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科技》2018,(10):36-39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普遍好于内陆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以据此提出了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区域经济协调战略,达到缩短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沿海地区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重要区域 ,但地势低平 ,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 ,是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而区域性地面沉降更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并引发一系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问题。区域性地面沉降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大、中城市云集在沿海地区。我国有长达18000km的海岸线 ,沿海地区有广阔的滨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4% ,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我国约65 %的工业总产值、55%的国民生产总值及70%的大中城市均分布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环境规制效率的指标体系,根据2004—2015年沿海1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评估各省(市)的环境规制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环境效率进行了动态研究,探讨中国环境规制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沿海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普遍较低,整体呈下降趋势.(2)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沿海地区的环境规制起到了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沿海地区的环境规制起到了阻碍作用.(3)环境规制效率空间分布呈梯度分布格局,南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相对较高,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次之,北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相对偏低.沿海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极不平衡并且空间差异显著,环境规制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开发程度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防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海地区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重要区域 ,但地势低平 ,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 ,是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而区域性地面沉降更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并引发一系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问题。区域性地面沉降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一、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和大、中城市云集在沿海地区。我国有长达18000km的海岸线 ,沿海地区有广阔的滨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4% ,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40 %。我国约65 %的工业…  相似文献   

5.
刘光美 《甘肃科技》2000,16(5):3-3,6
1 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发挥地区优势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与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总的精神原则可供中西部地区学习和借鉴但是一些具体措施则不可能照搬到西部地区中央对沿海地区的某些优惠政策也不一定适合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造优势之路在资源与要素供给方面西部是我国水能煤炭天然气有色稀土金属和石棉磷钾盐的主要蕴藏地更是石油战略后备资源之所在从长远发展看利用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尤其是水电开发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地区NDVI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8—2008年从SPOT VEGETATION中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分析江苏沿海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江苏沿海地区的NDVI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3、4月份及夏季7、8月份NDVI指数上升明显;近10年来,江苏沿海地区植被覆盖率呈增加趋势,植被状况有所改善。(2)1999年江苏沿海地区NDVI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其表现为盐城较高、连云港次之、南通较低;到2007年连云港、南通地区NDVI明显增加,盐城地区总体增加,但区域差异较大,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3)江苏沿海地区气候(气温、降水)因素对NDVI影响作用明显,二者均对NDVI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气温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创新科技》2005,(8):4-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认为,中部地区要改变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的不利形势,应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才能追赶沿海地区,实现中部崛起。他认为有如下四个因素影响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它的发展对促进整个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实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时,就不能不涉及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问题。无锡是沿海地区乡镇工业发展较迅速,成果最显著的地区,本文仅就无锡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下一步——外向型发展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阶段DEA分析法,修正了环境变量与随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对2010—2016年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将西部地区经济效率与中部、东部对比,着重研究了新视角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经济效率水平偏低,东部经济效率保持领先且稳定,中部、西部效率较低且波动较大,调整后三地区经济效率以不同幅度下降,东部、中部变化稳定,西部波动较大,西部地区省域经济效率整体偏低,整体层面上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逐渐趋同。研究认为,应着眼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保持东部、中部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海平面上升情景下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脆弱性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通过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机理,定义了沿海发展脆弱性内涵,构建了沿海发展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实现对沿海地区发展脆弱性的综合评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和广东省属于高脆弱,江苏省和山东省为较高脆弱地区,浙江省、天津市、海南省和辽宁省为中等脆弱,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福建省为低脆弱.最后,通过对沿海各地区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沿海地区发展建议:加强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效率以及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对于提升沿海地区应对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71—2020年浙江沿海地区3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该地区近5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及极端降水天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北部、中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均呈现“少→多→少→多”的变化过程,而南部沿海地区则呈现“少→多”的变化过程;突变性检验的地区差异明显,北部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的突变现象出现在2013年,中部沿海地区出现在1973年和2012年,而南部沿海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存在多个突变点;研究区的极端降水格局主要受热带气旋等因素的影响.该结果可以为浙江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海岸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政府改变了生产力布局上的均衡发展政策 ,相继采用非均衡发展模式 ,在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较好地区采取优先发展政策 ,通过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和沿边开放 ,给以诸多政策倾斜 ,使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和沿边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特别是沿海地区已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外向度高、可以有效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高速增长区域 ;沿江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成为我国政府投资的高增长区。进入世纪之交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中央财政直接的投资倾斜、转移支付和政策引导 ,使得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新的投资增长区域。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政府改变了生产力布局上的均衡发展政策 ,相继采用非均衡发展模式 ,在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较好地区采取优先发展政策 ,通过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和沿边开放 ,给以诸多政策倾斜 ,使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和沿边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特别是沿海地区已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外向度高、可以有效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高速增长区域 ;沿江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成为我国政府投资的高增长区。进入世纪之交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中央财政直接的投资倾斜、转移支付和政策引导 ,使得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新的投资增…  相似文献   

14.
