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研究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贵州短额负蝗(Atractom orpha sinensis),长额负蝗(A.lata),奇异负蝗(A.peregrina),柳枝负蝗(A.psittac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纺梭负蝗(A.burri)和云南负蝗(A.yun-nanensis)等7种负蝗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云南负蝗同纺梭负蝗的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788 8),亲缘关系最近;柳枝负蝗同短额负蝗的核型近似近系数最小(0.423 3),亲缘关系最远。核型似近系数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贵州7种负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贵州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纺梭负蝗(A.burri),云南负蝗(A.yunnanensis),奇异负蝗(A.peregr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柳枝负蝗(A.psittacina)和长额负蝗(A.lata)等7种负蝗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7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xo=19,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19t,NF=19,最长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都属"4B"核型,都可按相对长度分成L、M两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和居间带不一定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异染色质总量是短额负蝗的(42 12%)最多,长额负蝗的(18 23%)最少。  相似文献   

3.
贵州2种负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I .Bol.和云南负蝗AtractomorphayunnanensisBietXia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 :2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 =18+XO =19,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 2n(♂ ) =2X =19t ,NF =19,都属“4B”核型 ,按相对长度 ,它们的染色体都可分成L ,M 2组 ,都具有着丝粒C带。云南负蝗后期Ⅰ染色体组绝对长度总和 (4 9 91± 0 37μm)比短额负蝗的 (4 2 5 0± 0 34 μm)长 ;但结构异染色质总量 (2 8 38± 0 2 2 % )却比短额负蝗的 (38 96± 0 16 % )少。  相似文献   

4.
山西三个地区短额负蝗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山西短额负蝗3个种群(繁峙、原平和太原)45个个体进行扩增,10条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125条带,多态性片段为121条,种间共有片段为5条.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对RAPD数据的分析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206,22.0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用NJ法和UPGMA法对这三个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原平种群和繁峙种群遗传分化较小,太原种群与它们的遗传分化较大,由Nei’s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可以看出,繁峙种群和原平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852,它们与太原种群的遗传距离较远,结果表明短额负蝗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两种蟋蟀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石首棺头蟋与泰康棺头蟋和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两种蟋蟀的EST和MDH同工酶酶谱极为相似。其中EST酶谱可分为4个区带组,推测受4个位点控制,因这两种蟋蟀的形态特征极为相似,两种同工酶酶谱也比较相似,而且控制EST的位点数相同,因此推测两者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极有可能为近缘种。  相似文献   

6.
两种蟋蟀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equestris)与泰康棺头蟋(L.taicoun)的酯酶(EST)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两种蟋蟀的EST和MDH同工酶酶谱极为相似.其中EST酶谱可分为4个区带组,推测受4个位点控制.因这两种蟋蟀的形态特征极为相似,两种同工酶酶谱也比较相似,而且控制EST的位点数相同,因此推测两者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极有可能为近缘种  相似文献   

7.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沙塘鳢(Odontobutis abscura)的消化道、心脏、肌肉、脾脏、肾脏、脑、肝脏、生殖腺和晶体9种组织的4种同工酶(EST、LDH、ADH、MDH)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这几种同工酶在沙塘鳢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遗传基础。EST有5个基因位点,单体酶;LDH只有1个基因位点,为四聚体酶;MDH为由3个基因位点控制的二聚体酶;ADH亦为二聚体酶,但仅在肝脏中得到表达。结果表明,同工酶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用组织学方法对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了显微观察.根据卵母细胞的大小、形态、胞核的变化、卵黄物质的形成以及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将短额负蝗卵子发生分为3个时期8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的形态特征.卵子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凋亡现象主要发生在卵母细胞生长期,特征主要表现为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质内分裂增殖,卵母细胞的胞质不均匀,出现许多空泡状物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分析了花鱼鳃、眼睛、肌肉3种组织中6种同工酶差异表达,并对部分同工酶位点表达及酶谱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显示:SDH在3种组织中均未见表达;ADH仅在肌肉组织和眼睛中出现较弱的1条酶带;其它4种酶在3种组织均有较好地表达,其中EST、SOD在组织间表达不存在明显差异;而LDH、MDH同工酶在酶带数及酶活性方面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这可能是受不同基因位点或同一基因位点不同等位基因控制的结果.在6种同工酶中共检出7个基因座位.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技术,对内蒙古苜蓿盲蝽属(AdelphocorisReuter)的6种苜蓿盲蝽不同种群的酯酶同工酶(EST)、过氧化物同工酶(POD)、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6种苜蓿盲蝽属昆虫不同种群的酯酶同工酶(EST)谱带清晰、稳定,且不同种群间有差异;6种苜蓿盲蝽中,只有苜蓿盲蝽A.lineolatus的POD同工酶染出的酶带最多,且在雌雄两性间的活性差异较大,但染出的酶带数少于EST同工酶,活性也弱于EST同工酶,其余种类染出的酶带较少.POD同工酶特征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盲蝽A.lineolatus的4个种群分为2大支系,不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是导致同工酶酶谱趋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对苏北稻田蝗虫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苏北稻田采到4科,7属,9种蝗虫,其中斑腿蝗科5种,斑翅蝗科2种,锥头蝗科和剑角蝗科各1种。苏北稻田蝗虫群落随季节发生变化,其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6-8月最高,短额负蝗和中华稻蝗是早期优势种类,中华稻蝗,小稻蝗,第二代短额负蝗是晚期优势种,它们占整个蝗虫种类数量的62.3%,占总生物量的56.0%。  相似文献   

