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张雯 《科技信息》2012,(5):85-87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机场自动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的2.5°×2.5°格点的再分析资料对绵阳机场2011年12月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弱高压脊控制,地面处于均压场中,是有利于绵阳机场大雾形成的一个大气环流形式;中低层充足的水汽及较强的逆温层为大雾维持提供了有力条件;大雾开始生成时,中低层有弱辐散下沉区,使中下层水汽汇合,阻止水汽向上扩散;大雾维持阶段600hPa以下为弱辐散下沉作用,大雾消散阶段600hPa以下开始弱辐合上升为主,辐散场的变化对大雾的生消演变指示意义明显;机场的小气候环境决定了当机场风向由西南或偏西方向转为东南向的过程中,跑道能见度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0-2014年最靠近库姆塔格沙漠的4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2.5°×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1°的FNL再分析资料,在库姆塔格沙漠大降水500 hPa环流分型的基础上,运用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方法对不同环流型的典型大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追踪其水汽来源.结果表明:大降水的500hPa环流型可分为低涡切变型、新疆低槽型和贝加尔湖至新疆横槽型;大降水的水汽路径主要分3支:西风气流携带的来自大西洋、里咸海和极地北冰洋的海源水汽,沙漠南侧西南气流携带的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水汽,华中一带东南气流携带的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湿水汽;库姆塔格沙漠上空区域平均水汽通量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各层中以700 hPa水汽通量最大.大降水期间垂直上升运动强,为大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实时观测资料,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7-08-25豫北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水汽主要辐合在700 hPa以下;低层强辐合区配合高层强辐散区才能触发暴雨天气的爆发,250 hPa附近的辐散区对暴雨的贡献更大;干层携带高层冷空气的下沉逼迫作用,促进了对流层在垂直方向的深厚发展;在低空新生成的热力正环流的生消对暴雨的加强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地面观测数据、历史天气图和NECP再分析资料,普查了近10年莆田地区秋冬季低层东风回流下的非典型降水天气个例,对形势场合成以及对回流天气过程的动力条件、水汽来源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莆田秋冬低层东风回流下的非典型降水概率为11.9%,回流天气产生降水时中高层受西南气流影响且有弱的辐散维持,地面高压楔前部以及沿海冷空气共同充当"冷垫",中层暖湿气流遇到冷的下垫面产生弱降水;降水区低层有反气旋存在,且此反气旋自北向南呈斜楔状;降水区近地层有弱的辐散区,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产生降水的水汽来源于中高层西南气流,低层偏东风相对干燥。50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起止时间与降水的起止时间相对应,可作为判断降水时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Micaps、微波辐射计、风廓线仪等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月4日天津沿岸一次浓雾过程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平流辐射雾过程,以冷雾为主,呈阶段性、浓度大特征。浓雾时段1期间,500 hPa、700 hPa以纬向环流为主,850 hPa、925 hPa和1 000 hPa为暖性结构,有南北向切变线过境,地面由均压场转为高压前部,西南风转为北风,最大风速为3 m/s;浓雾时段2期间,500 h Pa、700 hPa、 850 hPa天津地区受西北气流控制,925 hPa西南气流强盛,1 000 hPa受偏东气流影响,925 h Pa、1 000 h Pa伴有暖脊过境,地面为高压前部,风向多变,风速微弱。此外,浓雾时段1期间,逆温层一直稳定存在,最大厚度为1.0 km,维持4 h,最强逆温极大值为1.3℃/50 m,饱和层最大厚度0.35 km,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偏北风的入侵使得辐射降温明显;浓雾时段2期间,逆温层最大厚度为1.1 km,1.0 km以上维持10 h,强逆温极大值为1.6℃/50 m,饱和层最大厚度仅为0.15 km,东南风输送的水汽使得浓雾天气维持,风速较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和动力学等方法从环流背景、气象要素特征、水汽条件和层结条件等方面对雄安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综合分析,并与环流形势极为相似的一次历史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次大雾天气过程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是平流和辐射的共同作用,中期是雨后辐射雾,后期以辐射冷却为主;降水的产生使低层大气相对湿度增加,整层的弱下沉气流,使边界层逆温维持并加强,造成大雾的再次出现;对比发现,高空锋区的明显南压造成的西北路径的冷空气对大雾的消散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吴丹  郭蕊  贾小卫  时青格  李美琪 《河南科学》2019,37(7):1159-116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河北省中南部2018年11月11—15日大雾过程的形成维持原因和边界层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性质复杂,经历了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平流雾的转换,且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短波槽过后的晴空条件有利于夜间辐射降温,大尺度的下沉运动和槽前暖平流的输送使得逆温层发展,稳定层结建立并维持;近地层弱风条件和风场的明显辐合有利于大雾的长时间维持;中南部1000 hPa水汽辐合区的维持为大雾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雾层的湿度和温度垂直结构特征明显,300 m以下相对湿度达85%以上,边界层有逆温存在,大雾发展期间逆温层顶伸展至1000 m左右;雾层中的冷中心及低温区与相对湿度的高值区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春季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结构特征及落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LAFS资料和实况资料,对2003年4月17日至18日发生在黄河下游的一次强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高空冷空气、低空低压切变线和黄淮气旋外围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从南海到山东的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850hPa上的高θse,700hPa上的强烈垂直上升运动,以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是造成暴雨的有利物理量场特征。