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
评价意义在不同话语中具有建构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和级差系统分析妈祖褒奖封字的人际意义。分析表明:态度系统中。妈祖封号用字这一特定语篇突显的是判断和鉴赏,情感意义蕴含在判断和鉴赏意义中;级差系统中。凸显的是语势。从封号用字的表层意义可以探究其深层的价值意义取向。  相似文献   

3.
周泉根 《南昌高专学报》2000,15(2):30-31,,34,
文学批评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一直是人们理论思索的聚焦题之一。针对文学批评所指向的对象,文学作品则是一个用文字构造出来的“意义世界”。即是人根据本身的目的、需要而融进价值、注入意义的世界。而文学批评的主观性方面则应是倾向于对文学作品构造出来的“意义世界”中“意义”的阐释,客观性方面则倾向于对其“意义世界”中事件(世界)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考察“不”或“没”与后面结合的动词情状类别,以此观察由它们组成的句子所表示的不同时间意义,同时结合意愿动词、助动词,以及宾语的类别、句子的深层意思等,从多层面、多角度描写了“不,没+VP”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在20世纪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成就的基础上,得到了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的关注,形成了语言论转向。这一派试图从文学自律入手,分析语言在构成文学作品中的构形作用。然而,由于能指、所指的二元割裂,使得语言一度被认为是囚禁人的牢笼。本文试图反思,这一进程中,文学语言对于文学性而言,对于富有意味的形式而言,其本质是诗性智慧照亮内容,展示意义,给审美一个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拿现代汉语语素在字书上的“普通意义”同进入调结构后的“个性意义”加以对照,发现在有些情况下语素入调后要发生意义上的偏移,这一偏移所产生的结果叫做“意义变体”.“意义变体”是由词结构语境产生的.而且表现为种种不同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从青色在汉语文化中的意义出发,探讨其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文学语言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深刻把握青色所创造的文化意境,这比寻求对等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英语标点符号“——”(Dash)在文学作品中的种种特殊意义,并通过大量作品实例说明这个符号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语法和语意功能。  相似文献   

9.
语法意义与复句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语法意义使复句与单名相区别,语法意义是复句分类的依据;另一方面,复句通过关联词语把蕴涵在句中的语法意义“显现”化,同时,联系到复句的特定语境, 有的关联词会临时改变原先句式所标明的语法意义,在“真言”与“假言”,“相承”与“相反”之间转化。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学语言问题,人们曾经不加思索地信奉着“语言是文学的表现工具”的权威解说,但是,这种规定和阐发较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的实际是远远不足的。随着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兴起,“新批评派”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文学的本体只有语言,强调文学是语言,语言是文学。上述两种说法尽管各执一端,表面看似水火不容,但实际上两者的思想方法是一样的,都割裂了文学的整体,末能正确揭示文学语言的本质。本文试图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中,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三方面,对文学语言进行一些探索,以求作出较为正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隐含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衔接手段,其蕴含的意义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翻译实践提出了挑战。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分析指出文学作品中隐含意义的处理过程,就是译者不断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进而结合实例提出隐含意义的翻译原则:尽量传达原作的特色,即原作中的隐含衔接;不要使译文读者误解,即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最后指出其翻译策略:保留原文衔接手段、明示法和消除法。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主体对生活的的摹仿。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出的“文本之外,别无它物”和“互文性”等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观。文学摹仿生活的观点似乎走到了尽头。文章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对生活的摹仿。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具有“能指即所指,文本即生活”的特征。根据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就是文学的主体性以及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提出“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历史性对话”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是文本系统和阅读主体的历史性阅读的产物”,试图重建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汉习语中动物词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所收集的例证,站在文化的角度,以英汉习语中动物词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为出发点,分别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相同或相似;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空缺;概念意义不同,联想意义相同。研究发现,动物习语既体现了文化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意义对等,也体现了由于两种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审美角度、地理环境、文学作品、生产活动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动物意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考察“不“或“没“与后面结合的动词情状类别,以此观察由它们组成的句子所表示的不同时间意义,同时结合意愿动词、助动词,以及宾语的类别、句子的深层意思等,从多层面、多角度描写了“不/没 VP“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V他(个)R”和“V得(个)R”两种结构的表层联系及其深层语义表现的差异性,着重说明了“得”、“他”所显示出来的不同时态特征;同时,根据“V他(个)R”结构中“R”构成的差别,区分出“他_1”和“他_2”的不同语义和词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是文学理论着重考察的基本问题。本文主张文学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应从文学语言修辞的层面去考察,认为文学语言现象正是文学的独特存在形态,而文学语言修辞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具体地认识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本质,体会其中所蕴涵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感到欢欣愉悦。它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自1991年以来,高考语文则把古代诗歌作为测试“文学鉴赏能力”的主要内容。2002年以前,都是从选择题型进行考查,新《考试说明》改为笔答题型,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典》四字成语的意义及释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成语是现代汉语的固定语中表现最生动、最为广大民众所喜用的部分之一 ,是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重要成员。作为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的代表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为人们所常用的成语 ,尤其是四字成语。《现代汉语词典》“是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1,因此它所收录的成语词目、成语的意义以及释义都有很强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引导、规范作用。本文拟对《现代汉语词典》(二版 ) (以下简称《现汉》)中的2 736条四字成语进行分析 ,探讨它们的意义及释义特征。二成语的意义不同于百科语词 ,也不同于…  相似文献   

19.
“同语式”是英汉语言中的一种特殊反复形式——主语和表语同语反复。表语是对主语的一种隐含的、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说明和解释。形似简单的“同语式”结构具有丰富的语用内涵和重要的修辞意义。相对而言,英语“同语式”的构成受到语法因素的制约,结构单一,表现力不及汉语。  相似文献   

20.
修辞手段的运用是每一种语言都存在的现象,在具体的语义组合中,某些修辞手段的构成恰恰是利用了义位的某些隐含义素。词语的变异,往往就是隐含义素催生的结果,使语义在原有义和新增义的和谐与矛盾中显得更为新奇别致、富有吸引力,语言也在这种情形中鲜活起来。要想准确而恰当地把握发话者所表达的修辞话语的意义,就必须突破话语的表层,通过隐含义素直入其深层含义去理解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