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云南省16个州(市)2000-2013年国内和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采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和赫芬达尔系数对云南省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都在不断扩大,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比国内旅游更加明显;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与集中型分布,正在向分散均衡型方向发展,但集中分布仍然很明显;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分布,区域垄断程度高,发展很不均衡,但有从首位型分布向集中型分布转变的趋势。研究认为: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旅游配套设施、区位条件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16个州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及泰尔指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对2000—2016年云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云南省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均呈现绝对差异加速增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的态势。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地带内差异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滇南、滇中及滇东内部差异变化是造成其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地带间差异与总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俱乐部"现象明显,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显著,国内及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均经历了由"双极核心"到"多极核心"的演变过程。影响省域地级市间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服务设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受旅游资源禀赋及旅游服务设施影响较大,交通通达性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2001-2013年新疆旅游收入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以及首位度,对新疆15个地州市国内及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国内及入境旅游发展很不均衡;(2)新疆15个地州市国内旅游规模差距较大,国内旅游规模分布过度集中,但也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国内旅游竞争较激烈,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是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竞争力下滑明显的是喀什地区;在入境旅游规模方面,新疆15个地州市差距大,集聚化明显,但有扩散的趋势,入境旅游竞争力进一步加强.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是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县市、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竞争力下滑明显的是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喀什地区;(3)新疆国内及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国内旅游规模由集中型分布向首位型分布演变,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型分布,但有向集中型,甚至分散型演变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调整新疆旅游规模结构失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5—2015年统计数据,采用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陕西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位序-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过程。陕西省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两大市场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入境旅游分布集中且呈现极化发展特征,国内旅游分布均衡并表现为扁平化发展态势。两大市场空间演化阶段及演化路径差异显著:入境旅游仍处于核心极化阶段,空间联系仅由点发展到线;国内旅游则从核心极化到梯度扩散,并实现了一体化发展,空间联系从点线扩展到网面。两大市场不同格局主要因为入境市场规模小,追求世界知名景区并选择航空交通便利城市;而国内旅游本地市场规模大,休闲景区选择多且交通全域可达。  相似文献   

5.
以2001 2012年河北省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旅游收入构成,并运用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等指标从省、经济圈、地级市3个尺度上揭示了河北省旅游收入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近12a来河北省的旅游收入总计达7 582.5亿元(包括入境旅游收入235.6亿元),整体上持续稳定增长,且年际变化比较显著,其变异系数达0.61;在环省会、环京津与环渤海3个旅游圈地带间,旅游收入的差异很小,但其在各旅游圈地带内差异较大,各地级市旅游发展很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均,但合理的政策措施能够协调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2000年~2014年的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位序规模理论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省际间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相对差异呈缓慢缩小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带内差异,是省际总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东部地带内差异是地带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其中东部沪、苏、浙的入境旅游收入长期处于前3位,云南是西部四省市入境旅游的领头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是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特殊事件与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文最后提出了协调长江经济带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夜间旅游是延长旅游消费链、激发旅游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运用旅游空间错位指数、二维矩阵模型等数理方法,研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关系,并利用ArcGIS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三者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现象;(2)集聚区与国内旅游收入总体空间错位较小,呈平衡状态;(3)集聚区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较大,多数城市均处于匹配不佳阶段;(4)双收入重心空间错位差异明显,处于不同错位区的城市受限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总结实际性发展建议,为我国夜间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合肥科技》2007,(8):12-12
合肥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工业发展成为提升城市规模的重点。上半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65亿元,同比增加173亿元。合肥经贸委主任表示,合肥今年工业总产值预计可突破1600亿元。  相似文献   

9.
<正>2009年湘西州旅游业实现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左右,继续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湘  相似文献   