大的正涡度区位于500hPa以上,600hPa以下为强辐合区,以上则为强辐散区,这种结构配置成为暴雨发生的有利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2012年11月福建省降水异常偏多的现象,利用统计学和天气学的分析方法,对11月的降水气候特征和下旬3场暴雨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整个11月,200 hPa西风急流偏强,在福建省上空有气流的辐散;500 hPa乌拉尔山脊偏强,贝加尔湖槽偏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850 hPa为较强西南急流。下旬3场暴雨期间,500 hPa南支槽位于105°~110°E,副高强度偏强;中低层700,850 hPa有切变线和西南急流,850 hPa比湿大于8 g/kg。结果表明,稳定的环流形势、频繁出现的天气系统以及充沛的水汽条件是发生多暴雨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北东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较高分辨率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8月28日西北东部一次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中-α和中-β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对影响暴雨的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α尺度低涡越山后迅速生成发展,历时约14 h,少动,并激发了多个中-β尺度系统,在这些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了这次区域性暴雨.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低涡系统的发展与成熟阶段.700 hPa以上稳定的大气层结,抑制了水汽和能量的垂直扩散,有利于水汽和能量沿低空向雨区输送.在暴雨区上空,水汽和能量以垂直输送为主,同时伴有大量潜能释放.暴雨区上空有明显的正涡(位涡)柱和发展旺盛的上升气流区,低层辐合中心位于650 hPa,高层辐散中心位于400 hPa,无辐散层位于500 hPa.  相似文献   

11.
张启绍 《河南科学》2013,(10):1714-171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新一代雷达资料,对2012年8月4—5日河南出现的一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两槽一脊的形势、副热带高压的东西带状分布和强大维持、中低纬度双台风的同时存在,为本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700hPa等压面上低槽、地面干线和辐合线的长期维持、边界层地形抬升作用、高能区的长时间存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不稳定层结、辐合抬升和触发条件;受副热带高压的阻挡,台风‘达维’北上移速缓慢,台风北侧偏东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气流合并加强及长期维持,为该次暴雨、大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边界层的地形作用和600hPa等压面附近的强烈辐合是造成林州1h雨量达到76.5mm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9年6月3日~4日出现在福建中部沿海地区的局部大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高空槽、低涡切变线以及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大量的水汽输送和对流有效位能的积累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低层弱冷空气入侵使西南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地面中尺度切变线的形成是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了2018年1月25~28日九江市阴雨雪和低温天气形成原因,分析了阴雨雪低温的恶劣天气的演变过程和水气环流特征,得出了江西地区冻雨的温度垂直分布特征结构和在九江地区具体应用情况的结论。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副高稳定,冷空气强盛500 hPa、700 hPa西南区域易产生逆温层,850 hPa东北气流使暖湿空气随着空气不断上升,更容易产生暴雪。水汽的输送过程非常频繁,同时该地区的辐合比较明显导致雨雪天气处于经常变化的情况;低层冷空气天气对冬天降水的形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此次过程冻雨灾害严重,经分析,25日为融化层位于850 hPa的情况,925~1 000 hPa区域迅速降温,850 hPa区域高于0℃,700 hPa和925 hPa区域温度低于0℃,1 000 hPa时温度在小于1℃,地面温度低于0℃,25日白天出现冻雨。27日融化层处于700 hPa左右温度大于0℃,925 hPa和850 hPa时温度低于-2℃,925~700 hPa有非常明显的温差;但由于1 000 hPa时温度在-3℃左右,所以27日白天九江地区降水相态复杂,大部分地区以降雪为主,部分地区出现冻雨。上述的阈值范围是九江地区冻雨的天气阈值。研究还表明,随着地面的温度降低,冻雨天气越容易产生,冻雨一般发生在最低气温低于0℃,同时一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物理量场以及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宁夏的全区性大到暴雨过程.分析表明,台风“环高”的生成发展与西太平洋副高(简称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利宁夏降水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在副高东退过程中宁夏出现明显降水.500hPa短波槽和700hPa低涡是造成降水的天气系统.降水期间,中低层有明显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输送,且存在层结不稳定条件;云图中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先后影响;雷达回波图上,此次降水过程表现为混合性降水,强降水由多个强度35~40dBz的强回波块影响造成,出现强降水的站点附近有“逆风区”或明显的气流辐合区存在,有明显的中小尺度上升运动,在雷达反演的风廓线可分析出“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的配置.  相似文献   

15.
