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渤海海域东部凹陷各次级洼陷古近系沙四段、沙三段、沙一二段、东三段烃源岩热解数据和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的深入分析,结合构造演化、油源对比,明确了烃源岩特征和油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4套烃源岩均为优质烃源岩。其中:局限咸化湖盆的沙四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从差到优质均有分布,成熟度相对较高;广泛分布的沙三段和沙一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好到优质,成熟度较低;东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好到优质,但成熟度最低,导致其生烃能力有限。不同次洼主力供烃源岩存在较大差异,庙西北洼以沙一二段烃源岩生烃为主,庙西南洼和黄河口东洼为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混合供烃,莱州湾东北洼以沙三段烃源岩供烃为主,莱州湾南洼以沙四段烃源岩供烃为主,其中,高硫油主要来源于咸化湖盆烃源岩,是该地区沙四段烃源岩热演化生成的典型产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运用IES盆地模拟的方法,采用Easy%Ro模型,以单井的热史和生烃史为基础,从剖面和平面两方面研究了莱州湾凹陷两套主力烃源岩沙三段和沙四段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生烃状态。研究表明,在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末期(5.1Ma)北洼沙三段烃源岩已广泛进入生烃门限,沙四段烃源岩大范围生排烃;现今北洼沙三段烃源岩大量排烃,沙四段烃源岩排烃范围进一步扩大,北洼中心处已进入生烃高峰。  相似文献   

3.
辽东湾地区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参数,在有效识别和区分3套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油岩对比划分原油成因类型并探讨其分布特征.研究表明:3套烃源岩具有各自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参数组合,沙一段烃源岩以其较高的w(伽马蜡烷)/w(C30藿烷)、长链三环萜烷比值(ETR)和较低的w(藿烷)/w(甾烷)区别于其他两套烃源岩;东三段烃源岩以相对较高的w(C19三环萜烷)/w(C23三环萜烷)、w(C24四环萜烷)/w(C26三环萜烷)和较低的w(4-甲基甾烷)/w(C29规则甾烷)区别于沙三段烃源岩;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参数组合反映3套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辽东湾地区已发现的原油可划分为沙三型、沙三沙一混合型和东三型3种成因类型;沙三沙一混合型原油是辽东湾地区最主要的原油成因类型,广泛分布在凹陷内部和凸起;沙三型和东三型原油在局部地区分布,分布范围受烃源岩演化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沙南西洼烃源岩研究存在的问题,从高蜡油成因、烃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钻井有机地化特征、烃源岩沉积环境等方面论证了沙南西洼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认为,沙中构造带的高蜡原油并不代表沙南西洼生烃母质类型差,本区原油高含蜡原因主要与油气运移有关;沙南西洼具有"先沉后翘"的凹陷演化特点,这一构造演化特点决定该洼在沙三段沉积期具备中深湖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沙南西洼发育沙三段优质烃源岩,有机类型I-II1,丰度高;沙南西洼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厚度较大、面积较广;受构造演化"先沉后翘"的影响,沙南西洼烃源岩成熟度较低,但仍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潍北凹陷有效烃源岩的分布及其所生成油气的分布规律,利用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地化测试 技术对孔店组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和源藏空间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潍北凹陷发育孔二上、中、下3 个段有 效烃源岩并分布于北部洼陷带和南部次洼两个沉积中心,其中孔二上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品质最好,其次为孔二 中烃源岩,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孔二上、孔二中两套烃源岩在伽马蜡烷含量、姥植比和成熟度等指标上存在明显的 差异。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已发现的孔一段、孔二上亚段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孔二上亚段烃源岩,孔二中 亚段原油和孔三段原油来源于北部洼陷带孔二中亚段烃源岩,孔二下亚段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多为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6.
研究东濮凹陷胡庆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原油与烃源岩进行饱和烃色谱、饱和烃与芳烃色谱-质谱分析,剖析了两者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研究表明:胡庆地区发育3类原油,第一类原油具有极高伽马蜡烷,质量色谱图中甾烷呈"L"形特征,来自第二台阶的沙一段烃源岩,在沙一段储层中富集形成自生自储常温常压油藏;第二类原油为具有较高伽马蜡烷、三环萜烷以C23为主峰、甾烷呈不对称"V"形特征的中质油,来自第二台阶的沙三下亚段烃源岩,近源聚集形成常温常压油藏;第三类原油为具有较低伽马蜡烷、三环萜烷以C21为主峰、甾烷呈不对称"V"形特征的轻质油,是第一台阶的海通集洼陷沙三中亚段烃源岩生成,在第一台阶优质砂体中聚集形成的高温高压油藏.3类油藏由浅至深形成了3个独立的油气成藏系统,海通集洼陷并没有向第二台阶供烃.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溱潼凹陷第三系主要分布有戴南组一段、阜宁组四、三、二、一段和泰州组6套烃源岩层.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研究了溱潼凹陷主要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热演化程度,描述了烃源岩中有机质族组成、甾烷和三萜烷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等,分析了不同层位烃源岩的母质类型、沉积环境及有机质演化规律.并根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将烃源岩划分成A、B、C3类,A类烃源岩形成于相对咸化的还原环境,生源以低等水生藻类为主,为研究区的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泰州组二段、阜宁组二段中—下部和阜四段上部.  相似文献   

