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南部最富油的凹陷之一。通过对贝尔凹陷烃源岩特征的研究,发现下白垩统南屯组第一段存在优质烃源岩。该烃源岩为暗色泥岩、泥灰岩、油页岩和含钙泥岩的互层,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生烃潜力大,排烃效率高,是形成大规模油气聚集的物质基础。该层段代表了白垩纪早期的缺氧事件,是贝尔凹陷重要的地层对比标志层。南屯组第一段优质烃源岩范围控制了贝尔凹陷油气的平面分布,优质烃源岩层上下油气最为富集。  相似文献   

2.
通过井震结合烃源岩预测技术、盆地模拟技术和油源对比、原油运移示踪技术,对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哈尔加乌组烃源岩分布与烃源岩(灶)生烃演化规律、石炭系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原油运移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烃源岩主要有正常沉积型和火山碎屑沉积型两种赋存型式,烃源岩与火山岩具有4类共生关系;马中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为高成熟度原油,牛东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主要为成熟油;牛东构造带石炭系原油主要为马朗凹陷北斜坡带牛东本地成熟烃源岩所生,于白垩纪中晚期开始大量生烃,自东向西运移成藏;马中构造带油气来自凹陷中心高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主力烃源岩研究是近来油气资源评价中的一大热点。以江汉盐湖盆地江陵凹陷为例。从主力烃源岩的角度,利用盆地模拟法,综合分析了凹陷新沟咀组下段主力烃源岩分布特征、生排烃量、生排烃高峰期及油气资源潜力。结果表明,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主力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生油母质较好,且主要分布于资福寺向斜带,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排油中心位于资福寺向斜带,主要生排油期分别位于荆沙组至潜江组沉积期、潜江组至荆河镇组沉积期,剩余资源潜力较大,且主要分布于荆州油气聚集区;荆州油气聚集区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公安油气聚集区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4.
通过烃源岩的分布与成熟演化进行油源对比,认为PL19-3原油是来自古近系东营组下段(东下段)和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混源油.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原油主要来自庙西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渤中凹陷东部区域;东下段烃源岩主要来源于渤东凹陷.多层系源岩、多个生烃凹陷供油为PL19-3晚期构造圈闭快速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该地区小型凹陷,即渤东、庙西和黄河口凹陷具有重要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气成藏关键时刻主力烃源岩生烃演化及油气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东营末期(距今24.6Ma),位于洼陷中心的滩海地区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阶段。在明化镇末期(距今2Ma),位于洼陷中心的滩海地区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生凝析气-干气阶段,沙一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生凝析油阶段,滩海地区东三段和拾场洼陷沙三段底部烃源岩处于大量生油阶段。原油划分为5类,其中高柳构造带沙河街组原油(Ⅰ类)来自拾场洼陷沙三段烃源岩;高柳构造带浅层、庙北背斜构造带原油(Ⅱ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庙南斜坡构造带、南堡2号和5号构造带浅层原油(Ⅲ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南堡1号构造带浅层原油(Ⅳ类)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滩海地区奥陶系和沙河街组原油(Ⅴ类)主要来自滩海地区沙三段烃源岩,油气来源与油源断层切割烃源岩层系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潍北凹陷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及其所生成油气的分布规律,利用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地化测试 技术对孔店组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和源藏空间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潍北凹陷发育孔二上、中、下3 个段有 效烃源岩并分布于北部洼陷带和南部次洼两个沉积中心,其中孔二上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品质最好,其次为孔二 中烃源岩,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孔二上、孔二中两套烃源岩在伽马蜡烷含量、姥植比和成熟度等指标上存在明显的 差异。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已发现的孔一段、孔二上亚段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孔二上亚段烃源岩,孔二中 亚段原油和孔三段原油来源于北部洼陷带孔二中亚段烃源岩,孔二下亚段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多为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7.
