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述了攀枝花苴却砚石及其中“标”和“眼”的成因 ,认为其形成与震旦系观音崖组经海西期热接触变质作用有关 ,并对砚石质量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根据矿物的成因、性质及其变化机理,沉积岩中含放射性元素矿物主要有四种成因类型:残留矿物、新生表生矿物、沉积矿物及成岩矿物。含放射性元素矿物在沉积岩中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在沉积空间上,含放射性元素矿物主要有四个富集区:近物源区和风化氧化带,沼泽泥炭煤发育区,有胶体沉积或重砂富集的湖海滨岸区,富泥、富有机质的深水区及富钾岩的沉积区。以塔里木盆地为研究实例,说明了这些规律在地层对比及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矿物的成因、性质及其变化机理。沉积岩中含放射性元素矿物主要有四种成因类型:残留矿物、新生表生矿物、沉积矿物及成岩矿物。含放射性元素矿物在沉积岩中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在沉积空间上,含放射性元素矿物主要有四个富集区:近物源区和风化氧化带,沼泽泥炭煤发育区,有胶体沉积或重砂富集的湖海滨岸区,富泥、富有机质的深水区及富钾岩的沉积区,以塔里木盆地为研究实例,说明了这些规律在地层对比及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松花砚石作为清代宫廷御砚,深受市场青睐。松花砚石矿赋存在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南芬组地层中,呈层状产出,具有刷丝状结构特征。化学成分和XRD分析表明松花砚石的矿物成分中93%为方解石,并含有少量的石英、黄铁矿、绿泥石。松花砚石硬度为3,具有0.28%的低吸水率。砚石主要为微粒状和细粒结构。松花砚石与红丝砚成分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5.
水成脉岩是形成于其他先成岩石裂隙中的一种脉状沉积岩,分布于煤层之中会给煤矿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它的形成主要受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的双重控制,其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发育特征各异,地质意义广泛。  相似文献   

6.
沉积岩铜矿主要是沉积期后成因矿床,其成矿元素及成矿流体均来自沉积盆地。较上、下岩层具有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粗碎屑岩是流体运移的通道与储矿岩层。在储矿岩层之上是由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碳质泥岩及蒸发岩组成的约3km厚的红色细碎屑岩系作为隔水层。含铜碎屑岩中具有一系列热液蚀变现象,红色碎屑岩与灰白色岩在横向与纵向上交错出现,铜矿物主要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或碳酸岩脉伴生。含铜流体沿着高渗透率的粗碎屑岩层运移到古陆边缘、古隆起带、喀斯特溶洞或后期褶皱断裂带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7.
华南早古生代花岗岩的成因和后碰撞伸展环境的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选择华南早古生代黎川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因并分析后碰撞伸展环境的起始时间及形成机制。黎川岩体形成于443 Ma,属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属于高硅、富钾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其A/CNK值为1.04 ~ 1.39,显示过铝质花岗岩特征。样品微量元素显示亏损Ba、Nb、Sr、P、Ti,富集Rb、Th、U、K、Pb等元素;轻稀土相对富集,强Eu负异常(δEu=0.27~0.74)。其具有低εNd(t)值(-8.4 ~ -9.8)、高(87Sr/86Sr)i值(0.478 83 ~ 0.723 64)、高104×Ga/Al(3.24 ~ 4.19)比值的特征。上述特征表明,黎川花岗岩属于A型岩浆岩范畴。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黎川过铝质A型花岗岩可能是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华南早古生代武夷-云开造山运动的高级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年代学特征,笔者认为华南早古生代武夷地块自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开始就从同碰撞环境转变为后碰撞伸展环境;该伸展环境可能是受到地壳迅速减薄,热地幔岩浆底侵导致造山带深部和壳幔相互熔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水成脉岩是形成于其他先成岩石裂隙中的一种脉状沉积岩 ,分布于煤层之中会给煤矿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它的形成主要受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的双重控制 ,其成因复杂 ,类型多样 ,发育特征各异 ,地质意义广泛  相似文献   

9.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沉积岩石微相与成岩储集相叠加法对胜坨油田沙二段1^4,2^3小层进行了岩石物理相分类及储集层综合评价,并研究了储层孔隙网络非均质性,岩石物理相带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4小层岩石物理相可划分为6类;2^3小层可划分为5类。各类岩石物理相之间的储集性能有明显差异。对特高含水期不同岩石物理相带的剩余油分布的分析表明,1^4小层的第4类和2^3小层的第3类岩石物理相带的剩余油饱和度最高,说明在相同成因的储集层中,中等物性的岩古物理相带的非均质现象较严重,其剩余油较富集,因而在此相带布井采油,油井含水率比同期老井降低13.1%,这进一步说明用岩石物理相来预测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西准噶尔白碱淮北部太勒古拉给深水沉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西准噶尔札依尔山南缘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中发现的沉水火山碎屑岩沉积特征;根据粒序、沉积结构和构造、横向与垂向上的特点,将深水火山碎屑岩划分为6种岩组,并建立了4种岩相组合;剖面垂向层序表明:从底向上,粒序由粗变细,层厚由厚变薄,“近基”火山碎屑浊积岩逐渐被“远基”浊积岩代替,表明研究区泥盆纪至早石炭世,洋盆扩张,火山喷发由强变燕、沉积环境由深海浊积中扇向外扇演化。