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目的:了解西部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外语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31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未出现差异显著,强迫症、人际敏感和抑郁因子得分偏高;贫困生在恐怖、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抑郁因子上特困与一般贫困生差异显著;在人际敏感、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是否单亲与性别比较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外语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针对性地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采用SCL-90,EPQ等量表对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各指标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大约有46%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其主要心理问题是:抑郁、人际敏感、强迫、偏执和敌对性几种,并且在心理健康水平上高年级较之低年级、女生较之男生、艺术较之其他专业类存在着更多的心理问题。结论:心理健康水平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与某些人格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地方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在地方院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量》研究了782名大一学生,结果为:1.地方院校大一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4.7%。2.地方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差。3.地方院校大一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专科学生不如本科学生。4.地方院校不同籍贯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差异,城市学生不如农村学生。地方院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邱继焱 《科技资讯》2013,(24):194-194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对于我们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表现出种种问题,比如,自卑、焦虑、抑郁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聂玉凤 《科技资讯》2008,(2):152-153
本文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重视师资建设;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形势下公安院校体改新生与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差别原因,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6PF量表对1606名本科生和722名体改生进行测试。结果:体改生心理不健康状态发生率低于本科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12个因素上两类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公安院校体改生和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明显,应根据其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论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提供了诸如重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创设良好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是了解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UPI对学院近3年来的7709例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①新生中9.82%的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疾病;22.68%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67.5%的学生无心理问题;②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略高于男生,男女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但男女生个体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是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始于新生入学教育,及时开展新生心理普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每所院校开学时重点关注的一项工作,高校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新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有利于开展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文以某高职院校2016级新生为调查对象,通过UPI问卷对学生进行入校心理健康状况摸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汇总,得出该校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积极有效地促进新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2010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总体状况、系院、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氛围、是否离异家庭及对学校和专业满意度等方面,分析和讨论了我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别从对普查中筛选出的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约谈;多途径、多行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宗旨所在,点面结合,关注特殊群体教育;健全零缝隙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首先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然后探究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最后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寻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大规模路由设计”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情况.在课程建设中,课程团队切实结合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注重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建设,使课程建设切实服务于专业建设;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形成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地使用心理测评量表和解释测评结果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对某高校2012级新生心理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 SCL-90和UPI量表的测评结果具有高相关性;(2)UPI对心理问题的筛选率高于SCL-90;(3)SCL-90和UPI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为一致的鉴别力;(4) UPI对抑郁、人际、强迫、焦虑和精神病性五类心理问题有较好的鉴别能力;(5) UPI的四个关键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对某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出现较为严重症状的因子主要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城镇和非城镇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指标的相关。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综合幸福感问卷》(MHQ)测量了107名大学生。结果:(1)幸福指数及各维度与SCL-90总均分及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2)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抑郁、恐怖和强迫可解释幸福指数的20%变异,强迫因子解释生活满意的22%变异,抑郁分别解释正性情感12%变异,负性情感11%变异。结论:心理健康指标评估应包括正负两个指标系统,抑郁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黎华 《科技信息》2012,(35):I0252-I0252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通过透视当代大学生生活现状,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研究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以提高高职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预防性、补救性三种功能,探索构建了高职院校“12345”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坚持一个中心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建好两支师资队伍”: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完善三级工作平台”:院级心理中心、系部心理辅导站和学生心理健康组织;“抓好四个教育阵地”:课堂教学、日常教育、学生活动和心理咨询;“凸现五个工作亮点”:数字宣传、心理普测、危机干预、特殊群体、教研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职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GSES、SCL-90量表对高职生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偏上,但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大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大二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阳性检出率高,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上存在明显年级差异;在人际敏感和精神病性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差异;在精神病性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自我效能感与SCL-90总分、强迫、人际敏感等6个因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人格塑造有其特殊性和特别要求,构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形成领导到位、机构到位、师资到位、投入到位的工作格局,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活动、咨询指导、危机干预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亚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贵州省部分高校的6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回收心理亚健康与生活方式的有效问卷544份,运用spss19.0中文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生活方式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心理亚健康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6-0.8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生活方式各维度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度大小不一,对心理亚健康影响权重从大到小的生活方式依次是人际支持行为、生活规律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饮食营养行为、运动锻炼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和压力管理行为,其中人际交往、生活规律、健康责任和健康危害等4个维度对心理亚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P〈0.01)。结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对于心理亚健康状况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改善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从生活方式入手将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