应用已钻井烃源岩评价、次洼沉积特征对比、油源对比和地震特征对比,对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南洼南、北次洼烃源岩进行预测。南、北次洼在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相似的条件下,外部大型物源区位置、输砂通道、局部物源类型、洼间链状岛的遮挡作用联合控制了南次洼的沉积过程,为过充填沉积,导致了较低的古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开放氧化的水体环境,不具备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基本条件,北次洼为平衡充填沉积;油源对比表明围区部分原油来源于北次洼烃源岩,证实了优质烃源岩存在;地震特征对比表明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次洼陡坡带。辽西凹陷南洼北次洼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结论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研究取得新的认识,对于盆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油源对比、油油对比的方法,对吴起—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的油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吴起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志丹地区长10原油来自长9烃源岩.最后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成藏地质特征,得出研究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西部吴起地区由长7烃源岩向下排烃跨层输导进入长10成藏;东部志丹地区为长9烃源岩向下排烃进入长10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高邮凹陷古近系原油的物性及其甾萜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凹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对原油的类型进行划分,并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原油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相应的油气聚集成藏模式。总体上把该凹陷的原油划分为A和B两类,其中A型原油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及其斜坡部位;B型原油主要发现在深凹带内及其附近的戴南组和三垛组,以深凹带的成熟阜四段烃源岩为主,仅有少量来自深部位的阜二段烃源岩。斜坡部位的油气主要分布在阜一段—阜三段,来自阜二段烃源岩,属于近源运移特征。深凹带内深部位阜二段烃源岩,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莫达木吉凹陷下白垩统是区域油气勘探潜在目标层系,缺乏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研究。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莫达木吉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南屯组(K_1n)和大磨拐河组(K_1d)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2-Ⅲ型为主,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同时,在恢复埋藏史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在该地质时期成熟度演化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大二段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大一段烃源岩处于低成熟阶段;南二段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南一段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达到成熟生油气阶段。综合分析得出大磨拐河组(K_1d)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较高,但热演化程度低,生烃潜力小;随着埋深的增加,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增加,到南二段(K_1n_2)开始进入成熟生烃阶段,生烃潜力较大;南一段(K_1n_1)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为差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2.
吉木萨尔凹陷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源岩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并初步评价了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泥岩类有机质丰度达到了好-最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以II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进入成熟演化阶段。因此,吉174井二叠系芦草沟组泥岩类为一套优质的烃源岩,其生烃潜力大,是该区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的供给者。  相似文献   

13.
以改造型盆地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沉积相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剥蚀厚度恢复及改造型盆地模拟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柴窝堡凹陷沉积演化特征及烃源岩特征,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提出了有利勘探区带和目标。结果表明,柴窝堡凹陷北部及现今博格达山地区在晚二叠世沉积期属于深湖—半深湖亚相;凹陷主要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芦草沟和红雁池组,位于凹陷北部,达到好—中等烃源岩级别;区内油源来自凹陷北部烃源岩,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最有利的勘探区带为柴杨断褶带北部和三个山冲断带,最有利勘探目标为柴窝堡构造和阿克苏构造。  相似文献   

