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归属的差异与分歧。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目光去正视这段历史,靠近这段真实存在过的文学,最真实地还原这段文学的历史,从而给予"十七年文学"以更准确、更真实的文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的重要理论。其中的"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此理论的核心。"目的法则"可以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现象。但文学翻译再创造必须有一个度,这个度是由"忠诚原则"来制约的。目的论中的这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对文学翻译再创造及其创造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3.
受人物关系和场景的限制,在具体语篇中疑问词"谁"的疑问程度高、疑问信息含量大,可以强制话轮转换的实施。在会话中疑问词"谁"通过表称代、限定和充当固定用法使话轮得以顺利流转,从而实现其篇章功能。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还要做出创造性的叛逆。文章针对翻译界存在的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错误认识,以及把"创造性叛逆"与"翻译标准"对立起来的现象,通过分析两个术语的概念与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翻译现象,说明了创造性叛逆是一种现象而非一种翻译策略,并且进一步论证了创造性叛逆和翻译标准在翻译过程中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亢霖 《世界博览》2011,(8):85-85
电影究竟是拍给谁看的?这种终极问题大概永无标准答案,但香港电影给出的答案就很简单:谁能让电影"活"下去,就拍给谁看。 为什么香港会有《3D肉蒲团》?答案很简单——活下去。港产片屡屡书写辉煌,"拯救香港电影"的说法也总在萦绕,也就是说,红到发紫的港产片又总是岌岌可危的,跟香港这个城市十足相像。因为只是个城市,幅员太小,  相似文献   

6.
该由谁负责     
《少儿科技》2012,(12):34-34
周五下午放学早,小伟约了兵兵来家里玩。奶奶买菜去了,家里就剩他俩,他们终于可以玩那个"有趣"的游戏:从阳台上的花坛里捡一些小石子,比试谁往外扔得远。看着一颗颗石子被扔得远远的,感觉自己成了大力士,小伟和兵兵越扔越有劲。  相似文献   

7.
刘少华 《科技资讯》2006,(20):116-116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纸媒为依托的传统文学,正一步步从“平面时代”过度到声画结合以及多媒体复合的“立体时代”,白纸黑字再也不是文学的唯一表现手段,电视、电影、广告、网络以及DV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给了文学更新、更自由的展示空间,使文学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文学做基础,电视、电影、广告、网络以及DV等镜像文化才能有其发展表现的空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吊"作为《文选》中一种表达对死者哀吊的文体,历经岁月流变,从简单安慰性文辞渐渐发展成一种含有丰富情感抒泄的文体。"吊"有一个从礼仪到文体的发展过程。《文选》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吊体存在不同认识原因在于二者选录标准不同,文学作品在《文心雕龙》中是"述中显优劣",在《文选》中则是"选中定典范"。吊文由质朴向华丽的转变恰呼应了萧统所属时代的文学风潮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成长是现当代电影文学书写和表现的主要母题之一。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电影以特殊的视角表现了儿童在特殊年代的特殊成长历程。电影《小兵张嘎》塑造了"嘎气十足"的革命儿童张嘎子的艺术形象,嘎子的成长历程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成长主题进行了生动的诠释。概括起来讲,《小兵张嘎》的儿童成长书写具有某种模式化的特征:即苦难的童年生活是其成长的起点,对革命的向往和追求是其成长的合理发展,历经曲折成长为机智勇敢的革命"小英雄"是其成长的指向和延伸。  相似文献   

10.
以市场为主导价值的文学观滋长了散文的消费叙事,散文创作面临精神匮乏的困境,这与许多作者混淆了集体经验(感受)和个体经验(感觉)的内涵有关,通过对"感受"和"感觉"的释义,可见二者的区别,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对比解析,论述抓住个体经验(感觉)是写好一篇散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膨胀,发动侵略扩张战争,日本文学卷入民族主义的漩涡。在"日本浪漫派"理论、"国民文学"论和"近代超克"说等民族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了一系列服务于侵略战争的文学活动,出现了"大陆开拓文学"、"满洲文学"、"兵队文学"、"笔部队文学"和"皇民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文学。15年战争中的日本文学,全方位地服务于侵略"国策",日本文坛几乎整体沉沦。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奇葩。它常常以精当、凝练的语言概括政治家的政绩、评论文学家的成就以及其他名人的种种行为——有的言事,铺陈抒怀;有的讴歌,情蕴其中;有的追怀,感慨万千;有的凭吊,悲情荡漾;有的鞭挞,入木三分。其中富含大量的文学、史学、文化知识。高考就曾出过“指出对联中的人物是谁?”的试题,近年来虽未直接这样考查,但2004年已把对对联纳入语言表达试题的范畴,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电影之间总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是文学的特殊载体,电影具有直观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能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文学是电影完成的基础,每部电影的成功都与电影情节中的文学基础有关,与其说是电影的成功不如说是电影代表的文化诠释的成功。随着近年来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的发展,如何让电影更好地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是所有电影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以《杀死一只知更鸟》为分析对象,探析英美文学对英文电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是一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娱乐媒体方式,能有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因此,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对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突破文化壁垒,减少"文化折扣"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电影产业与服务贸易的相关关系,试图证明前者对后者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鉴赏文学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鉴赏与文学研究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对于文学问题的两种精神活动,二者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中各有自己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合理安排各自的比重,不能顾此而失彼。  相似文献   

18.
崖风 《世界博览》2011,(14):80-81
他要把"电影还给电影"在钱越来越多、情怀越来越少的电影产业里,王千源宁愿做一个"商业大片"里的"失踪者"。  相似文献   

19.
家是文学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母题之一,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家庭,家庭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场所,心灵的港湾,也蕴含着作者对家的理解与阐释。譬如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他对"家"的描述与透析,是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成就了他在文学领域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当之不愧为中国文坛中"释家"的先行者。同样,铁凝对于"家"也有自己的一番...  相似文献   

20.
湘语与赣语对应于"不"的否定词有大致相同的类型与发展轨迹,即:冇→冇/唔→唔→不/唔→不。湘语与赣语对应于"没有"的否定词的核心语素都来自古效摄一等明母去声,在后来的演变中,两大方言"没(有)1"与"没(有)2"的音节类型大致相同,"没(有)1"向双音节转化快于"没(有)2"的进程也相同。二者的突出差异是"没(有)1"向双音节转化时,各自的语素配置不同,湘语一般说"冇得",赣语一般说"冇有"。湘语与赣语的正反问都倾向于选用"VP-Neg"格式,而且都有相同的三种句型。表否定的"连"字句是湘语中一个有特色的句式,在赣语中很少见。湘语与赣语的否定词及其相关否定表达具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而不同于其他方言,说明这两大方言关系十分密切;同时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