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道德未能“合法化”而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使“有法不依”的现象不再个别。社会评价的相对合理性是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而法律与道德的差异性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是两者冲突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或者说是人们埘荣誉、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根据一定的荣辱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会对自身或者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一种相应的或荣或辱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非法律规范,它的发展应适应人的需要;在价值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构建合乎人发展需要的“适然”道德应当是以“底线道德”为标准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道德。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德选择具有广泛的内容,狭义的道德选择,主要指道德行为的选择。在社会实践中,一旦遇到同他人利益或社会集体利益的矛盾,或者遇到为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而损害他人利益等等情况时,行为主体在一定的道德意志支配下,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作出符合阶级的或社会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决定,就是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道德未能“合法化”而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使“有法不依”的现象不再个别。社会评价的相对合理性是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而法律与道德的差异性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是两者冲突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本质是利他性,关于利他性的道德学说这个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关怀他人”的道德学说,这是道德利他性的最基本的层次。第二种类型是以韦伯为代表的“造福他人”的道德学说,只有造福他人才能做到关怀他人,因而这是道德利他性的较高层次。第三种类型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完善他人’的道德学说,促使他人(包括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关怀他人和造福他人的目的,因而这是道德利他性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7.
对人性、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伦理学领域内的规范与道德问题。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基于对获得利益的妥协,而道德源于对超越性的追求;规范具有社会性,而道德具有个体性;规范具有利己性,而道德具有利他性;规范具有他律性,而道德具有自律性;规范是相对具体盼,而道德是相对普适的;规范是必须遵守的,而道德具有选择性。但是,规范与道德又是紧密相联的:规范的价值基础应基于道德;道德生活通常表现出对伦理规范的遵守。  相似文献   

8.
刘科蓉 《海峡科学》2004,(10):64-65
所谓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务中应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它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特点和会计职业责任的要求,规定了财会工作者在履行公职中“应当怎么样”、“不应当怎么样”。这些道德标准是财经法规、财会政策制度所不能替代的。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关系着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规则”应属于“正当”层次的道德范畴。这是由它具有既与市场经济相一致,又与终极的道德理想相衔接;既具有社会效果,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道德,我一直有一个可能很极端的认识:道德就是别人对你私生活的看法,尤其是性生活更容易被无限放大。热衷于讨论明星八卦和挖空心思寻找艳照的人,大抵可以归为“窥阴癖”。光看还不够,他们还以“道德”的名义,劫持了他人的私生活。兽兽让谁不愉快?“道德”这两个字是每个社会的热点词汇。它既是一件最犀利的武器,可以用来谴责生意场上比自己赚钱多的对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价值评价的角度.将品德定义为:个人所持有的能引起社会道德价值评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然后按照这个定义,将品德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逻辑划分,提出了建立在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五项理想道德人格标准(自律、自强、无私、仁爱、义勇)并展示了这五项美德标准的20项具体特征.本文的论述基本上是一个演绎推理过程,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品德的层次给予一个全面清晰的划分;二是试图为公众的德性修养寻找一个较为完备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2.
内部控制表现为具体的制度和规则,谓之“道”;内部控制被接受,谓之“德”;内部控制由“道”及“德”,谓之“文化”。内部控制从建立到执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循环,即从道德确立,到道德教化,再到控制文化。保持道德循环的完整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重点探讨了道德、文化与控制三者之间的互济关系,期望人们重视道德和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两性爱情道德观的尖锐冲突”和“在爱情的困境中探求人性的复杂与深邃”两个方面来分析盛可以的情爱力作《道德颂》,尤其注重对作品中两性爱情道德的冲突、爱情与自由的矛盾、嫉妒心理的刻画、两性的相处方式等问题的分析,认为《道德颂》中爱情与道德的冲突由外在的显露转向内在的思考,以此展示两性爱情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在婚外情的题材中作品显示出向新的领域与更深的精神向度挖掘和探索的努力以及盛可以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对爱情与人性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品德“底线”,是保证受教育者品德健康发展的最低品德水准,道德情境中自觉恪守的无法再降的最低原则要求,也是危困情境中抵抗诱惑克制欲望无路再退的最后价值信念与道德防线。人的品德发生的应然逻辑起点、家庭伦理起点、社会现实起点,是“底线”模型建构的起点路径;在内在多层多维因素复合作用、外在多重多维条件综合制约的基础上,融通、整合而形成了品德“底线”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型;现实情境中师范生的品德“底线”具体生成、发展有四个阶段。如此,构成了品德探讨不可或缺的“底线”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新学家”那里,“志士”是一种与现代国家相匹配的“新民”,“新民”之所以为“新”,在于其具有了某种超越旧道德、冲决旧伦理秩序的新道德,一种以“群治”为理想的新道德,一种与新的人间秩序相匹配的“公德”。这种“公德”的确立需要两种相反相成的面相:一方面,它首先是一种“舍生忘死”的宗教性的道德情操,而这种超越生死的献身精神,却要以一种新的生死观为前提;另一方面,“生死”问题之解决,似乎又只有超越“生死”、献身大群,使“自我”在新的价值秩序之创造中,最终摆脱“孤绝”状态,才能实现。由此,“志士”的理想具有了双重的义涵,即他首先必须成为一种孤绝的自我,然后才能够使他对自我的超越具有新的宗教性的道德意味。  相似文献   

16.
诚信作为一种个体德性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原则。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价值多元化、市场经济趋利化以及人际关系功利化等影响大学生保持诚信德性的不利因素。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德性,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必须积极探求诚信德性的培育机制,从环境优化、体制完善、个人修养等三个层面来构建当代大学生诚信德性的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它与依法治国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坚持“以德育人”。要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大环境;以德育教材建设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导师制为机制,创建高校德育环境工程;强化道德建设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在德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德育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今国内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素质建设者的培养摇篮——江西地方高校,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局,也有利于江西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条件和要求,江西地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应当包括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还应当包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现状教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内关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道德内容。在生态道德教育方法上,江西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给江西人们带来的良好机遇,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开展以"体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以"亲身实践"为主题的调查研究以及自我教育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种新的治国思想。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社会治安、道德滑坡等诸多社会问题出发,从正确处理“以德治国”与古代“德治”思想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入手,积极探求实现“以德治国”的道德途径,即实行德政与德教,以期对“以德治国”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合理性和操作可行性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着重回答"道德"与"德性"的构成,现代德性与传统德性的区别与沟通,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等至今仍引起关注并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鉴于此,对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介绍,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