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目前主要通过场地试验的方法获得,文章探讨采用汽车力学参数的测量结果预测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方法。根据影响汽车稳态转向特性的各项因素与不足转向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在汽车力学参数试验台上实测的汽车力学参数数据为基础,采用曲线拟合方法,并加入汽车的轮胎特性,对被试车辆的不足转向度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试验场地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汽车的力学参数预测稳态转向特性具有不受环境影响、易于辩识影响因素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非线性结构有限元方法 ,研究安装于某车型上的套筒式吸能转向系统在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的响应及对乘员的保护作用 .建立了套筒式吸能转向系统的几何数学模型、解析数学模型以及计算模型 ,应用PAM -CRASH软件计算分析了该转向系统在胸块撞击下的受力情况 ,并与其台架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满足一定精度后 ,将该套筒式吸能转向系统模型安装于整车计算模型 ,进行正面碰撞的模拟 ,以研究该套筒式吸能转向系统在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的响应及其对乘员伤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汽车驾驶员转向特性分类与辨识问题,基于CarSim仿真平台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设计了转向工况仿真试验,采集试验数据,根据车辆最大横摆角速度,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驾驶员转向特性进行分类。在Matlab软件环境下分别采用学习向量量化(LVQ)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建立驾驶员转向特性辨识模型,并对3种网络建立的辨识模型进行测试试验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辨识方法均具有较高的辨识精度,其中支持向量机方法在汽车驾驶员转向特性辨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作用于汽车转向轮的转向力矩,并给出了转向轮回正力矩和转向阻力矩的计算公式;根据此公式建立了汽车转向行驶时转向力矩、车轮转角、转向盘转角间的解析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参照标准推导出了汽车轻便性试验解析计算方法,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解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为汽车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线控转向汽车在紧急转向时,按理想转向传动比控制得到的横摆角速度动态响应慢、超调量大、稳定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驾驶员转向意图辨识的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方法.该方法在正常转向时,车辆按照理想转向传动比控制;在紧急转向时,在理想转向传动比控制基础上,叠加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车辆紧急转向引入驾驶员转向意图辨识环节,以判定何时叠加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转向意图辨识利用多维高斯隐马尔可夫模型建模,通过离线训练参数、在线辨识识别的方式实现.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线控汽车瞬态转向响应的超调量、减少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6.
化永星  郭彬 《科技信息》2012,(36):161-162
电动助力转向(EPS)是一种全新的汽车动力转向技术。本文参照《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技术条件与台架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对研制的控制器进行了功能试验、负载特征试验、助力电流特征试验、回正性能试验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后轮脉冲主动转向控制策略,运用脉冲信号作为控制器输出的后轮主动转向控制方法,对此做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首先,设计了产生脉冲信号的液压系统,并分析了此系统的运行对悬架参数和车辆稳态和瞬态响应的影响;分析不同脉冲参数(频率,振幅)对车辆横摆运动的影响并确定最优的脉冲参数.其次,综合跟随理想横摆角速度和抑制汽车质心侧偏角的方法,提出了控制策略与算法;运用基于CarSim和Simulink的联合仿真方法,分析此系统对汽车横摆稳定性能的影响;最后,安装液压脉冲发生器进行整车试验研究,验证仿真结果的可信性,并评价后轮脉冲转向的实用性.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后轮脉冲主动转向能够有效的跟踪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提高车辆的横摆稳定性,同时可以减少质心侧倾角和侧向加速度,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状态反馈的四轮转向汽车最优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发挥四轮转向技术在改善汽车操纵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对车辆转向的理想状态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理想转向模型.依据具有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理论,以车辆转向理想模型作为跟踪目标,采用基于状态反馈和前轮前馈的控制策略,对四轮转向汽车后轮转向控制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推导了后轮转角最优控制算法.