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凤仙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凤仙白粉病菌使凤仙花科植物叶片出现白色病斑.对河南商丘地区的凤仙白粉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桶形,大小为22~28μm×16~21 μm.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不分枝,包含1个足细胞,1~3个远基细胞,3~6个排列成链的桶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12~180 μm×9~1...  相似文献   

2.
PS0312是一从土样分离获得产色素菌株,菌株代谢产生的色素物质在pH=1—3的溶液中呈黄色、4~6为橘红色、7—9显红褐色,〉10为紫红色。菌株的气生菌丝形成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上部多分1次,少不分技,罕分枝2次,顶端产生小梗,帚状枝单束顶端急剧变细;分生孢子梨形,梗上分生3—6个产孢细胞,顶端着分生孢子,PS0312为一青霉菌株(Penicilliumsp.)。PS0312菌株的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320C;生长pH=1—10,适宜生长的pH=2—10,最适pH=3;葡萄糖为菌株利用的最佳碳源;无机氮源中以(NH4)2SO4对菌株的生长最为有利,牛肉膏、蛋白胨及酵母膏对菌株生长速率有影响,但尿素有机氮对菌株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3.
从山东保护地土壤中分离得到木霉菌Y15,结合ITS、tef1 α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 结果发现Y15菌株为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troviride)。该菌株在PDA上菌落稠密,老熟后毡状,灰绿色;分生孢子梗主轴长,着生短的二次分枝,再次分枝少,分枝成对或轮生。瓶梗通常2~4个轮状排列,烧瓶形或锥形,直或弯曲;分生孢子亚球形至卵圆形,绿色,光滑。tef1 α序列与近深绿木霉模式菌株S489和S385序列同源性高达99%,在系统进化树中与其亲缘关系也最近。该种在国内首次报道和描述,为木霉属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木霉菌株TW22166分离自湖南省洞庭湖滩涂湿地,该菌株分生孢子梗具有长而发达的主轴,二次分枝丰富,不规则,一般单生,分生孢子梗向顶方向着生单个瓶梗。利用ITS、tef1及rpb2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同Trichoderma capillare同源性达到99%以上;在以rpb2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TW22166与Trichoderma capillare strain GJS 06 66 [JN175530-1]位于同一分支。该菌株在PDA平板上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Fusariumoxysporum的抑制率为1000%。菌株具有蛋白酶、几丁质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其中蛋白酶活性较高,透明圈宽度达160 mm。该菌株鉴定为毛细木霉Trichoderma capillare,是木霉属中国新记录种,也是一株较有潜力的生物防治菌株。  相似文献   

5.
山楂粉病主要危害叶、新梢果实。在兰州市城关区大垒洼,此病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危害,6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7月中旬产生子囊壳,7月下旬产生子囊孢子,病害流行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800倍液防治,病降率达51.4-52.1%。孢子  相似文献   

6.
1.1.1症状:薹梢最易染病,枯衰的组织生出白色薄霉层,继而向苞片发展,病部呈淡黄色水渍状,密生白色至灰色霉层。薹梗基部和其他受伤或发生病变的部位也易受害.初期病斑顺薹梗纵向呈长形,淡褐色,凹陷,后期病斑扩大,由基地部向上腐烂,或在其他部位腐烂形成断条,并生白色至灰色霉层。有强烈霉味。  相似文献   

7.
山楂白粉病主要危害叶、新梢及果实.在兰州市城关区大垒洼,此病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危害,6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7月中旬产生子囊壳,7月下旬产生子囊孢子.痛害流行初期,用50%可湿性多茵灵800 倍液防治,病降率达51.4%-52.1%.  相似文献   

8.
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对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可直接侵入玉米的叶片,并于1周后表现出玉米圆斑病的典型症状.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等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炭色长孺孢(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毛竹慢性枯萎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粘帚霉(Gliocladium sp.).病菌初生分生孢子梗轮枝状,次生分生孢子梗青霉状,分生孢子大小2.4-6.2×1.9-3.2 μ m.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5℃;分生孢子萌发的pH范围3-11,最适pH 5-8;最适碳源为半乳糖、麦芽糖、蔗糖.病菌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高,35℃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萌发要优于15℃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枯病初侵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9-1992年间,以银杏的冬芽、幼叶、嫩叶以及越冬后的落叶等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叶枯病的三种病菌均能在冬芽和落叶上越冬。当春季节萌发后,银杏叶枯病的主要病原链格孢菌能转移到部分嫩叶上,继续进行潜伏侵染,但其数量显著下降。3-6月间,越冬后落叶上的链格孢菌可以大量形成呈丛状的分生孢子梗,并不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上一年在落叶上产后的分生孢子,越冬后仍具有一定的发芽率。就病害的侵染源  相似文献   

11.
连续3年调查发生慢性枯萎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毛竹,进行了病原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结果表明,毛竹慢性枯萎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粘帚霉(Gliocladiumsp.)。该菌初生分生孢子梗轮枝状,长96~128μm,顶端轮生4~5个细瓶形小梗,轮生小梗长约19.2~24μm;次生分生孢子梗青霉状,长64~128μm,瓶梗大小(4.0~4.8)μm×(6.4~9.6)μm;分生孢子大小(2.4~6.2)μm×(1.9~3.2)μm。  相似文献   

