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文章采用雾化纯铜粉作为基体,粒径为2、30、60、90μm的片状石墨粉作为固体润滑相,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了铜基石墨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粒径大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组织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石墨粒径大小与摩擦表面石墨覆盖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石墨粒径增大,材料的力学性能存在一个最佳值,即当石墨粒径为30μm时,密度达到最大值7.51 g/cm~3,硬度为53 HV。摩擦试验结果显示,石墨粒径为30μm时,磨损量最小。通过成分面扫描分析接触面石墨覆盖情况,研究了石墨在摩擦表面的成膜分布情况,结果发现随着石墨粒径的变大,石墨成膜覆盖率变小。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对中铜-石墨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的粉末冶金法制备了碳纤维-中铜-石墨复合材料,测试了该材料的体积密度、电阻率、硬度、抗压强度和摩擦磨损等性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该材料的显微组织、断口和磨面形貌,分析了碳纤维含量对该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中铜-石墨复合材料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体积密度和电阻率变化很小,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明显减小,而洛氏硬度和抗压强度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3.
颗粒对液-固二相润滑摩擦和温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研究了润滑油中含有固体颗粒时对摩擦副摩擦和温度特性的影响,试验在HDM20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试验采用3种微米级的固体颗粒添加剂,即Al2O3、MoS2和石墨粉, 在线测量了温度的变化过程和摩擦系数;结果表明,较软的MoS2和石墨粉降低了温度,减小摩擦系数,较硬的Al2O3颗粒升高了温度,容易使摩擦副擦伤;颗粒加入量对温度和摩擦特性有明显影响,在该文研究工况下,1.5 μm的石墨粉质量分数控制在5%以内对润滑有一定改善作用,在1%时效果最好.选用1.5 μm、2.3 μm、4.0 μm、10 μm、15 μm、30 μm粒径的石墨颗粒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从1.5 ~4.0 μm时,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温度变高,摩擦系数变大,从4 ~30 μm时,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温度变低,摩擦系数变小.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离散元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建立铜基石墨复合材料和45#钢摩擦副数值模型,基于环-块滑动接触方式,研究摩擦过程中摩擦界面动态变化规律及石墨粒径和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和45#钢摩擦过程中,在摩擦表面逐渐形成石墨润滑层,使得摩擦副的接触由金属与金属接触逐渐转变为石墨与金属接触;随着时步数增加,材料摩擦系数整体下降并达到稳定;石墨粒径增加,摩擦系数增大,磨损量先减少后增多,石墨粒径为18μm时,磨损量最少为1.65×10-8 m3;石墨体积分数增多,材料摩擦系数降低,磨损量先减少后增多,石墨体积分数为12%时,磨损量最少为1.61×10-8 m3。  相似文献   

5.
在粒径为0.5,2.5,7.5和24 μm的钨粉中,按粒径比3:1,5:1,10:1和15:1分别选取2种粒径进行配比,粗颗粒与细颗粒的质量比均为3:1,然后将不同配比的钨粉压制成钨骨架渗铜,获得W-10Cu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粒径配比对材料的密度、硬度、电导率等性能及其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径比的增加,材料的密度、硬度和电导率也随之提高;当粒径配比为10:1和15:1时,熔渗W-10Cu材料的致密度达到98.9%以上,其电导率达到23.8 S/m以上,钨颗粒之间相互黏结,产生了明显的烧结颈.  相似文献   