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界对自由心证的形成机制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通过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视野,对自由心证形成机制进行了镜像化考察。认为其中共存有七类主要镜像,自由心证之形成是法官和镜像发生认同的结果。镜像在自由心证形成机制中的具体运作包含着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机构自由度计算中经常出现易混淆概念、难点问题,结合实例分析研究了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中的常见公式变化、可变自由度机构的设计原理及工作特点。针对自由度计算难点、各种约束施加及其形成的变化作一些探讨,对正确理解、计算自由度做出帮助,为创新优异新型的机构、避免误算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探讨旅游产品文化的形成机制,需要超越个别旅游产品文化现象。文章从旅游业和旅游供给的视角,依据时间和逻辑发展的线索,分析了旅游产品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路径,提炼出了旅游产品文化的形成与运动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4.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条件及形成机制是目前环境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使用细胞自动机的方法,提出一个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该模型能有效、直观地揭示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机理,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工业化放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花粉壁是植物花粉发育、受精及抵抗外界环境伤害所不可缺少的结构.花粉壁结构复杂,其形成过程包括初生外壁的形成、孢粉素前体的生物合成和孢粉素在花粉表面的沉积,以及花粉壁内层的形成等过程.对花粉壁形成与发育具体机制的解析,迫切需要对花粉壁初生外壁、花粉外壁、花粉壁内壁形成过程中一系列功能基因及其信号转导研究的突破.综述了近年来对花粉壁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花粉壁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已成功制备出碳纳米尖端,并对其形成机理已有研究,但并不十分清楚.本工作根据有关等离子体和材料热力学的理论,理论研究了碳纳米尖端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碳纳米尖端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催化剂颗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变形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耦合地球系统模式(CESM1.0), 通过对比有青藏高原的控制试验和无青藏高原的敏感性试验, 定性地分析青藏高原对不同季节北大西洋深水(NADW)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对NADW形成的影响机制因季节而异。移除青藏高原后, NADW形成将会减弱, 冷季(北半球10月—次年3月) NADW形成的显著减弱是由海洋表面净热通量显著增加引起的, 而暖季(4—9月)由于海冰大量融化引起淡水通量显著增加, 导致NADW形成的显著减弱。低分辨率耦合模式中, 青藏高原对NADW形成的这种季节性影响更加显著。不同季节青藏高原对NADW形成的影响机制主要区别在于, 青藏高原地形的存在使得冷季NADW形成区域的海洋表面失热增加, 在暖季造成该区域来自北部海冰的淡水输入减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两个要素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从而以评价主体为横向机制,以评价客体为纵向机制,构建了评价与课堂教学一体化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r元素掺杂3C-SiC的电子结构和磁性,揭示了Cr元素掺杂3C-SiC的磁矩形成以及铁磁耦合的微观物理机制,发现同时引入N元素后Cr元素掺杂3C-SiC的形成能大幅降低,并对其形成能降低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过渡金属掺杂时引入N元素能够显著地降低磁性杂质的形成能。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pH on chlorate formation during chlorine dioxide delignification of oxygen delignified kraft pulp was studied. Chlorate formation was found to increase slightly when pH was increased from 1.8 to 2.5, further increase of pH decreased chlorate formation.The above phenomenon is explain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mechanisms, one by the reaction between hypochlorous acid and chlorite, another by the effect of chlorine on the regeneration of chlorine dioxide. The first mechanism suggests that chlorate formation is highly dependent on HCIO concentration which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H and causes chlorate formation to behave in the same trend. The second mechanism suggests that chlorine favors the regeneration of chlorine dioxide while HCIO favors chlorate formation, thus lowering the pH from about 4 to the acidic end should decreases chlorate formation. The two opposite effects lead to the maximum formation of chlorate at around pH 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