8.
利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生排烃特征、发育古环境、有机岩石学及原油特征等手段,探讨歧口凹陷沙一段低熟烃源岩生烃、排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沙一段低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具有集中排烃、高效排烃的特点。沙一下段烃源岩发育的环境主要为干旱气候下的咸水环境。藻类及显微组分中的矿物沥青基质是低熟烃源岩形成低熟油气的物质基础。歧口凹陷存在大量未熟-低熟的原油。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孔店组原油油源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族组成以及饱和烃色谱等分析资料对孔店组原油和沙三段与沙四段原油进行对比研究.油源综合对比结果显示,孔店组暗色泥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布与沙三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有所不同,与沙四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孔店组原油与沙河街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可能是孔店组烃源岩为其提供主要油源,部分地区沙四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歧口凹陷发育多个含油气构造,油源条件充足。古近系沙三段、沙一下段、沙一中段和东三段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系,但对其油源对比结果尚存在分歧。选取歧口凹陷102个原油试样为研究对象,综合类异戊二烯烷烃、甾萜类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指标,重新厘定古近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创新性引入Q型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原油类型,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油源对比,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与指导。结果表明:歧口凹陷原油可划分为D1-Q1-Z2、D4-Z3、D5-Q3-Z1、Q2、D2、D3、Z4、Z5共8种类型,其中,D1-Q1-Z2类原油来源于沙一下亚段烃源岩, D4-Z3类原油在唐家河、张巨河地区来源于沙一中亚段烃源岩,其他地区具有混源特征;D5-Q3-Z1类原油来源于沙一下亚段烃源岩,D2类原油为沙一下亚段与沙三段烃源岩的混合来源,D3类原油为多源混合,Q2类原油中馆陶组原油来源于沙一中亚段与沙三段烃源岩,沙三段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Z4类原油来源于沙一下亚段与沙三段烃源岩,Z5类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
油砂是沥青、砂、黏土和水的混合物,随着常规石油资源的减少,油砂这种非常规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油砂含油率是评价油砂矿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新疆某油砂矿油砂为样品,分别以甲苯、二甲苯、石油醚、甲苯和二甲苯混合液为溶剂,采用Dean-Stark抽提法,考察油砂含油率测定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测定含油率的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油源及运移路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为研究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富集规律,系统收集了三肇凹陷原油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根据生物化学标志物特征探讨了朝阳沟油田油气来源;在埋藏史恢复、生排烃史恢复、储层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盆地模拟软件,应用流体势原理,模拟油气从三肇凹陷到朝阳沟阶地的运移路径。结果表明,朝阳沟油田油气来源于三肇凹陷,通过断层垂向连通作用和砂体侧向输导作用,由南向北运移。朝阳沟阶地北段先行聚集油气,并向南段调整,形成现今油气聚集局面,朝阳沟油田油气富集区是有效运移油气量和圈闭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除油细菌A-3对重油滞头原料进行纯种微生物精炼除油,主要探讨先增殖微生物后进行精炼除油的两步工艺、增殖微生物与精炼除油同步的一步工艺及精炼液重复利用工艺等对残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步工艺中,微生物增殖和精炼除油的最适温度一致,均为40℃;一步工艺和两步工艺的残油率分别为0.56%和0.78%,一步工艺优于两步工艺;精炼液可直接重复用于精炼,含纯种除油细菌的精炼液和工厂腐化液重复用于精炼,所得残油率分别为0.58%和2.03%,纯种微生物精炼除油效果好于工厂腐化液.  相似文献   

14.
测定掺伪“菜油”中菜油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根据中国菜油大都以芥酸(二十二碳─烯酸)为其特征脂肪酸这一特性,测定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计算菜油含量。实测了五种市售掺伪"菜油",测定其某油含量并推测出可能掺入的食用油。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汽轮机组油系统漏油、渗油的查漏、消除方法和改进措施,同时介绍了油系统常用密封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入手,再通过现场取样进行室内模拟实验来优选微生物菌种,将优选菌种培育基液,对文南油田 8 口油井进行现场实验.通过加入微生物前后产状对比,来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的可行性.经过8 口井加入微生物后.6 口井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现象.从而证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具有明显的增油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柔性滑动轴承系统进行了油膜涡动及油膜振荡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通过对涡动特性及振荡产生的机理分析,对系统建立相对坐标系,导出了轴的振动方程;从N-S方程导出了涡动状态下的雷诺方程,从而得到轴的径向力计算公式;通过对轴的振动分析,研究了油膜振荡的特征和油膜涡动的产生与轴承结构、润滑油及轴的几何尺寸关系,提出了防止油膜涡动及油膜振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电加热采油工艺应用效果 ,研究了常规抽油井及各类电加热井的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通过对各类井筒温度分布曲线的综合分析得出 :在电加热工艺选井方面 ,对高凝、高含蜡油井 ,应选择液量在 4 0 m3/ d以下且含水较低的井 ;而对于稠油井应选择供液能力较好且含水较低的井 .在选择加热方式、加热功率及加热深度时 ,应根据油井工况综合分析 ,结合各类电加热方式的不同特点 ,依据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合理设计各类电加热井的工作参数 .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较好解决了稠油及高凝高含蜡油的开采问题 .  相似文献   

19.
胜利油田含油污泥的燃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胜利油田含油污泥的自身性质,以含油污泥的热重试验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含油污泥燃烧与热解的热重曲线,采用热重-微商热重(TG-DTG)法确定了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求解含油污泥的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并进一步分析升温速率对含油污泥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增加,燃烧速率、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不断提高,含油污泥的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20.
以植物油油泥经酸化提纯制取的酸化油及廉价非食用植物油为原料,加重油等石油油料勾兑,配制在常温下可直接供窑炉、锅炉使用的燃料油.并且报道了以酸化油、非食用植物油为原料,经酯交换、热裂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催化加氢等加工工艺,生产柴油、汽油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