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协心 《海峡科学》2011,(10):10-12,15
当前,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正在对能动司法进行热烈的讨论。作为归属于大司法概念下的公证,也存在着能动公证的问题,尤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公证作为法律服务的社会组织,要把维护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作为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也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合法权益的要求,发挥公证的能动性,彰显公证职能作用与价值,使公证发展成为服务型、主动型、高效型的行业。  相似文献   

2.
司法能动主义起源于美国,我国学者将其称为能动司法,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政治愿景。与司法谦抑性相对应,能动司法意涵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司法机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种司法理念。可是,能动司法在各地的实践中存在着盲动的问题,司法权力有向行政、社会等权力领域扩张的倾向。这既背离了司法应有的审判功能定位,又带来权力重叠和社会自治权力被侵蚀的新问题。需要对能动司法进行反思,对其权力要通过职能、原则与方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4,(1):71-75
随着党和国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战略部署的提出,人民法院的角色定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法院在传统职能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一定意义的"公共政策创制"职能。人民法院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创新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从司法的功能看,法院参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立足点是整合司法资源,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具体说来,法院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切入点或路径是构建或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4.
针对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能动司法"的理念,并在全国法院系统中迅速掀起了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创新法院工作的热潮,如何通过能动司法实现司法效益的最大化也成为司法实务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人民法院能动司法的理论基础及现实必然,然后结合法院工作实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能动司法的实现路径,并提出能动司法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了”能动司法”理念,引发了理论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能动司法如何提出,能动司法与政治、社会的关系。能动司法的限度及实现,都是研究转型中国能动司法必须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语境下的中国问题,能动司法与美国的"司法能动主义"在治理路径、治理对象等方面存在重大本质差异。能动司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悠久传统在当下社会经济条件的一个自然的逻辑演绎,在形式上传承了一部分传统司法权治理特色。  相似文献   

7.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立足司法职能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集中展现法律治理技术的场域。司法建议则是人民法院审判权的延伸,其作为一项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已经存在并运行了几十年,一度被誉为"人类理性应对制度困境的典范"。在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的时代语境下,从多元维度对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进行系统的现实考察,认为目前存在人民法院功能定位理想化、司法建议规范性缺失、效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司法实践展示出的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扩张趋势,应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希冀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进路,实现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性理念融合,同时优化相关具体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立足社会实践,创新社会公共管理,全面推进各领域社会发展,已是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工作任务。全文梳理了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推进社会管理水平科学化,提供创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院系统推行的能动司法主要由能动司法的主体、能动司法的内容、能动司法的客体等三要素构成.能动司法的主体是各级法院,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等不是能动司法的主体.办案法官则是能动司法的实践者.能动司法的内容是能动司法主体能动司法的行为内容,主要包括能动立法、主动司法、积极司法、有效司法等.能动司法客体指能动司法所指向的行为对象,即对哪些案件适用能动司法,这些案件主要包括疑难案件、社会普遍关注的案件和普通案件.作为能动司法的主体,各级法院应努力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通过各种能动司法行为实现司法为民的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10.
司法和谐的提出,是人民法院近十年大力推进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总结和探索。司法生态和谐的突出表征即司法被社会广泛认同,具体体现为信任司法整体、尊重司法实践和理解司法方法。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之下,和谐司法作为人民法院对司法活动的理想追求和应然描述,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升明  肖春生 《科技信息》2012,(33):460-460
本文分析了目前构建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思路。主要观点是:创新政府职能、社会管理格局和社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建设的功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相似文献   

12.
符志屾 《当代地方科技》2011,(23):30-30,124
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并用与联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加强调解机制,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然而在推进”大调解”时.应当注意我国社会转型的法治需求,通过司法建立规则,注意法院活动的独立性.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法律制约;应当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动司法”.尊重司法规律和现实国情,坚持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相结合,区别不同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3.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针对新疆区情以及城市化发展的状况,我们认为,目前新疆城市社会管理应重点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管理与建设、打击"三股势力"、宗教事务管理和老城区棚户区改造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模式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模式和科学选择。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急剧变革的曲靖来说,构建"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是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现实途径,是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举措。采取合理划分责任网格、组建服务团队、创新管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法,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结合山西省以人口信息化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整体工作水平的实践,探讨了如何以人口信息化助推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指出健全的信息网络是基础、推进全员系统应用是核心、创新城镇人口管理服务模式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创新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及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文章从保障西藏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改革习惯法;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分析了西藏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西藏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和任务,论证了西藏社会管理创新法治保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职能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的创新是地方政府发展过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这既是对全球化时代政府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的积极回应,也是地方政府在新时期自身发展和完善的现实要求,更是对日益发展和不断丰富的社会需要的必要关照。我们可以通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体系完善和管理主体多元等途径,来实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时代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王森萍 《科技信息》2012,(34):I0049-I0049
微博问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微博问政不但创新了社会管理的渠道,而且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工具。理性看待、正确引导,合理使用微博进行网络问政,可以实现虚拟社会管理创新与现实社会管理创新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罗方 《科技信息》2012,(15):196-196,169
针对目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矛盾交织,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创新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社会管理创新是在一定法治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灵魂,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文化在价值目标上有契合之处,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现实依据与制度保障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要求,也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