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叶片圆盘泵固液两相流动规律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叶片圆盘泵内流动规律,将叶片圆盘泵叶轮分为无叶区和叶片区,采用多重参考坐标系法模拟叶轮在泵体内的转动.采用Eulerian多相流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利用Fluent软件对叶片圆盘泵内固液两相湍流进行数值模拟.在水力性能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得到叶轮无叶区和叶片区内压力和速度变化规律,以及固相体积分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旋流是叶轮无叶区内主要流动方式,无叶区内较大部分是低压区,存在叶片区高能流体流向无叶区的轴向流动;固相颗粒大部分集中于无叶区,叶片区颗粒浓度最高是在叶轮出口叶片工作面靠近无叶区处.分析认为大部分固体颗粒直接从无叶区排出而不经过叶轮叶片区是叶片圆盘泵具有良好固相通流能力而又对叶轮磨损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用自建的电泵泵级试验台对广泛使用的D82型电泵泵级进行了能量平衡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减小力损失,增大单级扬程,提高电泵泵级效率的途径,根据三元叶轮的结构形状设计理论对D82型电泵叶轮进行了改型设计,改型设计后的叶轮,其水力性能的各个参数都有所改善,叶片角减小而叶片包角增大,延长了叶片间的流道,能提高单级扬程。  相似文献   

3.
用自建的电泵泵级试验台对广泛使用的D82型电泵泵级进行了能量平衡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减小水力损失、增大单级扬程、提高电泵泵级效率的途径。根据三元叶轮的结构形状设计理论对D82型电泵叶轮进行了改型设计,改型设计后的叶轮,其水力性能的各个参数都有所改善,叶片角减小而叶片包角增大,延长了叶片间的流道,能提高单级扬程。  相似文献   

4.
比较前弯和后弯叶轮流道中的流动结构得知,前弯叶轮的叶片数应适当多于后弯叶轮.计算了12个和16个叶片的两个前弯叶轮中的边界层动量厚度,并对该两叶轮进行性能试验,证实了适当增加前弯叶轮的叶片数可以提高叶轮的压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王万生 《科技资讯》2006,(23):154-154
1.概述 许多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较早期使用的双吸式离心泵叶轮均由生产商按标准型号设计制造。其缺点是这种叶轮不仅寿命短,而且效率根本达不到额定值,水泵的实际出水量与额定出水量相差甚远。对双吸式离心泵叶轮重新进行优化设计,并对设计结果进行现场试验,通过试验-改进设计-再试验,最终使叶轮的叶片数、安放角找到了最佳点,大大延长了叶轮的使用寿命,水泵的效率及出水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的叶片数和螺旋角对溶血的影响,制作了2组共5个叶轮.第1组叶轮具有不同叶片数,第2组叶轮具有不同叶片角,分别进行溶血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数为6,对数螺旋角为30°的叶轮溶血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7.
应用雷诺涡粘模型(液相)、离散相流动模型(固相)和压力耦合流场计算法,对渣浆泵全流道内固液两相湍流场的固相颗粒的冲蚀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泵转速、固相粒径和叶片参数对颗粒冲蚀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泵转速的提高或者粒径的增大,颗粒冲击叶片表面的位置逐步移向叶片的头部,颗粒的冲击速度和冲击角度随之增大;不同叶片参数的叶轮对固相颗粒的冲蚀行为影响明显;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抗冲蚀磨损叶轮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三元叶轮子午流道和叶片的优化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反问题计算间接对叶片进行参数化并结合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一种基于三维黏性流动分析的叶轮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将设计变量分为叶片的设计变量和子午流道的设计变量,并分别作为子系统和中心系统。首先,在子系统内保持子午流道形状不变,利用遗传算法对叶片进行优化.然后,在中心系统内利用试验设计理论安排训练样本,采用神经网络建立叶轮性能与子午流道设计参数之间的响应关系,同时计及叶片形状对叶轮性能的影响,对子午流道及叶片进行优化。该方法设计变量个数较少,通过将设计变量进行分类并分步优化,有效地减少了计算量,对三元叶轮的优化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对一台混流泵叶轮进行优化,扬程和效率分别提高了7.43%和3.37%,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微型燃机向心透平叶轮顶部间隙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行研制的100kW微型燃气轮机向心透平叶轮,在级环境设计工况下的顶部间隙流动进行了全三维黏性数值模拟研究,其动静间隙信息传递采用混合平面方法,湍流模型采用Spalart—Allmaras模型.结果表明:向心透平叶轮顶部间隙流场在轮壳相对运动速度很高的情况下,其影响因素除了所熟知的叶轮叶片顶部间隙两侧压差以及已得到试验验证的轮壳相对运动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叶轮叶片表面次流,其存在使得叶轮顶部间隙流场更加复杂;叶轮进口较大的负冲角是该向心透平叶轮叶片表面较强次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在研究向心透平叶轮顶部间隙流场时不应忽略.  相似文献   

