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续断菊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鉴定、致病性鉴定和分子系统学鉴定方法对中国商丘地区首次检出的续断菊白粉菌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无分枝,大小为108~220μm×10~12μm,包含1个足细胞,2~3个短细胞;分生孢子串生,圆柱形,无明显纤维体,大小为29~42μm×19~24μm;附着胞呈乳头形;病原菌接种叶片病症与自然状态一致,形成薄而边缘不明显的白色斑片;对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595bp序列(GenBank登录号:JQ010848),经MEGA 3.1软件分析,其与来自二孢白粉菌(Golovinomyces cichoracearum)的AY739111,HM449077,AB453762,AB077673序列聚为1枝,而与来自同属另3个种的ITS序列亲缘关系较远.研究表明,商丘地区的续断菊白粉菌为二孢白粉菌(G.cichora-cearum).  相似文献   

2.
凤仙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凤仙白粉病菌使凤仙花科植物叶片出现白色病斑.对河南商丘地区的凤仙白粉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桶形,大小为22~28μm×16~21 μm.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不分枝,包含1个足细胞,1~3个远基细胞,3~6个排列成链的桶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12~180 μm×9~1...  相似文献   

3.
商丘地区番茄白粉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商丘地区首次检出的番茄白粉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的观察、致病性检测及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经人工接种可导致番茄栽培品种致病,发病症状与自然状态一致,而对野生品种无作用;在显微镜下分生孢子单生呈椭圆状,孢子梗直立无分支;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与来自Oidium neolycopersici的5条序列聚为1支,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来自Oidium lycopersici的3条ITS序列亲缘关系较远.以上结果表明,来自商丘的番茄白粉菌为O. neolycopersici.  相似文献   

4.
灰霉病是近几年危害浙江省蓝莓产业的严重病害之一,分离和鉴定该病病原菌可以掌握其生物学特征和发病机理,为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通过形态观察、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等方法,对引起蓝莓品种‘夏普蓝’灰霉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葡萄孢菌属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对‘夏普蓝’进行病原菌回接后,叶片和果实分别出现褐色病斑和软化腐烂等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一致;将该病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菌落初期呈现白色,后转为灰褐色.分生孢子为单孢,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或淡褐色,大小为(10~15)μm×(6~9)μm;将分离菌株X1-1的rDNA-ITS序列(NCBI序列号:KT343755)与GenBank中已经报道的灰葡萄孢菌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二者相似度达100%.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周口地区瓜类白粉病的分子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周口地区的瓜类白粉病进行了分子鉴定及分析.分别对黄瓜、甜瓜、葫芦、南瓜白粉病菌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克隆、测序及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周口地区的4种瓜类白粉病菌属于Sphaerotheca fuliginea,系统进化发现瓜类白粉病菌与豆类、美女樱、水母柱树白粉病菌种间差异小,同时发现该地区的瓜类白粉病菌与美洲、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白粉病亲缘关系比较近,推测瓜类白粉病菌的进化与地域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其自身的小种进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7种景天科多肉植物白粉病的病原菌,本研究通过显微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病原菌闭囊壳暗褐色至黑色,球形或扁球形,壁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附属丝5~18根,丝状不分枝,上下近等粗或顶端略细,褐色或基部褐色,向上渐无色;子囊3~5个,卵形或长卵形,无色,有短柄或无柄;子囊孢子3~5个,长卵形或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直立或稍弯曲,分生孢子单生,长筒柱形、长椭圆形;病原菌接种叶片症状与自然发病状态叶片一致。病原菌r 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与八宝属(Hylotelephium sp.)、景天属(Sedum sp.)和伽蓝菜属(Kalanchoe sp.)叶片白粉病的病原菌景天白粉菌(Erysiphe sedi)聚在一支上。据此确定景天科多肉植物白粉病的病原为景天白粉菌(Erysiphe sedi)。  相似文献   

7.
连续3年调查发生慢性枯萎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毛竹,进行了病原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结果表明,毛竹慢性枯萎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粘帚霉(Gliocladiumsp.)。该菌初生分生孢子梗轮枝状,长96~128μm,顶端轮生4~5个细瓶形小梗,轮生小梗长约19.2~24μm;次生分生孢子梗青霉状,长64~128μm,瓶梗大小(4.0~4.8)μm×(6.4~9.6)μm;分生孢子大小(2.4~6.2)μm×(1.9~3.2)μm。  相似文献   