14.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区,现已发现5个大的油气聚集带,勘探前景好。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具有明显的源控、储控和断控成藏特征,油气藏主要分布在距有效烃源岩中心10 km范围内,NEE和NNE走向断层1 km范围内油气富集程度高,粉砂岩和砂砾岩为最有利的储集岩性,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最有利的沉积相。应用控藏要素多元叠合法对该凹陷南屯组二段进行了成藏有利区综合评价,优选出三级有利成藏区,通过分析有利区内断层型圈闭的断层封闭性能,对凹陷南屯组二段圈闭进行了成藏评价,优选出10个有利勘探目标,为凹陷下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岩石热解、镜质体反射率(Ro)和气相色谱分析(GC),结合油源对比,综合研究并评价巴布亚盆地东部中侏罗统—下白垩统5套最具代表性的烃源岩,在此基础上提出勘探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巴布亚盆地东部中侏罗统Magobu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评级为中等—很好,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与Ⅱ型为主,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最具有生烃潜力的烃源岩;研究区中、上侏罗统烃源岩发育在冈瓦纳大陆裂解阶段,随着埋深加大,逐步进入成熟阶段,与采收的原油具有很好的亲缘关系,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提出3个有利勘探区带,按勘探潜力由大至小排序为Papuan褶皱带南部—Aure褶皱带范围内的Ⅰ类油气勘探区带、Fly台地东北部—Eastern高地—Papuan高地范围内的Ⅱ类油气勘探区带以及Fly台地西南部范围内的Ⅲ类油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临南地区沙四段油源对比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油油对比、油源对比等方面对临南地区沙四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临南地区存在沙三型、沙四型和混合型三种原油;沙四段烃源岩早期生、排出低熟油,晚期生、排出成熟油。前者分布在凹陷的边部。后者在凹陷内部成藏。从而证实了沙四段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确有贡献,为研究以沙四段为源岩的油气成藏规律和指明有利勘探方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二叠系平地泉组是准噶尔盆地东部最好也是最主要的生油岩,但目前对于平地泉组烃源岩在彩南探区的具体展布情况研究较少,且各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也需进一步分析。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分析、烃源岩热解资料评价以及生烃强度研究,明确了平地泉组烃源岩在研究区周缘凹陷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凹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差异。结果表明:五彩湾凹陷平地泉组烃源岩厚度可达400 m且有机质丰度最高;研究区有机质类型整体以Ⅱ型为主,少数为Ⅰ型;各凹陷烃源岩均进入成熟阶段。综合评价生烃潜力认为,五彩湾凹陷平地泉组烃源岩生烃强度最高,达到形成商业油气聚集的级别;东道海子和阜康凹陷平地泉组烃源岩虽生烃潜力总体上不及五彩湾凹陷,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供油和供气能力。  相似文献   

18.
探讨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储层的成藏过程与成藏机理。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结合油-源抽提物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来源、成藏过程及成藏机理进行研究。石臼坨凸起主体原油表现为混源油特征,为渤中凹陷供油,存在一定的生物降解;428构造带北侧原油主要来自秦南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427构造带及428构造带南侧原油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包裹体镜下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表明,428E/W构造带潜山储层在前古近系存在油气充注过程,而在古近系烃源岩成熟以后,潜山储层又经历了油气充注过程,对应充注时间为3 Ma B.P.。该区油气来源丰富,晚期大量油气快速充注潜山储层,具有较高的勘探开发价值。但成藏过程复杂,基于潜山结构特征、供烃模式及输导体系划分为"三层侵蚀双源复式输导晚期型"和"双层单源复式输导晚期型"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对三个凹陷的石炭系和二叠系烃源岩地化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石炭系烃源岩为差的烃源岩,佳木河组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风城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为中等-好的烃源岩,具有较强的生烃潜力。中拐凸起石炭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第二类来源于二叠系乌尔禾组烃源岩。石炭系油藏至少存在两期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20.
莱州湾凹陷已发现多个油田,其原油类型变化多样,油源特征及成因类型不清。基于373个烃源岩样品和67个原油样品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结合莱州湾凹陷地质背景,对莱州湾凹陷烃源岩品质、油源特征及原油成因类型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烃源岩皆以低等藻类生源为主,北洼主要发育沙三段和沙四段2套有效烃源岩,南洼仅发育沙四段一套有效烃源岩,东北发育洼沙三段和沙一段2套有效的烃源岩;(2)莱州湾凹陷已发现的原油可分为Ⅰ—IV类4种成因类型。Ⅰ类北洼型原油具有典型的高4-甲基甾烷特征,主要来源于北洼沙四段烃源岩,集中分布在北部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Ⅱ类南洼型原油具有高硫、高伽马蜡烷、高C_(35)升藿烷特征,主要来源于南洼沙四段烃源岩。Ⅲ类东北洼型原油具有中等4-甲基甾烷、低伽马蜡烷特征,集中分布在东北洼边缘。IV类混合型原油,由北洼和南洼混合供烃,集中分布在南部缓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