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协同效应综合反映工业循环经济的成效。传统的节能减排效应评价一般不考量碳排放的影响,在我国高度重视碳排放量控制的形势下,有必要将碳排放纳入节能减排协同效应评价中。选取五个主要的高耗能产业或行业,分别就不纳入和纳入碳排放的节能减排协同效应的演变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论是,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协同效应都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各高耗能产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计入碳排放因素后的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比不计入碳排放时要低。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数据,构建动态GMM面板模型,分析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探讨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不同维度影响碳排放强度中的传导作用,并分析传统金融对数字金融各维度与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分别呈U形和倒U形关系。各省(区、市)的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整体水平均未跨过拐点,处于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阶段;而各省(区、市)的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均已跨过拐点,处于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阶段;数字化程度提升则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线性抑制作用。(2)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不同维度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绿色技术创新在覆盖广度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最强,而在数字化程度、使用深度与碳排放强度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3)传统金融正向调节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倒U形关系,而对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当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覆盖广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U形曲线更加平缓,拐点向右移动而延迟到达;使用深度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倒U形...  相似文献   

3.
为找寻城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阻碍因素,以期为城市节能减排、平衡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与指导,将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相结合,分析了8个不同城市2008—2019年碳排放的脱钩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的脱钩类型随时间动态变化;2)在影响碳排放的5个因素中,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促进碳排放增长,能源强度抑制碳排放增长;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效应因地区而异。因此,为促进城市低碳集约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应考虑在城市自身发展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口、产业和节能减排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赵冬蕾  刘伊生 《河南科学》2019,37(12):2025-2033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存在碳排放量巨大、能耗较高等问题,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为了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对建筑业碳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及预测,将基于系统动力学引入建筑业碳排放预测研究中,综合分析经济、能源、人口、环境子系统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建立存量流量图进行系统仿真.通过三种方案的情景分析预测建筑业直接碳排放,最后从建材生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三个角度提出建筑业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使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非参数框架把我国各省区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率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资本碳比效应、劳动碳比效应、能源碳比效应以及结构效应等7个部分,扩充了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扩展了对碳排放驱动力量的深入理解。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的持续扩大仍然是碳排放增长的首要原因;资本碳比效应是省区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力量;劳动碳比效应是造成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能源碳比效应自2001年以来表现出减排功能;技术进步减排效应微弱,技术效率和结构效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攻坚阶段,如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是贵州省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选取2001-2014年各类能源消费总量,通过折标煤系数换算方法计算2001-2014年贵州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合贵州省能源消费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贵州省能源消费过程进行剖析;建立LMDI模型从碳排放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四个方面来定量分析影响贵州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和产出规模是影响贵州省碳排放的两大驱动因素。2)能源结构抑制贵州省碳排放的增加,具有正向影响。3)产出经济规模促进贵州省碳排放增加,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钢铁企业炼铁系统,建立了炼铁系统碳素流模型;基于碳平衡原理,用实际生产数据计算出碳排放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碳排放与投入系统能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炼铁系统碳排放模型计算的碳排放量更加符合我国实际;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占系统CO2排放的95%,且每种能源的碳排放潜力不同,煤、焦炭等能源的排放潜力较大.指出降低炼铁系统CO2排放关键在于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和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鉴于目前关于旅游部门间接碳排放分解的研究较少,本文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将旅游部门间接碳排放量分解为自给效应、反馈效应、自溢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了中国旅游部门的间接碳排放的结构特征与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铁路旅客和航空旅客属于自给效应比重最大的部门,制定减少间接碳排放的措施,首先考虑从其自身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碳强度出发。(2)旅行社业和星级饭店属于溢出效应比重最大的部门,制定减少间接碳排放措施,要找准上游能源与资源供给部门的减排环节。(3)旅游餐饮属于自溢效应最大的部门,同时其反馈效应在5个部门的反馈效应中最大;因而制定减少旅游餐饮间接碳排放措施,注重旅游餐饮与下游部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7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综合考虑影响碳排放的各种因素,选取了GDP、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例、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5个影响碳排放的指标,利用基于空间邻接关系的空间聚类方法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聚类后的每个区域的碳排放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消费碳排放指标值相似的省份,其空间分布具有相邻的特点;2)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上呈现出北部地区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聚类后的每个区域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所不同.上述分析为有效分区管理和合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定量研究省域层面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以及分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是完成"十二五"和2020年碳强度下降指标的关键所在.以吉林省为例,运用STIRPAT随机模型,采用有偏估计岭回归方法对人口、经济、技术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模拟,并检验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同时,引入脱钩指数法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相对影响程度较大,是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经STIRPAT模型检验,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这也从另外一方面验证了目前两者之间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已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部门,识别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对于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方差分析法对福建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效能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交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次之,运输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存在交通效能和运输结构的显著交互作用。