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对所提出的后轮转向最优控制方法在不同侧重的权值下,分别与比例控制四轮转向汽车和传统的前轮转向汽车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后轮转角最优控制器改善了车辆转向的瞬态与稳态响应特性,其瞬态响应的超调量减少,稳定时间缩短;侧向滑移的稳态值有所降低,从而提高了车辆转向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转向轻便性与安全性的要求,基于LabVIEW开发了一套电动助力转向性能试验台测控系统。测控系统输入、输出端的连接与断开均由步进电机控制,实现了连接与断开的自动化控制。同时,系统采用伺服电机对EPS加载不同比例系数的力矩,用来准确模拟汽车在不同车速时转向所受到的转向阻力矩。各种信号由双诺公司的AC6614数据采集卡和各种不同功用的信号传感器采集得到,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绘制成各种曲线并实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对某型汽车的EPS系统进行了基础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EPS试验台测控系统符合试验要求,且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双前桥转向三轴汽车的前两桥转向角比值会对车辆操纵稳定性产生影响,建立了包含轮胎魔术公式的双前桥转向三轴汽车2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数值仿真了汽车对转向轮角阶跃输入的稳态和瞬态响应,对比了前两桥转向角比值对几种轴距和质心位置不同的汽车稳态和瞬态响应的影响,得到了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反应时间和超调量等操纵稳定性指标随前两桥转向角比值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根据车辆设计参数改变前两桥转向角比值可以改善车辆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采用集中参数法分析上——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中基础提离、滑移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假定地基土为弹性半空间体,上介质均匀、线性且各向同性,采用winkler基础模式;土与结构间的滑移遵从库仑破坏准则。作为实例,在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对一结构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表明竖向地面运动对结构地震反应有较大影响;基础滑移可减少结构地震反应,起到了隔震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属圆板结构的振动与声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脉冲激振试验原理研究了金属圆板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声响应特性,提出了改善其动态特性的有效途径。声响应法同样能有效地识别结构的动态特性参数,并更直接地反映了结构的声学特性。由于声信号为非接触拾取,它使得识别运动部件的动态特性或进行声模态分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高耸结构振动的夹层控制及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在高耸建筑物中设置纵向夹层控制结构地震响应的措施,并给出了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夹层隔开的各子结构假设为弯曲振动的梁,子结构间用分布弹簧—阻尼器连接,通过两次振型分解整个结构体系化为n个单自由度体系来分析。最后通过实例进行了参数研究和控制地震响应效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将弹性连杆机构的构件视为质量连续分布的弹性体,依据弹性体振动理论求解机构的固有频率、主振型及KED响应。与有限元法相比,本方法模型精确、概念清晰简明,计算精度和速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盘式分流器具有极佳的方波响应特性,适宜于测量强流陡脉冲或作为标准测量装置校准其他同类型测量装置。本文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介绍以金属薄膜为电阻体的盘式分流器的方波响应特性的主要研究结果。理论分析表明,当被测方波前沿极陡时,即使电阻薄膜厚度为μm级,也要注意对波形的畸变。试验研究证实了理论研究结果。经陕西省计量部门标定,研制的盘式分流器方波响应上升时间小于0.3ns。文章还介绍了以盘式分流器为标准,校准其它强流脉冲测量装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激振力引起系统的激振和响应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振动力谐波分量均方根(RMS)值法和传统均方根值法进行机构优化平衡时的主要区别,提出了用振动力谐波分量的双幅值B_(max)和RMS值加权和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方法.用此法进行机构的优化平衡比用传统的RMS值法更能有效地减小系统的振动响应.  相似文献   

18.
从三维稳恒电流场问题的边界积分方程和基本解出发,导出了轴对称条件下的边界元方程,得到了普通电阻率测井和侧向测井响应计算的实用算法,并计算了几种简单测井响应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复杂条件下的直流电测井响应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用Z参数和ABCD参数分别表示机电传感器在接收状态和发生状态下的网络参数是方便且合理的。然后本文规定接收器灵敏度和发生器发射电压和电流响应作为其相应的特征化参数。进而,本文提出一个三参数模型描述传感器的行为,并发展一个复数最小二乘拟合Fortran计算方法求出数学介。这样,机电传感器的网络参数和特征化参数可从它的一组电阻抗和负载阻抗数据对确定。  相似文献   

20.
用国产高强Ⅱ型碳纤维制备柱状微电极,测试与神经传导有关的Catecholamines类化合物的伏安曲线,结果与文献相似。比较石墨电极、微铂电极的结果,表明碳纤维微电极伏安技术更适用于有机物氧化过程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