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认知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83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3个维度构建了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探析贵州省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州省各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中等别的数量不断增加,低等别的数量持续下降,但高等别的占比仍然偏低.(2)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内在耦合协调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稳步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六盘水市区、遵义市区以及仁怀市,缓慢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周围以及沪昆高铁沿线,低水平保持型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3)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沿线区域;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域保持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区域;次热区域毗邻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应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和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夯实黔中地区对贵州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
以宜宾市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宜宾市10个区县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探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子和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在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权重;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县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欠发展地区和县域城镇化水平落后地区3种类型。文章还对各类县域城镇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黄土高原341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分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从区域和分区两个层面分析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揭示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化率由23.83%上升至54.33%,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东中部高而西部低的宏观格局。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高城镇化县区的中心性明显,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高城镇化区形成并逐渐加强。(2)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县域人口空间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呈现减小趋势,县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态势明显。在地理分区上,除高原风沙区县域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显著扩大外,其余各分区县域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趋于缩小。(3)县域经济发展阶段、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到中心城市的最短行车时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区域城镇化地域分异格局形成与演化的基本驱动因素。(4)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应依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域差异性科学定位、分类推进,通过地域功能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迁移集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补偿政策等的实施,协调好城镇化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新时代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和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山东省不同县域金融发展的情况,选取了山东省79个县及县级市,并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东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区域。根据山东省2008~2012年的县域经济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城镇化因子、城乡收入差距因子。同时分析了三个区域所提取的主成份因子的异同,研究各因素在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中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而产业结构对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体现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体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唐生明  罗勇  吴圣才 《科技信息》2007,(27):294-294
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而没有城镇化,就没有真正的工业化。就中部地区县域范围来说,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工业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城镇化率统计和测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概念,以陕西省为例对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陕西省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和单一城镇化水平拟合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我国中西部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分为均衡型、资源驱动型和生态敏感型三类,并对各类模式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提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7.
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平顶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因子与县域经济发展最为密切,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最显著,第三产业也正在逐步成为平顶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提出从产业结构、分配机制、生态环境等方面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以促进平顶山市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中原城市群2000、2005、2010、2013年各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时空演变状况.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居于较高城镇化水平以及较低城镇化水平的县市稳定性很强,城镇化水平变化幅度小.(2)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逐步扩大,低水平区域逐渐减小.高城镇化水平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低水平县市分布在西南部区域以及东部的部分区域.(3)城镇化水平高高集聚区基本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部区域.(4)基础条件、区域相互作用、产业结构是形成中原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发育于准噶尔盆地东缘滴水泉地区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一段(J1b1)是一套新发现的油气储集层,细化该层段的储层沉积研究对于认识该区域有利储层展布特征和储量潜力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以滴南凸起东部滴20井区为研究对象,从精细岩芯描述入手,综合测井及露头测量资料,提出了"标志层约束,微相为基础,近距自旋回,远距定量库"原则,完成了成因砂体的空间对比,探讨了滴南凸起东部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该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一段砂砾岩储集层为典型的由山间水流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且具有"小平原,大前缘"的特征;微相类型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等;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一段储层属于卡拉麥里山前沉积,物源供给充沛,多形成近源的扇三角洲沉积,扇体形态则主要受控于古地貌特征和物源供给量。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福建实际情况,选取12项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福建省各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对各县域进行排序和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县域之间、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利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得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3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40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空间分异格局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沿海高于内陆、沿交通线地带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四方面选取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变量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之间相邻,城镇化水平低的县域在空间上也相邻:同时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14.
利用福建省2015年的统计数据,基于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定量探究了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并借助Arc GIS空间可视化手段,进一步分析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受到人口及政府支出、农业及用地和经济收入等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各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其中,沿海一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影响因素多元化特征更加明显.就每个地区而言,各影响因素作用存在强弱之分.基于此,充分发挥各地区自身的优势因素,参考其他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城镇化水平,实现各地区差异化发展,以便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健康有序地推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太行山山西段1997年~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热冷点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太行山山西段1997年~2016年经济空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山山西段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整体上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县域发展水平优于北部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为中心——外围经济空间结构模式;(2)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的现象,但空间格局变化不显著,整体上表现出“南热北冷”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3)产业结构政策、城镇化和政府调控能力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太行山山西段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等优化太行山山西段经济空间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二者是否协调发展在我国仍存在不同的观点,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选取云南省16个地州127个样本,采用象限图法和ArcGIS软件辨别2005年以来云南省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格局差异特征.研究表明:省内各州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滇西北、滇东南以滞后城镇化为主,滇中地区以城镇化超前水平为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占72.44%.从分析得出:部分地区城镇化超前,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应从增加城镇数量、扩大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增长等要素增长型向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转变;另外,城镇化滞后类型区占有较大比重,这类地区城镇化动力不足,未来应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步伐,并与经济发展协调演进.  相似文献   

17.
在对相关文献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河北省县域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与东部其他可比省份县域产业结构显著差异的是第一产业比重高而第三产业比重低.研究了县域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因素,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甚微,而产业自身的增长速度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增长起到较大作用.依据河北省县域环境特征和产业发展特征,提出了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信息、政策、制度、基础设施方面所起的作用对产业结构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统计数据和实证分析发现:恩施州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最明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镇化相对滞后于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化进程不匹 配等问题.在今后发展中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工业化路线;加强县域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9.
在区际分工与协作中推进重庆的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城镇化进程中不但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辖区内多数区县产业结构雷同。而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布局上缺乏协作;城域经济板块中存在大量传统型区域和非正规部门。而县域经济板块中存在众多发育不充分的建制镇。应加强与周边地区,乃至沿海、亚欧地区的合作.在区域协作中推进重庆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陇南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与四川相邻。5·12汶川地震给陇南市带来了深重的影响。陇南市八县一区普遍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422.61亿元。主要从陇南市发展产业结构入手,对陇南市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地区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且区域经济差异显著,经济密度呈东高西低分布。在陇南市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陇南市主导产业进行了确定,得出了八县一区在特色农业、有色冶金工业、水电能源工业以及旅游业等产业方面的资源和经济优势。最后对陇南市八县一区产业进行了空间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