基于此,为了促进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议重点围绕着交通效能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对于交通运输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是中国碳减排中的核心重点之一。选取交通运输业消耗的12类能源,采用相应排放系数,测算1996~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CO2排放,交通运输业CO2排放由1996年的195.41×106 t增加到2010年的505.73×106 t,基本与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量同步。采用情景预测分析法,设计基准情景、节能情景、低碳情景等3个情景,分别预测未来中国的碳排放量。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将呈快速上升趋势,而2025年左右将放缓。利用LYQ弹性脱钩分析进行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脱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减排在碳减排中的贡献度最大,而进入2006年之后,产业发展决定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2008年以后,产业节能的贡献程度最大,在抵消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使产业碳排放与GDP(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仍表现为弱脱钩,表明产业节能在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减排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节能减排目标下的企业应对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企业视角,通过对Q市120家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节能减排指标对企业的影响,了解被调查企业对节能减排的主观态度和客观执行情况,探索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重点考察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影响因素,例如企业规模、所有制、市场、企业原有环境绩效、上市情况等对节能减排活动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提供阶段性评估,提出在企业层面落实和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制度安排,并为长期的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微观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县域夜间灯光数据碳排放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京津冀县域碳排放时空分布状况,通过温度EVI调节夜间灯光城市指数(LERNCI)和灯光阈值分别校正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结合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统计数据,构建2000-2016年1km像元级的碳排放模型,分析京津冀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一元二次多项式碳排放回归模型碳排放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7%,可用于碳排放的分析.(2)京津冀碳排放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由于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碳排放在2013年出现拐点;碳排放的重点区域位于"京津唐"地区.(3)人口规模和第二产业比重与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二者的影响力在减弱;人均GDP对碳排放转向负相关关系;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对碳排放具有正向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1: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旅游碳排放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57篇和旅游碳排放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绘制研究热点、研究者及共引文献知识图谱,剖析旅游碳排放研究的发展历程。结果表明:(1)旅游碳排放研究热点主要有旅游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影响、旅游交通碳排放、旅游碳排放影响、旅游业减排对策等,主要沿着"旅游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影响—旅游碳排放测度—旅游业节能减排对策"的路径演变;(2)旅游碳排放研究领域形成了以G?ssling,Scott,Peeters,Hall,Becken等为代表的研究者;(3)旅游碳排放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繁荣期三个时期,研究内容逐步从能源消耗、碳排放测度向减排对策演进。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交易作为促减排的成熟手段之一,量化其对城市生产中碳排放及影响路径对我国未来促发展保生态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从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角度,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对减排效果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方法厘清其中间机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显著降低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并且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可通过提高试点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和降低碳排放强度以提高减排效率。本研究认为未来可以通过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鼓励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引进和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链以及根据其发展需求不同调整第二产业占比以降低碳排放量和降低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平  周倩倩 《河南科学》2012,(10):1549-1553
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碳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GDP)、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和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变动性特征.结果表明,碳排放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等各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另外,碳排放弹性系数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说明各因素在具体年份对碳排放的影响带有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痕迹.最后依据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103个地级市2008年截面数据,得出人均碳排放水平在同一年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尺度上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规律,也就是人均碳排放水平随城市的人均GDP水平升高而升高,达到一定峰值后,出现人均GDP水平提高,而人均碳排放水平下降的现象.由于采用地级市尺度的截面数据,城市区位条件的差异可能会对人均碳排放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基于IPAT假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水平等因素,还着重考察了不同地理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考察的103个地级市中,北方采暖区和东西经济发展梯度对地级市水平的人均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由此,提出借鉴国际间的联合履约机制,在我国结合地域特点设计跨区域的碳排放联合减排方案.  相似文献   

19.
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文章采用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碳排放强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呈倒N型关系;目前中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水平中期,完成2020年减排目标的关键是跨越第二个拐点进人碳排放强度随工业化发展下降的阶段;各省区市的工业化程度不同导致其减排压力不一样.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能源消费视角,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模型,从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碳足迹和碳排放强度3个方面,对重庆市1997-2010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增加趋势,由1997年的3 796.12×104t增加到2010年的9 435.21×104t;独立工矿用地的地均碳排放强度最大;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节能减排实施效果明显;碳足迹呈增加趋势,生产性土地面积不足以补偿土地碳足迹;(2)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足迹的多少顺序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圈","渝东北","渝东南"的空间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