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向制备了PSt/P(BA-BOA)「聚苯乙烯/取(丙烯酸丁酯-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核索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状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了乳液粒子的粒径及其分布,对乳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2.
五甲基茂基三苄氧基钛/MAO合成间规聚苯乙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比较茂基三苄氧基钛[CpTi(OBz)3]/MAO和五甲基茂基三苄氧基钛[Cp*Ti(OBz)3]/MAO两种均相催化体系的苯乙烯间规聚合;发现由于Cp*Ti(OBz)3主配体茂基上取代甲基的供电子效应,Cp*Ti(OBz)3/MAO催化体系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催化活性,在较高的温度下(70℃)仍然能够合成粘均相对分子质量高达3.0×105的间规聚苯乙烯(sPS);研究了聚合温度、催化剂浓度和苯乙烯浓度对Cp*Ti(OBz)3/MAO体系催化苯乙烯间规聚合的影响,最佳聚合条件为:聚合温度70℃、催化剂浓度1.04×10-4mol/L、m(Al)/m(Ti)为830、c(苯乙烯)>4.32mol/L.聚合反应产物用沸丁酮抽提8h,不溶部分sPS用GPC,13CNMR,FTIR,WAXD和DSC等方法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次加料法和半连续滴加法制备了含氮聚硅氧烷(PHMS)/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酰胺(AM)复合聚合物乳液,探讨了乳液成核机理,考察了PHMS、AM用量、加料主试对乳液粒大小及其流变形的影响,发现该聚合机理以胶束成核为主,PHMS用量增加,乳液粘度,乳液粒子尺寸增大,AM用量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详细讨论了在一次加料法制备含聚硅氧烷(PHMS)/丙烯酸丁酯(BA)复合乳液中,单体、乳化剂、引发剂及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速率、转化/率和乳液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MS/BA复合乳液的表观活化能和聚合速率方程分别为:Ea=132.77kJ/mol,Rp∞[PHMS]^-1.39[I]^0.85[E]^0.75(I为引发剂,E为乳化剂)。该乳液呈假塑性流体特征,随PHMS、功能单体N-羟甲基丙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1-苯基-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5-吡唑酮(HA)单独萃取Y(Ⅲ)及其与二苯亚砜(DPSO),磷酸三丁酯(TBP)或三辛基氧膦(TOPO)协同萃取Y(Ⅲ)的行为。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分别为YA_3,YA_3·DPSO,YA_3·TBP和YA_2(NO_3)·2TOPO.算得萃取平衡常数分别为:logK_(A(HA))=-6.86,1ogK_(AB(HA+DPSO))=-3.89,logK_(AB(HA+TBP))=-2.53和logK_(AB(HA+TOPO))=5.13.  相似文献   

6.
水/Span85-Tween60/环己烷微乳液及纳米复合微粒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为检测手段,研究确定了水/Span85-Tween60/环己烷反相微乳液体系的适宜条件如乳化剂含量、HLB值和溶水量值;进而在其中进行丙烯酰胺(AM)聚合反应和AgC1、ZnS沉淀反应,制备了AgC1/PAM、ZnS/PAM纳米复合微粒,并采用航向电镜(TEM)观察了给米微粒的形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以丙烯酸丁酯(BA)、α-甲基苯乙烯(α-MS)和丙烯腈(AN)为单体,在合成PBA/P(α-MS-AN)核-壳结构乳液聚合过程中,乳化剂的性质,用量对聚合反应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性乳化剂MS-1具有较高聚合速度,同时具有较好的乳液稳定性,在聚合后的乳液中加入Op-10,可提高乳胶的化学机械稳定性。此外,通过DSC测定Tg,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构不同于P(BA-α-MS-AN)的三无  相似文献   

8.
在无皂条件下,利用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作引发剂,探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二甲基丁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溴化铵(St/BA/DMBMEAB)三元阳离子共聚物乳液制备的合理条件,通过电镜观察到粒子形态规则、大小均一.功能性单体DMBMEAB是以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和正溴丁烷为原料,选择乙腈作溶剂合成的,制取的最终产品纯度高、收率高  相似文献   

9.
用批量法合成了聚苯乙烯(PS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酸丁酯(PBA)均聚乳液,以及P(BA-St)和P(BA-MMA)共聚乳液.实验发现极性相近的PBA和PMMA乳液可以很好地混合,而极性相差较大的PBA和PSt乳液则必须在PSt乳液中补加乳化剂后方能混合均匀.对乳液最低成膜温度(MFT)、胶膜硬度及耐水性的研究表明:质量比为11的PBA/PMMA共混胶膜和P(BA-MMA)共聚胶膜的连续相组成相近;而对于同样组成的PBA/PSt共混胶膜,分散在连续相中的PSt所占比例明显高于P(BA-St)共聚胶膜;PBA/PSt共混胶乳的使用性能不仅取决于其组成,还取决于成膜温度和使用温度  相似文献   

