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B纤维、SiC纤维增强Al基及Mg基复合材料的微观参数对宏观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细观力学理论,利用代表性体积元(RVE)建立极坐标复合材料宏细观弹塑性本构模型,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Al基和Mg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纤维种类、纤维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体材料遵循自身弹塑性变化规律并引起复合材料整体的弹塑性变形,纤维保持其线弹性性能,在拉伸过程起主要承载作用;基体材料及纤维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效应更强;利用宏细观本构模型计算获得的复合材料应力值与试验值接近,误差不超过2.5%.  相似文献   

2.
用非线性的粘——弹——理想塑性的本构关系来模拟金属结构材料的动力行为,导出了剪切型框架结构平扭耦联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公式。用广义应力表达了框架柱的塑性屈服条件。计算过程中取消了在通常的弹塑性动力分析中,每一步长内都要确定每个单元是处在弹性状态,还是塑性状态,以及判别是加载还是卸载过程的要求。导出柱单元本构关系时计入了“P-△”效应的影响。用隐式的二阶Runge-Kutto法和Newton-Raphson迭代法相结合来积分非线性的运动方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Eshelby等效夹杂模型和Mori—Tanaka的场平均法,考虑到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强物理非线性和基体材料的弹塑性,发展了增量型的等效夹杂模型.基于该模型,探讨了形状记忆合金短纤维增强弹塑性基复合材料在应力自由状态下的热相变特性,特别研究了基体材料的塑性对复合材料热相变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基体进入屈服阶段后,在复合材料卸载过程中出现残余应力;弹塑性基体复合材料的特征相变温度偏移随纤维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与弹性基体复合材料的变化规律不同,其热相变特性有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对于弹性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当其基体的粘弹性行为用分数阶导数型本构关系描述时,给出了预测整体三维本构关系的解析表达式。结果说明,这类复合材料仍具有粘弹性特性,其整体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弹性部分综合了纤维弹性和基体弹性的共同贡献。粘性部分同样可以表示成分数阶导数的形式,这一部分来自基体粘性的贡献。复合材料具有和基体相同的粘性系数。建模采用渐近均匀化方法。为分析微结构特点对整体特性的贡献,须求解两类局部问题。可以看出,在整体的等效模量中包含了局部变形的贡献,局部变形增加了复合材料的耦合刚度。给出了应用于基体具有Makris粘弹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圆截面纤维错排的情形为例,给出了整体等效模量随纤维比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5.
计及基体刚度的单向复合材料应力集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计及基体拉伸刚度效应的修正剪滞模型,用于研究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由于纤维或基体破坏所引起的应力重分布问题。文中定量讨论了纤维/基体拉伸刚度比及纤维体积分数对断口邻近的纤维和基体的应力集中的影响。证实了当基体拉伸模量较低(如树脂基复合材料)及纤维体积分数较大时,可以忽略基体刚度对应力集中的影响;而对于其它情形(如陶瓷、金属基复合材料),就不可忽略基体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较好描述损伤状态下沥青混合料的黏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明确动态循环荷载对其损伤本构关系的影响,利用经典黏弹塑性流变理论,在Burgers黏弹性模型上串联一个黏塑性元件,并根据损伤力学应变等效原理,建立了一个能体现动态循环荷载作用特点及能考虑加载频率影响的沥青混合料黏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同时进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应力水平、沥青用量及沥青种类对混合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并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不仅能较好描述沥青混合料在动态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本构关系,还能体现加载频率、环境温度及荷载水平等因素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模型参数意义明确、规律性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结构本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荣 《广西科学》2002,9(4):241-245
创立下列几个新的本构关系:弹塑性应变理论、热弹塑性应变理论,弹粘塑性应变理论,热弹粘塑性应变理论。这些本构关系避开了屈服曲面、加载曲面、强化准则及流动法则,避免了经典本构关系带来的巨大困难及缺陷,突破了传统的经典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Prandtl-Reuss小变形塑性流动理论和Curson塑性理论为基础,引入塑性体积模量和空穴体积率作为内变量,利用非局部理论、弹塑性有限变形理论和空穴形核理论推导了金属大应变的非局部非弹性损伤本构关系,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本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弹塑性变形与热应力交互作用角度,研究了材料在高温下应变率与流动定律,粘塑性与塑性加载函数,加卸载准则,得出了一种新的高温混凝土非线性多轴热力学本的构模型。  相似文献   

