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昊 《河南科学》2011,29(2):224-230
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分析了其转型的必要性.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学分析,和对一般转型与绿色转型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路径.并基于对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不同层次的分析,提出了城市绿色转型实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焦作市转型前、转型中、转型后(即由"黑色印象"阶段向"绿色主题"阶段的逐步转变)经济状况的回顾,归纳出焦作市转型的背景、采取的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效果,进而得出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事项.完善了资源型城市的案例研究,也为现阶段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案例.  相似文献   

3.
绿色经济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社会和谐、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整体绿色转型,是太原作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从2006年开始,太原市坚定不移地将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作为推动区域整体科学发展的战略着力点,发布实施≮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制定实施《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等27个绿色标准,  相似文献   

4.
转型是老工业城市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合理的产业结构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鞍山为研究单元,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鞍山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绩效研究.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产业效益等层面研究了产业结构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结果显示,鞍山市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一、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产业结构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亟待优化升级.研究表明,2007-2011年,鞍山市绿色发展能力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绿色转型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其中,经济、社会、产业3项指标的绩效水平呈上升趋势,资源与环境2项指标的绩效水平呈下降趋势,鞍山市绿色转型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绿色发展是衡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难易的关键。采用SBM模型对2005—2019年黄河流域81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估计该政策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1)该政策的实施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2)该政策在不同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生命周期上呈现异质性特征;(3)该政策可以通过人口密度、金融发展水平等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因此,应当提高人才质量,发展区域金融,打破资源型城市的结构锁定,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6.
2001年12月,阜新被列为全国唯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真抓实干,转型创业,再创辉煌”——21世纪阜新将建成绿色城市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并且具有劳动密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特征。我国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已在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发展起来。旅游业也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能够有效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也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重点发展产业。但由于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一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产业关联度低,经济结构失衡和城市功能缺失等问题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有些城市更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城市背景,盲目模仿国外成功转型城市机制发展旅游业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产业结构混乱的现状。本文主要对我国资源性城市转型中的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前准确地对资源型产业体系进行评估,已成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前期工作的关键所在。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在产业、市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法律政策等各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建立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风险动态评估的贝叶斯模型,不仅能够评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总体风险,还可以分别评估各个产业可能引起风险的程度,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风险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是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迫切问题。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的增长点,通过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培育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生产等作用,将会有利地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文章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探讨工业园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并以玉门经济开发区为例分析了工业园区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促进作用。以期丰富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并为其他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践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淮北是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提高绿色转型效率对推动淮北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评价DEA模型的基础上,对淮北市2009—2020年的绿色转型效率进行评价,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淮北市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提高淮北市绿色转型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和社会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更新观念、加快转型、开发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扩大就业等对策,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规划对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根据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的理论,对我国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煤炭城市所存在的土地资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绿化系统简化与缺乏及城市生态系统的非协同进化等问题。论述了生态规划、污染预防、加强城市绿化及建立生态环境再造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是改善我国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障碍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在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存在的主要障碍的同时,研究探讨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应坚持的经济转型战略.  相似文献   

14.
红色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因此,红色旅游业往往因其低消耗、污染少等优点成为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优先发展的产业。本文以江西萍乡为例,指出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革命老区萍乡应立足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面向市场需求,把红色旅游业作为萍乡市新兴重点产业之一,对区域内安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发展成为煤炭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使之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本地区经济成功转型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论绿色化学的物质转化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绿色化学已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实践 ,但绿色化学的物质转化基础理论尚未作过系统性分析 .从物质的化学转化体系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出发 ,提出绿色化学的物质转化的充要条件、环境负载最小化原理和循环再生原理作为绿色化学的物质转化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对处于转型阶段的资源型城市进行空间布局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德兴市为例,针对德兴市现状资源结构,提出了其转型期空间布局新的发展思路:即树立广义资源观,建立与广义资源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模式,构建与新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一致的城市空间结构,最后为保证该发展思路的实施建立基础设施支撑系统.构建这一套完整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是资源型城市在转型期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可以选择参考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城市化进程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绿色发展质量,研究城市绿色增长效率特征,基于全国46个最具代表性的大城市的经济产出、资源投入、环境排放3个子系统的指标,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和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大城市在新常态下的绿色增长效率特征。结果表明:大城市绿色增长效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城市级别越高、人口规模越大,绿色增长效率越高;变化方面,重工业城市在新常态时期的绿色增长效率总体提升幅度较小,而西南、西北地区的城市分别在经济产出、资源投入、环境排放方面有较显著改善。基于分析结果,文中提出: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应针对发达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重工业依赖型城市等各类城市的发展特点,分别制定提高城市绿色增长效率战略,走差异化的绿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以安徽16个地级市的科技人力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国内相关科技人力资源评价体系基础之上,立足具体地域特点,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6个城市的科技人力资源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16个城市的科技人力资源综合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地区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聚类分析对安徽16个地级市进行层级划分,并针对现状及为进一步提升安徽各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原理,资源禀赋的内生力和创新是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在纵观2016年—2020年长江中游鄂东城市GDP及其相关指标、横观鄂东城市要素禀赋结构之后分析认为,鄂东城市要想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创新驱动发展优先,以有效市场促进鄂东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以有为政府引导鄂东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