12.
在苏北杨树上新近发生一种不规则黑斑型溃疡病,调查发现该病害是造成苏北新造林地杨树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病原的分离、接种和再分离,发现杨树黑斑型溃疡病主要由2种病原菌引起:一种分生孢子单孢,纺锤形,基部平截,孢子大小为(17.5~27.5)μm×(4.0~5.5)μm,平均大小23.5μm ×4.5 μm,分生孢子梗透明,在近基部分枝,太小为21μm×2.0μm,经鉴定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另一种产生甲型和乙型两种孢子,甲型孢子单孢椭圆形,乙型孢子线形,一端弯曲呈钩状,鉴定为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a).两种病原菌单独接种均可使杨树枝条产生小的黑斑,混合接种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形成大型不规则黑斑.  相似文献   

13.
七、白僵菌白僵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aria),孢梗密聚成丛,基部膨大,顶端细弱聚伞状小柄,分生孢子顶生于成丛的孢梗上,无色球形,直径1.8~2.5微米。当分生孢子附着在蚕体以后,如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孢子即发芽,分泌几丁酶、解朊酶、脂酶,溶解蚕体表皮的所有组成分,然后形成菌丝,穿入体内各细胞间。菌丝在体内大量形成,绒毛状成簇,从寄主躯体的节间穿出,逐渐覆盖寄主的全部躯体,后变成白色粉末状,干后逐渐变为乳黄色。  相似文献   

14.
几种真菌的诱导产孢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种在常规培养条件下不产生繁殖体的真菌的诱导产孢试验结果表明:大茎点菌属[Macrophoma(Sacc.)BerleseetVoglino]、茎点霉属[PhomaSacc.]、壳球孢属[MacrophominaPetrak]的真菌,通过预培养、扫刷营养体、光诱导后能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轮枝菌属[VerticilliumNeesexWallr.]、头孢属[CephalosporiumCorda.]的真菌,通过预培养、扫刷营养体后,在有光或无光条件下均能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5.
续断菊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鉴定、致病性鉴定和分子系统学鉴定方法对中国商丘地区首次检出的续断菊白粉菌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无分枝,大小为108~220μm×10~12μm,包含1个足细胞,2~3个短细胞;分生孢子串生,圆柱形,无明显纤维体,大小为29~42μm×19~24μm;附着胞呈乳头形;病原菌接种叶片病症与自然状态一致,形成薄而边缘不明显的白色斑片;对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595bp序列(GenBank登录号:JQ010848),经MEGA 3.1软件分析,其与来自二孢白粉菌(Golovinomyces cichoracearum)的AY739111,HM449077,AB453762,AB077673序列聚为1枝,而与来自同属另3个种的ITS序列亲缘关系较远.研究表明,商丘地区的续断菊白粉菌为二孢白粉菌(G.cichora-cearum).  相似文献   

16.
芍药灰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芍药灰霉病在南京、杭州、上海主要在花期后危害芍药及牡丹的叶片,形成叶斑。病原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8.0~15.0 × 7.0~10.0μm。人工接种可为害辣椒、葡萄、黄瓜、茄子、番茄。根据其孢子形态及寄主范围病原鉴定为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病原菌丝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0°~24℃,并在pH值4~8之间都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一株有抗菌活性的云南重楼植物内生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首次从云南重楼植物中分离得到的1株内生真菌(编号c 196),发现它对多种病原菌有抗菌活性.通过进一步对其培养特征,显微形态特征,电镜扫描特征的观察以及ITS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与分析,发现该菌与巴西青霉(P.brasilianum)的赫昆青霉(P.paraherquei)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相似性为99.6%,但形态特征存在差别,c 196菌株的分生孢子小梗有1~3个分支,而巴西青霉和赫昆青霉[1,2]的分生孢子小梗都是4~7个分支.因此我们建议将其定为P.paraherquei的1个变种———赫昆青霉云南变种(Penicillium para-herqueivar.yunnanensisn.var Sun et Chen).  相似文献   

18.
通过形态观察、分子鉴定、科赫法则验证和系统进化分析对河南周口地区萹蓄所感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体外生,菌丝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包含3个细胞;分生孢子串生,近柱形,大小为(22.0~35.5)μm×(10.5~16.5)μm.闭囊壳近卵形,含有3~5个子囊孢子.科赫法则检测发现,病原菌回接发病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分子生物学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原菌ITS序列(KX757832.1)与已报道的蜡叶峨参独活白粉菌(KF111807.1)、洋常春藤独活白粉菌(KP055630.1)、胡萝卜独活白粉菌(KC480605.1)和酸模独活白粉菌(KY073878.1)序列聚为一枝,其同源性分别为98.40%、98.57%、98.40%和98.57%.初步推测,河南周口地区萹蓄所感白粉病原菌为独活白粉菌.  相似文献   

19.
关于梨腐烂病的研究报道甚少,该病在我院梨园发病严重,发病率为99%,病情指数为61.2。此病已成为梨生产上极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观察研究,它多发生在主枝上、侧枝上以及分枝的基部、伤口部位,病斑多发生在向阳面。病斑最初水渍状、稍隆起,病皮下面的皮层腐烂,变成褐色、有酒糟味,逐渐发展成病部失水、凹陷,病健交界处有裂缝,最后病部表面长出疏稀的小黑点,冬春病皮翘起,重者引起枝条甚至全株死亡。  相似文献   

20.
桂花叶尖皱缩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桂花叶尖皱缩病病原作研究后初步鉴定系胶胞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 .)侵染所致 .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圆柱形 ,端部钝 ,8.80~ 19.2 μm× 4.48~ 5 .44 μm ,有油滴数个 ;附着孢褐色、形状简单、大多椭圆形 ,大小 4.2~ 6 .6 μm× 5 .3~ 8.5 μm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