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和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昆虫取食危害过的杨树对杨扇舟蛾寄主选择行为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幼虫对虫害处理的叶片表现为忌避行为;取食虫害处理的叶片,使得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死亡率增加,对食物的利用和转化效率下降;蛹质量减小;成虫的羽化率降低,产卵量减少。因此,昆虫取食危害能够诱导杨树对杨扇舟蛾产生抗虫性。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群体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温条件下 (2 8± 0 .5℃ ,12 h光照 )在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内群体饲养研究下 ,分月扇舟蛾 (Closteraanastomosis L.)的生物学特性 ,并与文献记录的自然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特性比较。结果表明 ,分月扇舟蛾成虫体长为♂ 10~ 13mm,♀ 12~ 15 mm,老熟幼虫体长 2 5~ 32 m m,均小于自然种群中的个体。幼虫每隔 2~ 3d蜕皮 1次 ,共蜕皮 4次 ,幼虫历期 11d,蛹期 4 d。蛹重平均为 14 8.4 m g。成虫羽化过程需 2 0~ 2 5 min,羽化历期 4~ 12 d。成虫羽化数小时后即可交尾 ,交尾时间长达 8~ 2 3h,可多次交尾。交尾后数小时即可产卵 ,每雌产卵量为 2 30~ 5 30粒 ,平均 312粒。卵从第 6 d开始孵化 ,孵化率可达 90 %以上。世代周期为 2 2 d。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杨扇舟蛾在河北省秦皇岛和唐山地区,年发生4代,危害杨树日趋严重。采用除虫菊洗衣粉水溶液(1:2:240)、400倍苏芸金杆茵液喷雾、树干注射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25倍液,杀虫效果均达100%,树干注射法尤适于对高大杨树的害虫防治,无环境污染,不杀伤害虫天敌,对人、畜安全,省药、省水,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对分月扇舟蛾在上海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上海1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严重。该虫在上海地区以卵在枝干上越冬。分月扇舟蛾发生与气象因子、环境因子关系密切:与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林分郁闭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地被物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仁扇舟蛾(Clostera restitura)肠道共生细菌的主要类群及其群落结构特征,明确仁扇舟蛾幼虫前、中和后肠可培养细菌的种类及群落结构组成,为进一步研究特异功能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和功能提供基础。【方法】选取仁扇舟蛾5龄幼虫进行肠道解剖,分离前、中和后肠不同肠段,研磨稀释10-1~10-6,分别涂布于NA和LB固体培养基上,每个处理重复3次,28 ℃培养72 h。后对前、中和后肠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利用 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和PCR扩增技术,获得细菌基因组序列,后与NCBI 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参考序列相似度98%以上近缘序列的物种信息,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细菌种类,利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从仁扇舟蛾5龄幼虫的前、中和后肠中共分离获得22株可培养细菌,分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共13个属,22个种。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株,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3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2株,气球菌属(Aerococcus)2株,其余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微球菌属(Micrococcus)、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短状杆菌属(Brachybacterium)和两面神菌属(Janibacter)各1株。细菌的种类存在差异,前、中和后肠不同肠段的细菌种类分别为5、10和7种。3个肠段共有的细菌种类是皮氏罗尔斯菌(Ralstonia pickettii)和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结论】仁扇舟蛾5龄幼虫肠道的可培养细菌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群。不同肠段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其中以中肠可培养细菌种类较为丰富。此次从仁扇舟蛾肠道中分离到与单宁降解相关的细菌,分析表明仁扇舟蛾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取食习性有关,肠道细菌可能在克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化学防御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月扇舟蛾是危害杨树的一种食叶害虫,对杨树人工林构成严重的威胁.通过抗性树种的选择、灯光诱杀、人工收集以及使用化学杀虫剂等技术措施,可有效地防治分月扇舟蛾.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美洲黑杨不同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体内消化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抗性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体内的3种消化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94-30、94-12、74-4等几个感性无性系的3种消化酶的活性比对照有一定的提高;分月扇舟蛾幼虫取食抗性无性系后,体内SOD和CAT酶活性相对于对照显著上升,说明这些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的SOD和CAT酶活性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而94-30、94-12、74-4等几个感性无性系对这两种酶的活性影响不大,甚至有轻微抑制作用.不同无性系对分月扇舟蛾幼虫POD酶活性的影响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竹缕舟蛾幼虫在竹林中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竹缕舟蛾幼虫及蛹在竹林中均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同时用刀切法对聚集度指标进行估计,给出其估计区间。  相似文献   

9.
