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为了建立激光法与比重计法粒径分布试验结果的相关关系,通过系列室内颗粒分析试验,描述了激光法与比重计法的粒径分布曲线特征,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定量给出了2种方法测得的砂粒含量、细颗粒含量以及d30,d50粒径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激光法与比重计法测试结果相互转换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激光法和比重计法测得的颗粒分布曲线特征受土性影响较大;激光法能够给出更加完整的粒径曲线分布图;2种方法测得的砂、黏粒含量值以及d30,d50粒径值不同,但可相互转换.结合Kerry和Konert等提出的建议,激光法和比重计法的测试结果有可能在土体粒级分类图中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2.
激光粒度分析与传统粒度分析方法相关对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41个样品的激光法与传统法(筛析部分-沉析部分)的粒度分析成果(粒级百分含量、粒度参数和海陆相样品的粒度成果)作了相关对比。找出2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在将来的粒度分析中,可以通过参数矫正来实现2法的数据转换。从分析可知,海陆相沉积对样品的影响很小。2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从而产生了激光法低估粘土部分百分含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激光粒度仪在颗粒分析试验中的应用,通过系列颗分试验探讨了土粒径分布随遮光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激光粒度仪法与密度计法的异同,得到激光粒度仪可以取代密度计法测试结果的范围区间.试验结果表明:激光粒度仪应用于土样粒度分析,遮光度控制范围为30%~35%时,测试结果重复性最高;粒径小于0.002mm,密度计法测试结果远高于激光粒度仪法,而当土粒径大于0.004mm时,两种方法得到结果较为吻合.研究成果对激光粒度仪在土体粒度分布测试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建立椭园衍射模型入手,探讨了球形颗粒与真实颗粒在傅立叶谱上的数量关系,提出了一种傅立叶粒径定义,该定义为激光衍射法测非球形颗粒,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型的椭圆弯晶谱仪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诊断0.2~2nm的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的聚焦型椭圆弯晶谱仪,根据椭圆光学自聚焦原理给出了弯晶谱仪的结构设计方案,创造性的提出了利用激光测距仪完成瞄准和测距两个功能的瞄准对中关键技术.通过在上海"神光Ⅱ"靶室上的装调及打靶实验,利用X-CCD成功的获取了谱线的图像,数据分析的结果证明实测谱线波长与理论值吻合.  相似文献   

6.
CP—A型微机极谱仪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P-A型微机极谱仪是以286微型机为基础开发的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分析仪器,用微机控制极谱(伏安)分析的全过程,具有自动完成波形处理、数据处理、峰检测、结果运算、输出打印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X射线衍射法(谢乐法)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法)对纳米粒子粒径进行测量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两种方法都可用于纳米粒子粒径的的测量与表征,而且测量结果较吻合.纳米粒子实际平均粒径可能大于用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测定结果,而小于用透射电镜法测定结果.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激光连续方程研究激光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方法 根据Lamb半经典理论推导出激光连续方程,找到激光势的表达式.结果 用新的方法 研究了激光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混沌态.结论 激光连续方程是研究激光系统动力学行为新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9.
不同方法测定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粒度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激光粒度仪和沉降法分别测量了黄土和古土壤的粒度分布,通过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认为激光法测量的重复性和测量精度较高,小于5μm颗粒含量低于沉降法,平均粒径较沉降法偏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方法的原理不同和样品中颗粒形状不规则所致.黄土风化成壤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碳酸盐矿物可能主要存在于小于5μm的颗粒内.  相似文献   

10.