12.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技术,对苜蓿盲蝽属(Adelphocoris Reuter)10种苜蓿盲蝽的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比较研究.同工酶电泳图谱及聚类结果表明,苜蓿盲蝽属10个种的酯酶同工酶谱带清晰、多态性强、稳定性好,酯酶同工酶酶谱特征可以用于苜蓿盲蝽属昆虫的分类鉴定.应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包WinClada1.00.04对酶谱数据进行分析运算,获得10个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A.ponghvariensis,A.lineolatus)(A.reicheli(A.ferrugineus,A.quadripunctatus))(A.melanocephalus(A.obliquefasciatus(A.triannulatus(A.fasciaticollis,A.tenebrosus)))).  相似文献   

13.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重要的传疟媒介之一,广泛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它的形态特征和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rcanus Group)其他蚊种十分近似,建立中华按蚊的分子鉴定标准十分重要。本研究从实验室中华按蚊品系的一个个体测序了线粒体DNA COI和COII基因,以及核糖体DNA D2、D3和ITS2位点,测序片段长度分别为658、663、551、365、556 bp。这些序列和近缘蚊种对应序列分别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中华按蚊的序列均聚合为同一支。将测序的中华按蚊COII序列和已知蚊种的对应序列比对发现其中的保守位点分别是第133位点C,321位点C,382位点C,435位点T,516位点A和651位点C,线粒体DNA COI和COII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具有AT偏向性,分别占69.15%和74.96%。提交了5条序列到NCBI数据库,其中核糖体DNA D2位点序列是首次在中华按蚊中公开报道。  相似文献   

14.
木槿属几种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木槿属植物裂瓣槿、木芙蓉以及扶桑 4个栽培变种不同器官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结果表明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的酶谱不同 ,酶谱具有器官特异性 ;木芙蓉与裂瓣槿和扶桑的酶谱差异较大 ,裂瓣槿与扶桑的酶谱有一致性 ,扶桑 4个栽培变种的酶谱有较高的一致性 ,其中红色中玫槿的酶谱兼有洋红中玫槿和裂瓣槿的酶带 ,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染色体倍性关系的研究结果 ,推测红色中玫槿是从后两者起源  相似文献   

15.
贵州蝗总科5种蝗虫的核型和C—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贵州斑腿蝗科(Catantopidae)的云贵希蝗(Shirakiacris yunkweiensis),中华越北蝗(Tonkinacris sinen-sis),中华板胸蝗(Spathosternum prasiniferum sinense)和网翅蝗科(Areypteridae)的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 nig-ricornis)以及斑翅蝗科(O edipodidae)的疣蝗(Trilophida annulata)等5种蝗虫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5种蝗虫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0=23,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 t:NF=23;按相对长度,除中华越北蝗分为L、M两组外,其余4种都可分为L、M、S3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和居间带不是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异染色质总量是中华越北蝗的(27.48%)最多,青脊竹蝗的(19.13%)最少。  相似文献   

16.
寄生于蝗虫的厦门卵索线虫(Ovomermisxiamenensis)生活史周期为一年,流行时间为4~10月,但在6~7月感染率为最高。在本种线虫流行区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蝗虫虫口数比非流行区明显降低,对蝗虫种群数量有显著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