枇杷舟蛾是批杷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莆田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第一代成虫在8月出现,世代历期平均62.6天;第二代成虫出现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世代历期平均65.1天;越冬代成虫翌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世代历期平均209.8天.卵期1~3天;幼虫5龄,历期22~45天;越冬代蛹期141~170天;每雌可产卵105~287粒;成虫寿命3~15天.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零频率方法,对竹蓖舟蛾Besaia goddrica(Shaus)在竹林中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竹篱舟蛾幼虫在竹林中的空间格局均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零频率方法分析表明竹篱舟蛾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同时确定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和简单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1.
林春燕 《武夷科学》2007,23(1):20-24
通过各药剂对竹镂舟蛾幼虫进行林间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混合化学药剂林间试验的最优组合为A382C1,即20%杀灭菊酯10000倍液+0.6%溴氰菊酯3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混合生物药剂最优组合为a1b1c2,即苏云金杆菌2000倍液+25%灭幼脲3000倍液+1%阿维菌素10000倍液的组合,这两组药剂可选用于林间对幼虫的防治。林间大面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生物药剂a1b1c2的防治效果达94.86%,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分离、鉴定和扩增了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sNPV。初步的生测实验表明:1×10~7PIB/m L、1×10~6PIB/m L、1×10~5PIB/m L、1×10~4PIB/m L、1×10~3PIB/m L感染扁刺蛾幼虫后2 d内扁刺蛾幼虫出现了死亡;扁刺蛾幼虫死亡率随着感染剂量增加而相应提高,1×10~7PIB/m L、1×10~6PIB/m L、1×10~5PIB/m L 3个浓度感染扁刺蛾幼虫后8-9 d内,扁刺蛾幼虫死亡率都达到了100%; 1×10~7PIB/m L、1×10~6PIB/m L、1×10~5PIB/m L 3个浓度的的半至死时间都为4 d左右、1×10~4PIB/m L、1×10~3PIB/m L、1×10~2PIB/m L、1×10~1PIB/m L的4个浓度的半至死时间分别为6 d、7 d、8 d和8 d,表明此毒株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黄二星舟蛾Lampronadata cristata(Butler)在交配过程中存在着雄虫内阳茎内角状器向雌虫交配囊的转移。交配囊内精包、内阳茎内角状器及交配囊内精包与角状器的共存关系可以作为判别黄二星舟蛾雌雄成虫交配状况的形态指标。应用上述指标,测定了紫金山栎林内黄二星舟蛾的交配次数与交配率。  相似文献   

14.