10.
为给山西省旅游发展宏观战略制定和旅游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 参考,文章以2005—2019 年山西省11 个设区市国内旅游收入数据为基础,运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 和首位分布理论,通过计算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及赫芬达尔系数等指标,分析山西 省国内旅游收入地区差异及其分布状况。结果表明,2005—2019 年山西省国内旅游收入的地区绝 对与相对差异分别呈扩大、缩小趋势;不均衡度呈下降趋势;分布规律由均衡分布经集中分布到首 位分布;发展变化态势呈平稳发展与波动发展。文章还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5 方 面探讨了国内旅游收入地区差异及其分布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收集2001—2020年陕西10个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其位序规模差异化特征.研究表明:(1)陕西旅游经济呈不平衡发展状态,绝对差异呈扩大化,但整体向均衡化演进.(2)陕西旅游经济首位分布明显,首位度经历了“波浪状”变化过程,表明陕西旅游经济经历了“集中—分散”的交替变化历程.(3)位序规模分析表明,陕西旅游经济的增长也存在差异性.在地域差异上陕西旅游经济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在时序差异上,2001—2010年规模差异较小,2012—2020年规模差异显著.(4)齐夫参数q值的变化表明陕西旅游经济经历了“首位型—集中型—首位型”的演变历程;理想K值与实际K值差值的变化态势表明,陕西旅游经济的现实收益大于理想收益.根据陕西旅游经济位序规模的变化将其发展态势分为稳定型、波动型、上升型和下降型4种形态,并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非疫情状态下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单位,以2002年-2013年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泰尔指数、标准差、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等计算方法,在Arc GIS软件的支持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总体布局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绝对旅游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距在缩小,从空间发展格局来看,国内旅游收入核心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都在扩大,高度集聚区和中度集聚区都在缩小,而入境旅游收入核心集聚区和低度集聚区空间格局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状态,处于两者之间的高度集聚区和中度集聚区却发生较大的变化,高度集聚区在缩小,中度集聚区在扩大.最后指出产生这样时空演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与环境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1997~2010年间合肥经济圈能源消费等数据,利用相关分析模型,揭示合肥经济圈内各市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14年间,经济圈能源消费平均每年增长15.35%,其中合肥经济圈碳排放总量呈现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巢湖市>桐城市,各市碳排放均呈增加趋势,区域差异显著。(2)经济圈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以工业占比例最大,各年份均超过89.88%,增长最快。(3)随着产业结构多元化演化程度增加(由21.6增为43.2),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大。(4)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均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圈碳减排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各个城市的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为指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1997-2008年福建省三大层次间、三大层次内和市际差异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福建省区域入境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基本呈持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趋于下降,但呈现明显的波动性.(2)层次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与旅游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研究了2004年~2013年间中部六省各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与规律.研究发现:中部六省旅游业发展相对稳定,而2008年前后不平衡状态稍有变化;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较大,但相对差异较小;从首位分布规律来看,特征并不明显;湖北省和湖南省一直都是中部地区的旅游强省,而安徽省则成为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发展超过湖北省与湖南省,同时山西省与江西省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正在慢慢崛起.最后得出影响入境旅游规模的因素,并提出中部地区各省市今后旅游发展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杜丹  张辉 《河南科学》2014,(4):668-672
以1997—2007年我国39个典型旅游城市的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为基础,运用标准差(VOC)、变异系数(CV)、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n)4个指标分析了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的差异.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发展总体不均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为探究产生上述差异的背后机制,运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的位序规模分布,发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基本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位序变化呈分散均衡分布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消费偏好对差异和规模分布的影响,并对今后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发展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以1997—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内旅游收入水平的5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国内旅客人数和旅行社个数是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国内旅客人数每增加1×10~6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会随着平均增加约12. 18亿元;每增加一个旅行社,国内旅游收入将平均减少0. 47亿元;对此,应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旅游市场结构升级,开发相关旅游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16,(10):1771-1776
基于浙江省1990—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首先对其近25年来入境旅游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选取入境旅游收入、地区生产总值两个主要指标,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推拉作用".结果显示:1浙江省的入境旅游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浙江省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经济每增长1%,推动入境旅游收入增加1.30%;入境旅游收入每增加1%,拉动地区经济增长0.76%.3浙江省经济增长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但入境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很好地显现.  相似文献   

19.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17-122
以2011—2015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河南省五大旅游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集聚.研究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持续增大的态势;五大旅游区在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上也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河南省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五大旅游区分离系数减小,核心城市旅游区聚集态势显著,空间集聚增强,而且洛阳市、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五大旅游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性主要与当地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设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湖北省为实证区,选取湖北省2006年~2011年17个市州的入境旅游人数,运用年际集中指数分析了湖北各市州入境游客时间分布动态变化;运用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及位序—规模法则对近6年来湖北省入境游客规模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演化分析,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湖北省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北省大部分市州入境游客随时间变化稳定,潜江市、神农架林区与随州市随时间变化波动最大.②湖北省各市入境旅游规模为首位分布,首位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层位城市,处于中间层位市州的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中间层次的市州数量增加,湖北省入境旅游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入境游客分布朝非均衡化方向发展.③旅游服务设施、区位条件及交通、三产业发展对入境旅游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发展对入境旅游的推动作用还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并且还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