8.
对成熟的葡萄白粉菌闭囊壳进行了显微形态观察和测量统计,对闭囊壳的形态作出了描述。葡萄白粉菌的闭囊壳散生至近聚生,黑褐色,扁球形,直径为76.8~145μm,壁细胞为不规则多角形;附属丝为7~26根,长约224.9~628.5μm,上下近等粗,宽约4.45~9.6μm,有隔层,基部为暗褐色,上部无色且透明,顶端钩状卷曲;子囊3~6个,卵形、近卵形到近球形,无色,一般有短柄而少数没有柄,大小为(36.8~71.8)μm×(19.6~54.9)μm,内有3~7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椭圆形,扁圆形,无色。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白粉菌无性型特征,尤其是分生孢子形态、纤维体的显著与否、芽管形态及着生部位等形状在白粉菌分类中的作用.描述了 Arthrocladiella mougeotii(Lev.)Vassik.等6属7种白粉菌的无性型特征.结果表明,在缺乏有性型或完全采用有性型易与其它种混淆时,综合无性型特征进行白粉菌分类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在病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病原菌分泌大量效应蛋白帮助其侵染植物,因此效应蛋白一直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该文基于大量白粉菌效应蛋白的研究成果,就近年来白粉菌效应蛋白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结果、功能效应蛋白鉴定及其作用机理和无毒效应蛋白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白粉菌致病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病枝获得疑似病原菌,并通过野外致病性测定该病原菌,结合该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和EF-α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结果】完成了F6菌株致病性分析的科赫法则实验,证实了其致病性; 鉴定该菌为腐皮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solani species complex(FSSC)]。【结论】腐皮镰孢菌复合种(FSSC)为引起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青海森林植物白粉菌名录及区系特征,本研究对青海主要林区进行为期4年的调查采样,获得白粉菌标本625份,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白粉菌5族7属49种,9个寄主新记录,1个中国新纪录。其中白粉菌族(Erysipheae)和离壁壳族(Cystotheceae)为优势族,白粉菌属(Erysiphe)、单囊白粉菌属(Podosphaera)、高氏白粉菌属(Golovinomyces)为优势属。主要涉及寄主植物31科66属100种,寄主类群主要为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Fabaceae)植物。生态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白粉菌在青海林区垂直分布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山针阔混交林中,共36种,占总种数的73.5%;其次分布在亚高山灌丛中,共31种,占总种数的63.3%。地理成分以世界广布型为主,共19种,占总种数的38.8%;其次为北温带型14种,占总种数的28.6%。区系亲缘关系与日本白粉菌区系相似,同时与甘肃、内蒙古白粉菌区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本研究为青海白粉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苏北杨树上新近发生一种不规则黑斑型溃疡病,调查发现该病害是造成苏北新造林地杨树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病原的分离、接种和再分离,发现杨树黑斑型溃疡病主要由2种病原菌引起:一种分生孢子单孢,纺锤形,基部平截,孢子大小为(17.5~27.5)μm×(4.0~5.5)μm,平均大小23.5μm ×4.5 μm,分生孢子梗透明,在近基部分枝,太小为21μm×2.0μm,经鉴定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另一种产生甲型和乙型两种孢子,甲型孢子单孢椭圆形,乙型孢子线形,一端弯曲呈钩状,鉴定为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a).两种病原菌单独接种均可使杨树枝条产生小的黑斑,混合接种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形成大型不规则黑斑.  相似文献   

14.
从河南省周口市采集感染白粉病的凤仙花植株,对其进行白粉寄生孢的分离和鉴定.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得到1个单菌系,对该单菌系进行菌落和显微形态分析,初步证明该菌株为Ampelomyces quisqualis.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所分离的单菌系内转录间隔区(inter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PCR扩增,得到578bp大小的片段,经过克隆测序和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分析,发现与德国和美国白粉寄生孢ITS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进一步证明该分离菌株为A.quisqualis.  相似文献   

15.
笔者于2011~2013年间,将采自新疆伊犁地区的101份白粉菌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研究,报道了目前已明确分布于本地区的白粉菌50种,其中隶属于5簇7属。所有引证标本均保存于塔里木大学菌物标本馆(HMUT)。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我院实习农场保护地葡萄,落花后十天左右,突然发生严重落果。取病果粒表面菌镜检,其病原菌形态特征是:分生孢子梗微淡褐色,直立,有4~6个分隔,近顶部有2~3次分枝,分枝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为10~15×5~7μm.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簇于病果表面时,呈淡褐色。  相似文献   

17.
牙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腹水病牙鲆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对该菌进行了鉴定;根据GenBank上报道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标准株(ATCC15947)的16S rDNA序列以及致病性迟钝爱德华氏菌所含有的菌毛亚基(Fi mA)基因(AB100170)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对所分离到的6株疑似菌进行PCR扩增,均能够扩增出目的条带,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 399,540 bp.序列分析表明,扩增得到的基因与其参考菌株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为98.86%,100%.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常规细菌鉴定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证明该菌为迟钝爱德华氏菌.将该菌肌肉注射鲫鱼,发病症状与自然死亡的症状相似,并从患病鲫鱼体内分离到该菌,说明所分离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是患病牙鲆的原发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为了从现有的白粉菌属分类特征体系出发,客观地研究和评价中国白粉菌属(Erysiphe)的种级分类,根据28个形态学编码性状对66个物种样本进行了类平均法系统聚类分析(UPGMA).结果表明:寄主是白粉菌属种级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白粉菌属下暂不宜分组;不支持将鼬瓣花白粉菌(Erysiphe galeopsidis)分出本属并以之作为模式种建立新白粉菌属(Neoerysiphe)、以及将金丝桃白粉菌(E. hyperici)和车轴草白粉菌(E. trifolii)转入叉丝壳属(Microsphaera)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甘肃省白银地区日光温室嫁接黄瓜枯死(茎疫病)的病因,采用孢子稀释法分离培养病原菌。通过科赫氏法则证病。依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病菌寄主范围。结果表明:罹病植株茎部棒孢霉的分出率达100%。病原菌被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人工接种显示,病菌可侵染黄瓜,不侵染番瓜、番茄和茄子。嫁接黄瓜植株枯死的原因是多主棒孢霉侵染黄瓜接穗的嫁接端口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抗病小麦品种Brock对白粉菌的抗性机制,采用m 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和反向Northern杂交技术分析小麦Brock在白粉菌诱导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对照组共获得5 072个片段,诱导组获得5 366个片段,反向Northern杂交筛选后,获得94个差异表达片段.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后,共有71个片段得到功能注释,涉及抗病防御相关基因、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转录因子、次级代谢相关基因以及信号转导基因等.选取与RPP13同源的片段7和与MYB44同源的片段10进行半定量表达模式分析,发现白粉菌诱导后这2个基因的表达明显上调,在染菌8 h后达到峰值,表明二者可能参与Brock白粉菌侵染的早期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