10.
氢键诱导液晶化合物的变温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变温红外光谱研究了存在于4-[4-(2-氯-3-甲基丁酰氧基)-苯乙烯基]吡啶(MBSB)和对庚氧基苯甲酸(7BA)间的分子间氢键的稳定性及该氢键复合物的酯羰基基因与温度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MBSB与7BA间的分子间氢键在液晶的清亮点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粒径为50um~100um的苯乙烯-丙烯酸了酯-丙烯酸共聚物胶乳,讨论了搅拌速度等其它因素对胶乳粒度及分布的影响.实验表明,增加乳化剂量有利于胶乳粒度减小,但超过一个阔值将使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2.
1 Introduction Functional polymer microspheres are kinds of polymer particles with special structures, morphologies or functional groups~([1]), and have been gain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specific proper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since 1980s. Although some researches have investigated that the latex particle size and its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stability of polymerization and the resultant latex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ntroducing electrolyte into th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  相似文献   

13.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乳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单体投入方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稳定性及性能的影响.单体转化率、凝胶率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最有利于硅丙乳液聚合,单体转化率达97%,凝胶率小于0.6%,平均粒径为100nm,且分布较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及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阴离子)/m(非离子)/m(两性)复合乳化剂体系配比为2:1:1且用量为4%时能够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乳液,且反应性乳化剂DNS-86可以随其他种类乳化剂一起全部加入反应体系.红外分析及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表明在该最佳乳化剂体系条件下通过单体滴加方式能够获得形态规整、大小基本一致的硅丙乳液.  相似文献   

14.
选用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聚合单体,改变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制备粒径分布较窄的苯丙乳液.以此为种子胶乳,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乙酯(E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第2步聚合单体,分别采用批量法和半连续滴加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且性能稳定的乳胶粒乳液.通过粒径分析和透射电镜,测试和比较分析两种乳胶粒粒径和形貌...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将改性氧化石墨烯(DIGN)接枝到水性聚氨酯(WPU)链段中,制备得到DIGN/WPU纳米复合乳液。通过IR、AFM、SEM对氧化石墨烯(GO)、DIGN、WPU及DIGN/WPU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DIGN用量对乳液粒径,流变性能及其胶膜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IGN的引入使得乳液具有了假塑性流体特性,并随DIGN含量的增加,乳液黏度,粒径及分布指数增大,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改善;当w(DIGN)=1wt%时,拉伸强度增加80.33%,杨氏模量提高192.11%,断裂伸长率下降了42.74%。  相似文献   

16.
SiO2/PSt 纳 米 复 合 微 球 的 制 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Stober方法合成了SiO2/PSt纳米微球, 并对其进行表面改性. 以SiO2纳米微球为核, 采用乳液聚合法, 合成了SiO2/PSt纳米复合微球. 该复合微球粒径均匀、 单分散性好.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 可以合成不同大小的复合微球. 对两种微球的形貌、 尺寸、 所携带官能团及表面元素变化情况进行了表征, 讨论了SiO2纳米微球用量、 乳化剂用量与反应介质配比等因素对SiO2/PSt纳米复合微球粒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无皂乳液聚合进行了聚丙烯酸丁酯(PBA)核体的合成,并以此为种子乳液,制备PBA/PMMA核/壳结构乳液;讨论了引发剂量及水油比对种子乳液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以及PBA/PMMA核壳比对复合乳液的粘度、粒径、粒径分布的影响。通过激光粒度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核/壳粒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运用沉淀法和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出具有较强荧光强度的氧化锌/聚丙烯酰胺复合纳米粒子。在包含有氧化锌纳米粒子的油包水反相乳液体系中,由过硫酸钾引发、以丙烯酰胺作为单体进行反相乳液聚合,聚合产物将氧化锌包覆并形成氧化锌/聚丙烯酰胺复合纳米粒子。对复合物煅烧后的得到氧化物粉末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对复合纳米粒子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动态光散射分析、荧光显微镜分析。获得的氧化锌/聚丙烯酰胺复合纳米粒子形状近似为球形,直径范围约为100-300nm之间,并且能够发出较强的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聚合条件对多组份共聚乳液粒度分布的影响,采用光散射粒度分布仪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体系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聚合行为.探讨了聚合温度、乳化剂配比、乳化剂浓度、单体配比、MAA含量等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温度降低和油溶性单体St含量增大均使乳液粒径变大,而乳化剂的配比和浓度对粒度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淀粉颗粒的乳化能力,以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大豆油为油相,制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采用激光粒度仪、研究级正置显微镜、流变仪等对Pickering乳液外观、液滴粒径、显微形态及动态流变特性进行表征,考察淀粉颗粒质量浓度(1、5、10、20、30mg/mL)和油相体积分数(10%、20%、30%、40%、50%)对乳液稳定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颗粒质量浓度导致乳化相体积增加,液滴粒径减小;随着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乳化相体积增加,液滴粒径增大。当颗粒质量浓度为20mg/mL,油相体积分数为40%时,乳液的乳析现象明显改善。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颗粒吸附在油/水界面,有效抵抗了液滴聚结,使乳液在储存30d后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流变特性表明:乳液内部存在弹性凝胶网络结构,随着颗粒质量浓度和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液滴间堆积变得更紧密,从而增加了乳液黏度和凝胶强度,使其抵抗形变能力增强。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颗粒具有良好的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