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0.25 m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及地形图等资料,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得到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相互转化以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从2000—2015年,随着工业用地的增长,农业用地及水域面积都出现了缩减,城镇用地面积比例上升. 15年间,农业用地中,耕地、畜禽养殖用地面积大幅减少,降幅分别为44.17%、71.65%;水域面积降幅为6.44%;绿地林地面积大幅增加,增幅为645.94%.城镇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增幅为53.53%,其中各类城镇用地面积都有所增加,工业仓储面积增幅最大,为21.77%.从土地转出情况来看,15年间耕地转出面积最大,为22 839.96 hm2;畜禽养殖用地的转出率最高,为91.23%.从土地转入情况来看, 15年间绿地林地转入面积最大,为16 190.32 hm2;其次是工业仓储用地转入面积,为7 979.12 hm2.综合2000—2015年研究区域发展情况、人口变化、政策影响等多种因素,分析可知城市化、工业化作为驱动力增加城镇用地面积,环境政策影响绿地林地面积、畜禽养殖用地面积,市场调节影响水产养殖用地面积,而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受环境政策以及城市化双重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2.
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运用双变量统计分析模型分析了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并从土地利用的视角探讨了昆山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表明,1987-2000年间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耕地被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水面养殖坑塘和工矿交通用地大量占用,土地利用斑块破碎化非常明显。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增长和经济改革措施是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作者提出昆山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 (1)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2) 通过实施耕地整理,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3) 科学编制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整合土地资源,提高集约用地水平;(4) 创新用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土地利用中农民利益的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生活宽裕。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在解译和分析研究区1992、2000、2004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研究了全区域及各区县结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和引起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2~2000年研究区以盐碱地为主要土地类型,2004~2010年耕地成为主要土地类型;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迅速,主要由盐碱地和耕地转变;近20年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和海陆边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北部沿海地区岸线南移,东部沿海地区岸线东移;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黄河泥沙沉积造陆和海水侵蚀岸线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区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政策影响是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借助淮南矿区1985、1995、2000、2005、2010年共5期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在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辅助之下,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基础数据,由此计算各年份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分析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结构和变化情况,并利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对矿区未来20a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预测。研究表明:耕地是矿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并逐年减少,城镇用地、塌陷区增长最为明显,水域、工矿用地表现为增长的趋势;1985—2010年间,塌陷区的动态度为11.07,变化速度最快,其次为城镇用地,在各个分时段内,塌陷区的动态度相对都比较高,而2005—2010时段内,城镇用地的动态度达到了9.12;城镇用地、塌陷区、水域、工矿用地和园林地的增加主要依靠耕地的转化;到2030年时,耕地减少到3 012.47km2,城镇用地、塌陷区、园林地和工矿用地依然增长,水域相对减少。  相似文献   

5.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郑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软件支持下,利用1992年和2001年的Landsat TM和ETM+影像,研究了郑州市区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元胞自动机模型对郑州201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2年到2001年,郑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增加;2001年到2010年,其变化仍表现为耕地减少和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的持续增加,其中"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城镇用地→交通及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城镇用地"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同时相(1988和2000年)的遥感数据,在GIS支持下对晋江市12年来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1)建设用地(主要是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通过大量占用农用地而急剧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度指数提高,优势度减小;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化,农用地则趋于破碎化和分散化.(2)政策体制转变和侨乡因素推动的乡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引起晋江市土地利用大规模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人口的增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分散布局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乡村住宅建设需求增长.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是环境变化及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部分.为研究不同地区多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应用自组织映射算法将浙江省11个市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二维可视化,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轨迹及驱动因子与输出成分图的关系,得到了浙江省各地级市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导致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省11个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可分为4类;2)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非农业人口占比、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均GDP.表明自组织映射算法可用于研究不同地区多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且可读性强、操作简单、易于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常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主体和核心.通过对常德市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的现状分析,发现常德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情况和国家有关标准相比,常德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沿海地区围垦动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基于ENVI 5.3与ArcGIS 10.0平台,以2000年Landsat-7 ETM和2017年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海岸线,然后用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江苏沿海地区200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a)2000—2017年间江苏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江苏省围垦土地面积107 420.0 hm2,年均围垦面积6 318.8 hm2,全省平均岸线围垦强度为7.11 hm2/(a·km)。(b)连云港市围垦强度最低,大部分耕地、林地与水体转化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盐城市海岸线长度最长,围垦面积最大,整体利用格局向海岸方向迁移,耕地、未利用土地等面积略有下降;南通市围垦强度最大,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城镇面积增加。(c)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江苏沿海围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使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导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城市生态需水量也随之显著改变.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定量分析城市生态需水量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土地利用和城市生态需水量的变化进行了人文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态需水量与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SI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所选驱动因素总体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率为50%~90%,特别是对城镇建设用地和SI指标的解释率高达90%以上;对各类生态需水量变化的解释率为60%~80%.各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和生态需水量变化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总人口的影响最大.由于城市生态需水量与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类似的人文驱动机制,利用简化的SI指标可以方便地解释和预测城市生态需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区以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建立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并用驱动力空间分类的方法,分析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呈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耕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增长、城市化建设、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有偿使用范围小、形式单一、以协议出让为主以及土地多方供应等弊端,削弱了城市土地供应的垄断性,影响了国有土地资产在经济上的实现。分析了建立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及其驱动力,即适时收购、收回、置换、征用和开发、储备、供应土地,实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笼头放水的土地垄断供应局面。这将有利于城市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培育、城市化的有序发展和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作为土地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在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建立过程中,应加强相关法律支撑体系、土地收购价格评估、土地垄断供应与市场供需关系、资金筹措、风险防范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型工业化是珠江上游地区摆脱欠发达状态、走向繁荣与振兴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对现有工业进行改造,实现六个根本性转变:必须实现近代工业文明观向现代生态文明观的转变,必须实现资源输出式向资源深加工式转变,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实现政府推动型向市场带动型转变,必须实现城乡分离向城乡互动转变,必须实现从条块分割型向条块协同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用地增长及其效益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为例,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及经济发展现状,将重庆各城市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3个等级;采用城市用地扩张系数指标分析不同等级城市用地增长状况,并将各城市用地增长划分为快速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紧缩型、快速紧缩型等5种基本类型;采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城市新增用地效益指数指标分析不同等级城市的用地增长效益状况,并将各城市用地增长效益划分为高荷载负效益递增及递减型、低荷载负效益递增及递减型、低荷载正效益递增及递减型、高荷载正效益递增及递减型等8种基本类型;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用地理性增长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江苏省1991~2003年城市用地扩张的数量变化、扩张速率和用地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探讨了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江苏城市用地数量呈总量上升趋势,而人均城市用地呈波动变化;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差异明显,苏北城市用地扩张速度缓慢,以居住用地扩张为主而苏南及苏中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扩张较快,以工业用地扩张为主;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政治经济政策是江苏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典型的喀斯特脆弱生态区———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利益、人口增长、政策驱动、土地资源条件和价值观念取向是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尽可能避免土地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典型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剖析了其1980—2000年2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情况;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河谷地形影响,兰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受到限制,20年来土地利用虽然处于发展期,但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速度不大;城市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