聚焦西部     
墨轩 《科技智囊》2000,(1):8-17
人类始终都在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西部大开发,正是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在世纪之交,为改善中华民族生存环境,实现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一项伟大的、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综合性社会工程,西部大开发旨在使我国西部地区成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山河秀美的区域;并延引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资源优势与改革经验以全面解决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从长远的、平衡推进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角度看,西部大开发不仅是战略本身的构成部分,更是跨世纪的中国经济整体素质提升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地区差异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沿海地区之间的横向对比, 能够体现出各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劣势, 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升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提供依据。以中国沿海的11个省(市) 为研究对象, 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的产业效益角度, 建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和多边形综合指标法, 分析了海洋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 中国海洋资源利用效益的地区差异明显, 上海与其他省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其海洋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总体上, 中国沿海省市综合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较低, 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海洋灾害风险防范是绝大多数沿海地区需要提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冲  谢友才 《科技与经济》2018,31(3):96-100
通过DEA窗口模型对中国沿海地区2006—2014年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彼此支持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并据此计算出沿海11省市区的海陆经济协调度水平,揭示其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河北、江苏、福建、广西、海南的海洋支持效率和陆域支持效率的协调性较差。这表明5省区的海陆经济发展也相对不均衡。其中,河北和广西的协调性较差的原因在于陆域支持效率相对太低,而江苏、福建和海南则是由于海洋支持效率相对太低。沿海地区的协调度水平总体上处于波动性上升趋势,并且长期属于中级协调状态。省际间的协调度水平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也限制了中国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唐山市原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长期以来,唐山将经济重心放在市政府所在的中部地区,从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给予大量倾斜支持,这给唐山经济的确带来了一定发展,但出于唐山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处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唐大三角的地域中,唐山经济发展今后应该突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文章从唐山经济发展战略转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唐山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试图对唐山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给予明确定位,并提对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中国沿海地区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总结,其次对中国沿海地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状况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在测度能源效率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模型研究中国沿海地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沿海地区2006—2015年能源消费量整体呈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能源强度呈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北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消费量最高,河北省的能源强度最高;沿海地区海洋第三产业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上海市和海南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度处于高等水平;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空间耦合呈以东部沿海3省为高点,向北部和南部逐渐递减的趋势;沿海各省市能源效率的变化弱于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虽间接对能源效率产生影响,但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阐明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加国际交换和分工,抓住了国际经济环境提供的重大机遇,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认为要将这一战略决策付诸实施,必须变更人们的旧观念,正确处理沿海地区与内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18年OMI甲醛数据产品探讨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主要经济区的大气甲醛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因素对主要经济区大气甲醛浓度演变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8年主要经济区大气甲醛年均柱浓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变化经历了快速增长、缓慢回落、平稳发展和迅速反弹四个阶段,多年甲醛平均浓度表现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甲醛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为夏秋高,春冬低。空间分布特征表明,京津冀地区大气甲醛东南高、西北低;长三角中部和西部地区甲醛柱浓度较高,并由内陆向沿海地区递减;粤港澳地区广州、佛山两地大气甲醛柱浓度较高,同样表现为内陆向沿海递减。自然影响因素中,地形是影响大气甲醛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温度、降水和植被与大气甲醛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有较强的关联。影响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大气甲醛变化最主要的人为因素分别为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和第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