利用 NECP 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2月初鲁西持续大雾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雾期间环流形势稳定少变,前期天气晴好,温度日较差大,辐射冷却作用强,以辐射雾为主;后期天气以阴或多云为主,辐射冷却作用弱,偏东风的作用使得雨区暖湿空气移动到冷下垫面上冷却形成雾,平流冷却作用强,以平流雾为主。诊断分析发现:上干暖下湿冷的边界层湿度条件;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充沛的暖湿水汽输送;低层(1000-900 hPa)较弱的上升运动都有利于大雾的发展和维持。当上升运动发展到整层一致且强盛时,湍流运动会阻碍大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0.6.26”云南东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和云南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2010年6月25日20时~26日08时发生在云南东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的暖式切变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高空风切变和中低层的水汽辐合是造成云南东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气层上冷下暖、上干下湿的位势不稳定区,是云南东部短时强对流天气的有利条件;卫星云图、云南闪电定位资料与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6日河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和垂直螺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出是暴雨形成的诱因,中低层低涡与涡前持续的低空急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条件.700 hPa水汽通量变化对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区一般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等值线梯度密集带内;水汽通量辐合增强增厚降水增强.强降水多位于垂直螺旋度正大值中心附近和长轴两侧.  相似文献   

18.
崔力  王春玲  王聪  许庆娥 《河南科学》2014,(10):2103-210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平台提供的相关资料,对濮阳市2013年4月18—20日的大风、强降温、中到大雪、晚霜冻、倒春寒等多种灾害性天气过程,用天气学的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得出:1造成大风和强降温的高空影响系统是中路冷空气南压形成的密集的高空锋区,地面影响系统是强势庞大的冷高压.2由于东北冷涡携带的横槽不断分裂冷空气南下,使气温连续下降,致使地面气温降至0℃左右,出现了晚霜冻害,加之冷高压持续控制,使气温持续偏低,出现了倒春寒天气.3500 hPa和700 hPa的低槽、850 hPa的切变线是产生降水的影响系统,850 hPa的强锋区和地面庞大的冷高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4500 hPa和700 hPa的中低空西南风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物理量场显示出700 hPa上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对降水贡献较大.5此次过程降温剧烈,850 hPa气温48 h内下降了19℃,700 hPa和850 hPa气温均降至0℃以下,使降水相态由降雨转成降雪.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大气环流背景及气象条件对山东中西部PM2.5污染的影响,利用气象及PM2.5浓度资料,选取济南市作为典型代表城市,诊断分析了大气环流背景及气象演变过程对2014年1月济南市PM2.5浓度的影响,建立济南静稳指数公式。结果表明:2014年1月华东北部至华北南部地面至对流层中层风速均为负距平,水平方向污染扩散能力差,偏南风异常加强了南方水汽的输送,有利于气态污染物向颗粒态转化,推高了PM2.5浓度;对流层低层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逆温增多,垂直方向污染扩散能力差;500 hPa异常高压,抑制了东亚大槽的发展,更加有利于污染物在底层的累积。天气演变过程分析表明:地面水平方向及高空垂直方向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均有影响,地面风速偏弱(偏强),高(低)湿度,风场辐合(辐散)时,PM2.5污染偏高(偏低);边界层高度降低(升高),垂直方向气流下沉(上升),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增强(减弱)时,PM2.5污染升高(降低)。静稳指数对于空气质量及重污染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