10.
从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弹塑性变形与热应力交互作用角度,研究了材料在高温下应变率与流动定律、粘塑性与塑性加载函数、加卸载准则,得出了一种新的高温混凝土非线性多轴热力学本构模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应力型多重势面模型模拟堆石体的本构关系.由于多重势面模型没有明确的屈服面,因此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加卸载判据.采用邓肯模型的加卸载准则对多重势面模型的加卸载进行判断,并依据弹塑性理论卸载时塑性刚度矩阵取为0.模型参数选择邓肯E-B模型的参数,利用自行开发的三维有限元法对金钟面板堆石坝进行应力变形分析,并与邓肯E-B模...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硼钛复合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的行为,结果表明:复合纤维的变形是由纤维的弹性应变与基体的弹塑性应变复合迭加而成,并且在纤维与基体结合十分牢固,基体组元体积分数又较少的情况下,复合纤维表现为高强度,高弹性模量及低塑性,将试验结果同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原拱圈和加固层共同工作、协调变形原理,以复合主拱圈加固圬工拱桥的拱段为研究对象,推导出适合有限元分析的混凝土与砌体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对加固后的拱段应用推导的本构关系,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并对该本构关系进行实验校核。结果表明,采用混凝土与砌体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有限元数值和实测数值非常接近,有限元极限承载力数值比实测极限承载力数值小6.8%~9.2%;建立的混凝土和砌体的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在复合主拱圈加固圬工拱桥时可靠性较高,可供同类桥梁结构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4.
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结构抵抗极端荷载方面潜力突出.为研究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利用LS_DYNA软件建立了由砂浆和钢纤维组成的细观数值模型.首先,通过静态压缩和劈裂试验对细观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对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细观尺度上解释了应力-应变历程,研究了钢纤维含量对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动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的静态和动态性能;当钢纤维在合理范围内(0%–2.5%)时,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动态强度随着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然而,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动态增强因子低于传统混凝土材料.同时,定量分析了钢纤维增强效果,并在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推导了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研究金属基复合材料破坏特性的前期工作,主要讨论了在热/机械载荷作用下多纤维断裂的复合材料应力场.运用影响函数加权叠加方法求解复合材料多纤维断裂时的应力场,并利用了已得出的结论:断裂纤维只对附近纤维与基体的应力有影响.可将影响函数仅建立在与断裂纤维紧邻的纤维和基体范围内.根据以上结论,对求解多纤维断裂问题的模型进行简化,基于剪切滞后模型理论,控制微分方程建立在受纤维断裂影响的纤维和基体范围内,大大降低求解的计算量,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场与纤维和基体体积分数以及纤维-基体界面特性定量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将基体作为纤维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弹性支承,考虑基体剥落与纤维拉出的完全耦合,基于基体的支承刚度和破坏条件,利用杆件非线性弯曲模型和有限元法,分析了具有大倾斜角的层间短纤维的桥联力与层间裂纹张开位移的关系·数值算例表明,桥联纤维的弯曲变形是局部的,主要是拉伸,在基体剥落与纤维拉出的影响下,韧性较好的芳纶短纤维桥联张开位移较大,可以在桥联中产生较大的能量耗散和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讨论强夯的应力波现象,对土性采用加载时为线性弹塑性和刚性卸载的假定,运用一维应力波理论基础提出确定强夯的塑性波传播范围的计算式,可预估强夯的加固深度  相似文献   

18.
Graesser模型以应力-应变增率形式表述了形状记忆合金(SMA)本构关系,具有形式简单、能反映SMA动态力学特性的优点;但忽略了加载路径对模型参数的影响,造成预测误差.依据超弹性SMA的拉伸试验结果,在Graesser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模型:将滞回曲线分为加荷阶段、卸荷至马氏体逆相变完成阶段、母相弹性卸荷阶段三部分,每部分采用各自的参数.数值模拟比较表明:改进模型能很好地捕捉超弹性SMA在静荷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加荷速率对其滞回性的影响,且较Graesser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