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增加西昌的城市容量,使西昌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城市整体性发展有良好的推动性,减轻西昌市的城市综合征,通过分析西昌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并分别从3个方面阐述了西昌市开发地下空间的必要性,继而在遵循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统筹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系统规划原则下,对西昌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做了分区,并针对区域特点对地下空间开发进行了规划。以期对西昌市未来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提出科学和实操性的建议,对其他中等城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进程,列举了国外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础模式和案例,结合长沙市目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发展背景,指出了长沙市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框架,明确了长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体系和重点内容,并以五一广场地铁站为例,分析了长沙市重要节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控制指标,提出了长沙市地下空间规划实施策略,以期对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发挥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发根  李伍平 《江西科学》2011,29(6):763-766
分析了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南昌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南昌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对南昌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地表以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1982年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将其定位为“潜在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于解决土地稀缺、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价值重大.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交通拥挤、增强城市防灾抗灾能力等具有重大作用.但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迅速发展的同时,地下空间各类灾害事故明显增多.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有性质,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其破坏程度往往大于地面,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地下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公共安全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地下空间的关注度不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滞后于城市发展需求,成为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5.
探析哈尔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珍贵.在此形势下,哈尔滨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体制和各项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尤其是在地铁建设所带来的契机下,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完善哈尔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体制和立法工作势在必行.本文首先概述了哈尔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体制与法律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结合目前城市发展现状,通过对哈尔滨、沈阳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西安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特别是地下商业街建设的具体举措和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核心部分--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研究,提出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自身技术、环境、空间特点的人性化的设计办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正风生水起。然而,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对环境评估的重视却十分不够,且我国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环境评价体系是缺失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环境评价标准的缺失。国家层面我国现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环境评价标准缺失,地方立法活跃。当前,应当确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环境评价标准,明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环境评价标准的制定基调环境评价标准,以便于事前预测评估、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实现地下空间开发中环境评价标准与环境评价制度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几个平战时期上海市地下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概况,指出地下人防工程设计应以平战结合、经济合理为主导,并力求将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达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拓展人类生存领域而实现我国城市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加快人防工程建设的速度.  相似文献   

10.
综合目前城市发展现状,通过对哈尔滨、沈阳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西安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特别是地下商业街建设的具体举措和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蒋立红  石蕾  熊玲 《江西科学》2009,27(1):89-94
本文在总结国际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性和必要性2个角度对江西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江西省省域范围内大部分城市已经进入地下空间利用时期,部分城市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时期。进行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有利于江西地下空间及城市群的健康持续发展。建议江西省在进行地下空间规划时,应该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和分层布局原则,做好重点城市地下30m以上重点层次的地下空间规划,其中重点做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人防设施等四类重点项目的规划。最后,对江西省地下空间规划及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园冶》思想中具有极强的环境营造和审美意识,“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人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借体宜”“意境”等内容既是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关键技法,同时又成为古典文化中环境审美的最高评价标准.然而,《园冶》这种基于人居环境的视角长期以来并不被重视.以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小城市绿化建设为研究着力点,分析了当下中小城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阐述了《园冶》中的经典理念对中小城市绿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地少人多,人口密度已接近10000人/km2,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为此,新加坡政府对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先后开发建设了一系列适应其发展水平的地下空间工程,如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管网系统、地下储存库、大型地下公共空间等。其地下空间工程的开发,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技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本文介绍新加坡一些典型地下空间工程案例,探讨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技术难题和所取得的科技攻关成果,从而汲取其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当前一些大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利用煤矿废弃矿井遗留的大量资源及地下空间,促进能源枯竭城市更好地转型与发展,引入煤矿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电站新技术。分析了电站建设的总体改造方案,指出了电站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战略意义;结合现有的工程机械装备,从掘扩支护、土方作业、辅助机械、智能机器人等4个方面论述了电站基础建设装备群的构成及其应用场景;针对电站的具体施工与运维过程,总结了电站在输水系统的稳定支护与密闭、多巷道间的节流与引流、地下厂房的防渗与加固、厂房周围天然地下水的抽排、人员及大型设备的高效与安全运输等技术难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存在大量关闭/废弃矿井,其中关闭/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资源是稳定且易开发的资源。在梳理不同类型储物下(油、气、水、核废料、种子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矿井遴选、密封性能、储物空间大小、储物时间等,提出了相应的地下空间储物评价指标和改造技术,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自然地质条件的关闭/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储物环境稳定性保障理论与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省寿阳县为例,通过分析城市交通现状,提出应从完善配套政策,整合土地资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17.
 利用煤矿采空区建设矿井地下水库对实现矿井采空区地下空间及矿井水资源化、能源化利用,促进矿区环境生态保护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论述了基于矿井地下水库的矿井地下空间及水资源的3种利用模式:矿井地下储滤水库、抽水蓄能电站及矿井地热开发利用。与国外传统地下水库以井巷为主要存储空间相比,目前国内构建的地下水库主要以矿井采空区垮落带为存储空间,这使得矿井地下水库的容量大幅度提升,且垮落带内的煤矸石对矿井水还具有过滤作用。在此基础上,凝练了中国煤矿地下水库2个关键科学问题:矿井地下水库库容能力和矿井地下水库稳定性控制。探讨了库容能力和坝体稳定性控制的影响因素和现阶段主要研究手段,提出了在产矿井和资源枯竭型矿井建设地下水库的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中西部中小城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科技发展的目标及原则,并从9个方面对科技发展的关键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邓自民  杨泊 《贵州科学》1993,11(1):62-67
喀斯特化岩体中存在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溶孔、溶隙、溶洞和管道构成的地下空间。在垂直水动力分带中,下部饱水带中的地下空间充满喀斯特地下水,而包气带中的地下空间中绝大部分是空气。兴建喀斯特地下水库就是选择合适的地段,修建地下坝或地表坝,拦截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利用包气带中的地下空间或与之相通的地表洼地蓄水,形成地下水库。喀斯特地下水库是喀斯特区开发喀斯特水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一些特定的喀斯特自然环境下,它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适应集中,提高质量——论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型城市激增,约占90%。小城市的兴起,转移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了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但小城市比起大城市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差。今后,中国的城市化应进入一个调整功能 、适度集中的新阶段,更多地强调环境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