1985年从四川珙县分离到的茶刺蛾病原物,经感染试验,组织病理研究,包涵体及病毒粒子超微结构研究,核酸类型鉴别等,定名该病原物为茶刺蛾颗粒体病毒.另对该病毒核酸作了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热变性试验,测得该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分子,分子量为64.11×10~6d,93.87kb,Tm值为67.3℃,(G+C)含量为32.7%,包涵体蛋白的氨基酸组分中Asp、Glu和Arg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4.12%,His,Cys和Met含量很少。该病毒对茶刺蛾幼虫有很强的感染力,氨基酸在生物防治上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杨小舟蛾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林间调查、灯诱成虫和室内饲养等方法,研究了杨小舟蛾的发生、发展与气候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杨小舟蛾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及越冬代成虫的日羽化量;此类害虫喜爱干燥的生长环境,降雨量偏多不利于害虫的生长、发育,但有利于颗粒体病毒病的发生,因此暖冬和干旱高温的气候极易导致此虫猖獗成灾;赤眼蜂、颗粒体病毒和黑棒啮小蜂等是此虫的重要天敌,对害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在中国西藏地区严重危害藏川杨的未知潜叶蛾进行分类学、生物学、发生调查及危害研究,为藏川杨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西藏12个区县设置样地131块,获得生物学、发生和危害数据,并采集含有幼虫的被害叶片,饲养得到成虫标本,保留蛹蜕、潜道,解剖成虫外生殖器、制成玻片标本片,分类鉴定,最终确定该虫分类学地位。【结果】根据潜叶害虫潜道、蛹、成虫及其外生殖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新发现害虫为柳潜细蛾[Phyllonorycter pastorella (Zeller, 1846)]。该种的形态学鉴别特征主要在雄性外生殖器上,包括抱器瓣基部稍狭,背缘中部膨大被短刚毛,至3/4处急剧变狭,抱器腹具1列短刚毛,末端呈钩状,有长刚毛;结合寄主和潜道特点可做准确鉴定。柳潜细蛾幼虫潜叶为害,使藏川杨叶下表皮与叶肉组织分离,被潜食部位叶背面鼓起泡囊,相应位置叶正面褪绿发黄。在131块样地中,柳潜细蛾危害严重的占比29.0%,分布在昌都、洛隆、尼木等县;危害中等的占比22.9%,危害较轻的占比48.1%,分布在南木林、江达、察雅等县,其中察雅县虽然受害较轻但点多面广。【结论】柳潜细蛾是西藏地区严重危害藏川杨的新害虫,是西藏新记录种。藏川杨是柳潜细蛾的新寄主。建议西藏察雅县密切关注虫情的发展变化,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对中国绿刺蛾质型多角体病毒(Ps CPV)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该病毒的包含体呈六角形、四方形或不规则形,有强烈的折光性,大小为0.4~2.8微米。病毒粒子近球形,表面具管状突起,大小为48.2~55.3毫微米。这种病毒对中国绿刺蛾3~4龄幼虫的LC_(so)为1.21×10~5多角体/毫升,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苏北地区杨树舟蛾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进行了林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密度下释放赤眼蜂均能有效达到控制杨树舟蛾类危害的目的,使林间赤眼蜂寄生舟蛾卵的寄生率显著提高;以释放赤眼蜂40 000头/667 m2防治处理的舟蛾卵粒寄生率(60%以上)显著高于20 000头/667 m2处理的寄生率(40%)。在3个杨树品种(107杨、46杨、2025杨)的林地内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各处理下叶片受害率较对照处理分别由31.84%、41.23%和29.73%降到3.01%、2.42%和4.22%,且差异显著,3个杨树品种林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舟蛾卵粒寄生率与对照相比由10.52%、8.86%和9.36%分别显著提高至69.41%、45.54%和70.7%,3个杨树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舟蛾卵期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和蛹期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混合防治杨树舟蛾的防效(31.31%)显著优于单种释放的防效(赤眼蜂16.38%,白蛾周氏啮小蜂14.37%)。  相似文献   

19.
总结我国50多年来对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Bremeret Grey)]的形态学、生物生态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研究苹掌舟蛾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苹掌舟蛾的研究水平和灾害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分析了工业应用中的二硼化钛/氮化硼导电陶瓷蒸发舟与金属铝液的反应.通过对蒸发舟与金属铝液接触面的显微形貌和成分分析得出该成分蒸发舟的失效机制为液态铝与舟体表面BN发生反应生成AlN,体积膨胀降低了导电相TiB2颗粒的连接,导致舟体电阻增加及发热不均匀,最后失效.对改善蒸发舟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