6.
采用机械合金化与热压烧结相结合的方法制备Cf/Mg_2Si复合材料,研究表面镀铜Cf对该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_2Si中加入表面电化学包覆镀Cu的短Cf后并未生成新相,而是均匀分布在Mg_2Si中,与基体之间界面平直,结合良好,说明界面反应得以抑制.随着Cf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降低,硬度、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Cf质量分数达到1.5%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此时,硬度为302.7HV,抗压强度为143 MPa,抗弯强度为34.6 MPa,电导率为12.85×103 S·m-1.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制销盘式HST-100高速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石墨含量的铜/石墨材料进行载流摩擦试验,考察其摩擦磨损性能和载流质量。用JSM-561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磨损表面,研究其摩擦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石墨质量分数为10%的铜/石墨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好,不同速度下磨损率在1.2 mg.m-1左右,石墨质量分数为5%和10%的铜/石墨材料的载流效率为75%~85%,载流稳定性在20%左右,明显优于石墨质量分数为15%的铜/石墨材料;综合考虑,石墨质量分数为10%的铜/石墨复合材料的性能最好,该材料的摩擦磨损机制主要是塑性变形,含有电弧侵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石墨表面镀镍对金刚石钻头胎体性能的影响,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镀镍石墨/胎体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石墨镀镍前后与胎体之间界面结合状态的变化,并研究了石墨表面镀镍对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洛氏硬度以及在无冷却液的条件下与花岗岩对磨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表面镀镍之后,石墨与胎体之间的结合强度大幅度提高;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以及抗弯强度和硬度;增大了摩擦副的摩擦系数,且增大了胎体的磨损量。石墨表面镀镍提高了石墨/胎体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但是降低了其干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9.
选取由CVD预增密至一定密度,再进行树脂浸渍/炭化补充增密至1.85 g/cm3的炭/炭复合材料作摩擦环试样.测试了该试样在一系列刹车速度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对其摩擦面及磨屑进行了SEM观察,对摩擦面进行显微喇曼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炭/炭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随刹车速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在10 m/s时出现最高峰,在25 m/s出现亚高峰;磨损量随刹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氧化磨损在刹车速度为25 m/s时开始大量产生,在28 m/s时达最大值.其摩擦表面形貌、结构及磨屑亦有较大差别.刹车速度从5 m/s升至20 m/s时,摩擦面石墨化度降低,石墨结构向无定型碳结构转变,但在高速时石墨化度反而升高,无定型碳结构又向石墨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密封材料——铜基石墨材料的摩擦磨损规律,采用销盘试验考察了铜基石墨材料在干摩擦和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和磨损机理,探讨了速度、载荷、摩擦温升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润滑条件下不易形成铜基石墨转移膜,所以水润滑时的摩擦因数比干摩擦时的摩擦因数大;水润滑下,磨损机理为黏着和磨粒磨损,适当增加载荷、降低速度有利于降低铜基石墨材料的磨损率;干摩擦下,磨损机理为黏着磨损,适当降低载荷、提高速度有利于降低铜基石墨材料的磨损率。  相似文献   

11.
试析人的年龄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年龄是一个公开显示的客观数据。在企业人事管理中,不仅要注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年龄的关系,还要考虑年龄对创造性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业绩。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策略,阐述了教学评估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及利用带来的发展契机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裸者与死者》中几个主要人物来分析,小说具有双重主题:其一是存在主义主题,小说具体表现了在诸多异己力量危及之下人的挣扎与无奈,并着重描述了权力的毁灭性作用;其二是人性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兽性与人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实践,阐明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而因企制宜与稳步推进是做好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重要手段,霍州煤电集团实现了改制企业的完全自主经营与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今世界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索,特别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研究,论述了科学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广义Poincar啨指标定理和三角剖分方法 ,结合两个例子 ,证实了切值对奇点拓扑结构产生了约束作用以及在一定条件下 ,奇点的分布及切值将导致系统无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材料力学假设求出小曲率圆环挠曲线微分方程的通解,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利用此通解计算圆环的位移及内力。最后将飞轮轮缘作为一个特殊圆环,建立轮缘位移及内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变迁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应地经历了人消极适应自然、人积极适应自然到人主宰支配自然的历史变迁。目前,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典型特征的新型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简述了体育教师的情感因素与体育教学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新技巧派重要作家,他的《竹林中》由七人讲述案件来串联故事;格非是中国20世纪末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他的《青黄》讲述“我”收集“青黄”一词意义的经过。两篇文章均不约而同地亲临历史真实,但前者在人物自足的讲述中注重建构一个真实世界,后者由于主体的质疑倾向图解历史真实。两部作品分别呈现出20世纪初、末小说写作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