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既是其作为教育消费者与接受者的重要权利,又是其保障自身利益的合法权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中的学生参与既存在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参与能力遭质疑和学生个体意识淡薄等理念性障碍,也存在行政管理机构中的边缘化、学生自治组织中的虚无化等制度性障碍。为更好地促进与提升高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需要更新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观念、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和提升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高旭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7):115-118
在公民社会视角下研究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成为研究公民社会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青年学生政治参与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公民社会呼唤青年学生政治意识、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在分析当前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以及当前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不足的过程中,寻找其中最显著的两个问题,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教育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参与过与未参与过定向运动的学生就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参与定向运动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没有参与过定向运动的学生,表明定向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应该予以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4.
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海南师范大学为此制定并实施了学校领导与学生见面会制度,让学生在学校变革中扮演有意义的角色。该制度采取定期召开学生见面会、学生自主报名参加、领导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等做法,促进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以及学校变革效果的提高。其所秉持的宗旨就是,学生是大学自治的重要主体、具有平等参与学校变革的权力与能力等,高校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还应在制度上确保学生参与的权力,扩大学生参与的范围,按阶段、分层次引导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5.
学生课堂参与是其学习适应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和心理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6.
钱钰 《科技信息》2013,(24):91-92
本文通过文献了解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情况,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体制、观念、技术和法律保障等层面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改革的要求,是实现学生权利的重要途径。基于上述分析,从我国高校发展与管理改革的实践出发,就如何进一步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体系,拓展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是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表征,彰显了大学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积极响应。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基于扎根理论编码分析法构建大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内在动机、参照群体、自信程度、参与环境均对参与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参与意愿显著影响参与行为;外在补偿、外在压力及参与能力对参与意愿的影响不显著;组织支持对大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行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因此,为提升学生参与内部治理效果,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高校应着力培育学生参与的内生环境,多方位激活学生参与的内在动力;科学构建制度体系,优化学生参与行动框架与结构要素;加强组织支持建设,消解“行政化”现象对学生主体性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认为"实践共同体"理论,尤其是其"合法性周边参与"观点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质课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只有在课堂中赋予学生足够的参与该实践共同体的"合法性"和"周边性",学生才可能获得课堂所提供的经验和知识,并逐渐取得学习上的更大进步。指出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不同参与程度以及参与类型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朝着积极的方向引导学生,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参与和学习的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9.
刘晓华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4):74-77,81
从学习文化角度探讨了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亚洲学生在澳洲教育硕士(TESOL)课堂里的参与情况,以及影响其课堂参与的因素。文章认为这些学生的儒家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她们的课堂参与。对教师的高度看重、对自身的高要求、低调而有节制的课堂行为期待被认为是她们课堂参与的阻碍因素。文章建议:亚洲学生应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文化和自身学习文化的差别,正确认识影响课堂参与的消极因素,从而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武艺  崔亚东 《科技信息》2010,(35):J0192-J0192,J0163
教学互动是在以课堂为背景的条件下,教师采用积极、生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知识,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质疑、探究、全方位参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适时地实施互动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生物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增强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活跃气氛,使得学生真正做到会其学、爱其学、乐其学。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立法中存在着学生权利严重缺失现象。学生因高等教育性质应享有其本体性权利——学籍权;学生因高等教育关系应享有其契约性权利——获得良好教育权;学生因其高等学校主体性质应享有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权;学生因违法行为受到处分时应获得司法审查的最高救济。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主体,并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探讨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吕莹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3):155-158
主体性教学是在主体性哲学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它以承认受教育者为主体作前提,重点培育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教学上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内容脱离学生,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市场化和社会不正风气的侵染,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主体性教学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的呼唤。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构建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体系两个方面,为顺利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在对学校教育、学校体育提出新的要求的大背景下,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通过阐述全纳教育的内涵和宗旨,从全纳教育角度出发,倡导体育教师进行观念改革,并提出体育教师应转变的几个观念。包括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转变:接纳所有的学生;体育教师的成才观转变:从教授“终身体育”意识到实践自我的“终身学习”;体育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转变:从“我要你如何”转变成“我们如何”;体育教师的教师主体观转变:从摒弃“体育好生与差生”的称谓到重视学生成功体验;体育教师的评价观转变:从“为教而教”到“教是为了不教”;体育教师的责任观转变:从“学生的学习”到“学生的一生”负责。  相似文献   

15.
时莉  刘婷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154-156
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困难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对现行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梳理,对其存在的背景与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学校教育制度缺陷、教师素质和行为局限、学生主体能力不强、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落后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它需要通过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学校教学制度变革、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制度等方式,综合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美术人才,真正实现美术创新教育,高校美术教育就必须抛弃片面的“技术教育”,走审美素质教育之路;要坚持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互透互渗,变单一的艺术形式教育为综合性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主体性教育。在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与各种能力、特别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最终实现高校美术创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课改的方向,但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应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照搬。如教法学法要符合学生现有基础身心发展阶段,练习量要适当等等。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才能保证课改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8.
代峰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7):117-120,132
高校德育的“主体性”、“生活化”特点决定了潜在课程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实质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这一交往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双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高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园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构建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中心环节,由此进一步提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高校自身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在理念和体制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上,英美国家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法制理念以及管理体制上的机构一元化和队伍专业化等方面的经验无疑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因此,借鉴英美的经验,确立先进的理念,构建科学的体制将使我们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能够应对目前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提高,但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却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只有通过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选择和判断,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