10.
针对航空发动机整体叶轮的加工难题,在单步加工法的基础上对叶片电解加工工艺进行改进,提出了分步法叶片电解加工工艺.首先制定了叶片的分步电解加工方案,采用切片法提取叶片加工的工艺数据,并利用整体叶轮叶片电解加工的专用软件对叶片电解加工工序的加工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对加工路径进行规划,据此计算出阴极运动的控制路径与各坐标轴运动分量,实现了叶片数控加工编程,最后通过加工试验验证该工艺方法的可行性.试验证明,该工艺方法解决了整体叶轮叶片的加工难题,提高了叶片加工的精度,缩短了加工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双室并列流化床煤气化炉密相循环理论模型,推导了计算两床间颗粒循环量的表达式,对密相循环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影响密相循环的因素及其操作条件,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为双室流化床煤气化炉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氢氧化铝颗粒尺寸对其附聚动力学影响的研究结果不甚相同,本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基于附聚过程的颗粒二元碰撞模型,以粒径ri-1,ri,ri 1的3种颗粒为作用物,按照穷举法,建立了附聚的物理模型。依照附聚模型给出了氢氧化铝颗粒的附聚速率方程,根据差分法求出了附聚的宏观速率,建立了不同粒径颗粒的附聚速率方程组。计算的动力学结果表明:等径颗粒的附聚速率常数要大于不等径颗粒的附聚速率常数;对于等粒径的颗粒,其中粒径最小的颗粒附聚速率常数最大,随着粒径增加,颗粒的附聚速率常数逐渐减少;对于不等径颗粒,其粒径相差越大,附聚的速率常数越小;动力学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的相关理论,测得液压流体中颗粒性污染物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和速度,根据不同的物质其自由沉降速度不同,从而求得颗粒密度。同时,给出了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分析,为以后的继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WC对Pt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还原煅烧方法制备得到WC混合物,将其加入常规Pt/C催化剂中,利用循环伏安作为表征方法,将加入前后的催化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WC混合物的加入,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的性能得到有效改善;在甲醇溶液中的氢氧催化反应的受抑制情况得到缓解,且交换电流密度增大.  相似文献   

15.
浓相气力输送中,固体颗粒的速度是一个重要参数,关系到系统的能耗、物料与管道磨损等重要问题,它与物料的物理性质、输送装置的特点、输送气体的物理性质以及输送气体的速度等参数有关。采用粉煤灰作为输送物料,在管内径为80mm,长度为202.87m的浓相气力输送实验台上,借助多台智能差压/压力变送器等仪器设备对固体颗粒速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沿程颗粒速度的修正公式。最后,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针对磁流化床中颗粒浓度高,相互作用强的特点,在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颗粒流的动力学理论,对床内铁磁颗粒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化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无磁场或弱磁场作用下,床内多处产生气泡,颗粒呈鼓泡流化状态;在适度磁场作用下,磁场对颗粒的作用明显,可以抑制床内气泡生成,实现颗粒的稳定流化.增大气体表观流速比后,磁场的调节作用相对减弱,颗粒不能实现稳定流化.与试验数据比对,二者吻合较好,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磁流化床中颗粒的流化行为.  相似文献   

17.
利用 FT- IR和 XRD两种光谱学方法 ,对阳离子表面活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在高岭土、石英砂和蒙脱土颗粒上的吸附进行了光谱学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光谱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矿物颗粒对活性剂的吸附、定性的确定不同矿物粒子吸附量的相对大小和吸附表面活性剂造成的矿物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循环流化床J型阀性能的冷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型阀运行简单,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得到应用.为了解J型阀的性能,在φ90mm的冷态实验台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J型阀松动风速与物料回送截面流率呈线性关系,并具有良好的自平衡特性;阀体阻力系数在一定范围内随颗粒速度线性变化;为获得较大循环量并兼顾阻力,松动风速应在最大输送区选取。  相似文献   

19.
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易出现早熟收敛、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了在粒子群搜索解的过程中监控粒子健康度的方法,对健康度低的粒子进行交叉操作。该方法既保证了健康粒子继续搜索最优解,又有效地改变了非健康粒子的状态,提高了粒子群的寻优能力以及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最后通过实验数据集验证了新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粒子群算法相比新算...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固体颗粒在随动式动态混合器中的分布,在研究管内颗粒分布情况时引入电荷耦合元件(CCD)图像测量系统。采用内置低流阻螺旋转子探讨有无内置低流阻螺旋转子、不同固体颗粒密度、不同连续相流体流速对管路固液混合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内加入低流阻螺旋转子后,密度与水接近的固态颗粒的混合效果较光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连续相流体速度为1 m/s时,管内加入低流阻螺旋转子后,密度与水接近的固态颗粒混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