偏干-温暖偏湿-寒冷干燥变化;全新世以浅海相、河湖相、湖沼相沉积环境,气候特征早期为干冷,晚期温暖偏干。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制备载体催化剂干法浸渍步骤的过程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数值解法,并用实验对模型加以检验。研究表明:吸附平衡常数、相对吸附系数、润湿角及浸渍时间等参数对载体催化剂内活性前体的浓度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红花黄色素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浸取温度70℃,料液比为1∶100,浸取30min,提取两次为提取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8.
豚草属杂草的研究概况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豚草属杂草的植物学特征、分布情况、危害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现状的研究 ,发现在豚草属 4 0种的杂草的种类中 ,约有 15种是有毒或有害的杂草 ,其中有些是北美和欧洲花粉病主要致病源 ,有些是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杂草 ,还有一些是环境污染源 ;同时 ,针对有毒或有害的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提出了豚草属主要杂草的防治措施 ,为口岸检疫防治提供了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Donggutuo site, situated in the east margin of Nihewan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leolithic sites i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the longest excavation seasons and the most abundant cultural remains recovered in the region. Based on well-constructed sporopollen, sediment grain size analysi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iron oxide analysis of the 2000--2001 excavated section, four sta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Nihewan Beds are identified by the authors. The results indicate four major stages of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from 1) warm and humid forest grass to 2) temperate and humid forest grass to 3) temperate and dry forest grass to 4) warm and humid forest, which is suitable for hominid occupation. The changes correspond to the stages of lak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The environment after the lake died out away has been cold and dry boschveld. The hominid activities at the site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1.10 Ma),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early three environmental stages. 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early hominids adapted to the relatively low lake level episodes through activities involving sporadic stone tool making, procuring of raw materials for tools, concentrating stone artifacts, and hunting and butchering.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inid occu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s well as the adaptive behaviors of early humans at the Donggutuo site.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红花黄色素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浸取温度70℃,料液比为1∶100,浸取30min,提取两次为提取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