钠焰法是一种重要的高效滤料效率检测方法,发生氯化钠气溶胶的粒径分布是检测方法中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该文采用5种粒径分布的NaCl气溶胶对3种滤料在3种滤速下进行效率测试,研究了氯化钠粒径分布对滤料效率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钠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对于钠焰法过滤效率的最终测试结果有影响,其影响大于滤料制造本身引起的误差;使用计数中值直径(CMD)为(0.09±0.02)μm以及几何标准偏差(GSD)<1.78的氯化钠气溶胶进行滤料的钠焰法效率检测,其粒径分布将不会影响滤料等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多年来研制NSY-2型宽域粒度泥沙分析仪的经验,探讨了透射消光,混匀沉降颗分理论.介绍了分段颗分法,含量分组法,最大粒径判别等几种颗分新技术成果.本文并涉及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在河流泥沙颗粒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光阻法与传统显微镜法测定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之间的差异,采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制4种输液作为检品,分别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测定每mL直径≥10μm和≥25μm的微粒数,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光阻法与显微镜法测定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实验数据无显著性差异,即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的光阻法测量大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已逐步取代传统的显微镜人工检测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离散元素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耦合方法,对海底水合物中砂颗粒和水合物颗粒运动进行了研究。利用球形颗粒沉降模拟实验验证了耦合方法的可行性,分别分析了单个砂颗粒和单个水合物颗粒运动过程中颗粒位置、速度、受力及角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砂颗粒向容器底部沉降,在到达底部时发生碰撞,同时颗粒发生旋转;水合物颗粒向上运动,颗粒没有发生旋转。最后对颗粒群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DEM-CFD耦合法能够模拟大量颗粒运动的复杂流动,并且能从微观尺度分析颗粒受力和运动情况,对水合物颗粒和砂颗粒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准确评价支撑剂的性能,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方法,通过颗粒投影数字图像的面积和周长的求解过程,推导了压裂支撑剂球度与圆度的算法,揭示出它们的特征规律,为其分析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实验验证了压裂支撑剂球度与圆度的求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支撑剂球度与圆度的测量与分析的算法能够成为颗粒图像识别分析系统的理论基础。研究结论突破了用传统手工和显微镜方法测量方法,为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戴健健  朱振学  叶楠  苏超  张恒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8):12052-12057
采用颗粒流强度折减法评价边坡稳定性的关键是临界破坏状态的判定。以某边坡工程为例,利用PFC~(2D)程序对土体进行双轴压缩试验,标定了土体的细观参数并建立边坡颗粒流模型。对位移突变准则进行改进,通过绘制特征颗粒位移与折减系数关系曲线求解边坡稳定系数,并研究特征颗粒的选取方式。研究结果可重现边坡滑动破坏的形态变化,模拟的边坡破坏形态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Bishop法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颗粒流强度折减法求解边坡稳定系数及滑坡模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颗粒体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采用自行研制的颗粒体非连续变形分析程序对基础(浅基础与深基础)极限承载力分析中的土体流动机制进行了细观上的数值模拟.并与模型试验以及经典滑移线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的结果再现了模型试验中的土体极限状态下的流动机制,为研究土体极限状态下的细观分析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将颗粒粒径的粒子成像测量方法应用于旋风分离器的颗粒浓度场的测量研究 ,成功地对一种蜗壳型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进行了无干扰瞬态多点测定 ,实验结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旋风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场的分布规律。文中所获得的规律性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旋风分离器结构、提高其效率及创建新的分区模型提供了依据。初步形成了用PIV技术测定旋流场内颗粒相浓度的新方法 ,弥补了以往用等速抽气采样法测量的缺陷。合理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离散单元法,建立了颗粒阻尼器对多自由度结构进行减震控制的数值模拟方法,并介绍了系统参数的取值方法.该方法采用合理的计算时步和高效的接触检测算法,能较好地模拟颗粒间以及颗粒与容器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了附加颗粒阻尼器的多层框架的振动台试验,通过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发现两者吻合良好,说明该数值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颗粒阻尼器的减震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煤体粒度是巷道煤层自然发火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其受煤体硬度、地质构造、矿压显现、采煤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井下精确测定十分困难,通常根据经验划分一个范围,但误差较大。本文从煤体粒度的各影响因素入手,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并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实际条件下巷道松散煤体的粒度等级进行了综合评判,提高了评判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评判方法和结果的正确性,从而为巷道松散煤体自燃危险区域判定及发火期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考虑颗粒间多种相互作用机理及颗粒碰撞后的凝并与反弹机制,建立声凝并微观动力学模型,对大粒径外加颗粒及两个邻近的亚微米细颗粒之间的声凝并微观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双模态颗粒声凝并行为主要表现为外加颗粒仅与一个细颗粒发生凝并,以及外加颗粒先后与两个细颗粒发生凝并,声尾流效应、重力沉降作用是双模态颗粒声凝并的重要机理。随着外加颗粒初始位置与波节间距的增大,外加颗粒与较近细颗粒的平均凝并时间变化很小,两者形成的团聚体与较远细颗粒的平均凝并时间显著缩短;外加颗粒距离波节很近时,其仍能与较近的细颗粒发生凝并。对于外加颗粒与较近细颗粒以及两者形成的团聚体与较远细颗粒的凝并,随着外加颗粒直径的增加,平均凝并时间显著缩短,凝并概率先增加而后趋于恒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