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一步研究了铜锰氧化物变换催化剂的制备工艺。考察了氧化程度、助剂加入量以及助剂之间的比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铜锰氧化物有一最佳氧化态,在该状态下催化剂的活性、热稳定性均达到最佳值,并且制备方法简单、易洗涤。同时,澄清了不同研究者对铜锰氧化物晶相结构的不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2.
接触不良引发的发光连接温度高、隐蔽性强、普遍产生于电气线路中,是诱发电气火灾的重要引燃热源之一,涉及铜氧化、传热、电场间的复杂耦合与相互作用。为探究发光连接产生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动态变化,该文通过构建发光连接实验平台,测得铜氧化物桥生长速率、电阻增大速率和温度,揭示了铜氧化物、电阻和温度相互作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铜氧化物桥长度和电阻均随时间线性增大;温度先升高,最终稳定在1400~1 600℃;随电流增大,铜氧化物桥生长速率增大,生长持续时间延长,电阻增大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接触不良引发发光连接是氧化程度加深、铜氧化物电阻率随电流改变、铜氧化物热容随温度变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在不同酸碱度和添加剂的电解液中,铜电极氧化膜呈现与块体铜氧化物不同的n型半导体性质的实验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铜阳极膜导电性转型应归因于隙间铜离子在膜中向溶液方向的迁移并形成浓度梯度,使邻近基底的氧化物层转呈n型导电,并在可吸收到足够强度和能量的照射光时呈现阳极光电流响应。  相似文献   

4.
在自制的仪器上,以脉冲激光束在高真空中直接溅射钇钡铜氧高温超导材料,可以产生3个系列的氧化物簇离子,将该复氧化物中的钡以其他碱土金属元素锶、钙、镁等替换,由此产生的簇离子的种类与组分也随之不同。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氧化物簇离子的组成,离子相对信号强度及其与样品组分的关联,探讨了这些金属复氧化物中各组分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超导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晶体结构 ,指出导电区、蓄电区的划分和电子相图是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重要的共性特征 .介绍了分块模型及其在研究晶体结合能、弹性模量中的应用 ,对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最后对当前高温超导体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及其应用前景予以简介 .  相似文献   

6.
铜氧化物作为重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超导体、气体传感器、多相催化、磁力储存媒介、场发射能源、太阳能电池设备和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由于铜氧化物低成本,容易制备,高安全性,环境友好和高理论比容量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铜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尤其是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提高铜氧化物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铜氧化过程中其表面"非晶膜"的AES和HREM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电子显微阄中的电子束对铜的薄膜样品进行了连续的照射和跟踪观察,结果发现,Cu在氧化过程中首先出现的是一层非晶膜,这层晶膜在电子束的照射下转变成了Cu的晶体氧化物,AES和HREM分别结果表明,Cu表面出现的这层非晶膜,它的主要成分为Cu和O,在铜的氧化过程中起着一种氧化界面的作用,也就是说,Cu的氧化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Cu与O结合形成非晶膜,接着非晶膜在适当的时候转变为铜的晶态氧化物。  相似文献   

8.
酒石酸淋洗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酒石酸淋洗前后污染土壤过程中镉、铅、铜、锌四种重金属离子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具有不同的环境风险,淋洗前土壤中镉主要以交换态形式存在,铅主要分布在残余态中,锌主要分布在氧化物结合态和残余态中,铜主要分布在有机态和残余态中.酒石酸淋洗能有效去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部分重金属,从而大大降低了原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自从瑞士的Bednorz和Mller于1986年发现La—Ba—Cu—O陶瓷的超导电性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学者先继对高温超导材料进行了研制,这种研制工作目前集中在三个系列上:含稀土氧化物系列、铋锶钙铜氧化物系列和其它氧化物系列.我们已对含稀土氧化物系列和铋锶钙铜氧化物进行了研制.  相似文献   

10.
青阳参是民间传统药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C21甾体类化合物。本文综述了青阳参中C21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与常见化合物,对其苷元骨架的13C NMR谱、糖基的13C NMR和1H NMR谱数据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和不同取代基的C21甾体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学数据特征,并对C21甾体苷中常见糖的甲基苷的碳谱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1.
青阳参C_(21)甾体苷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阳参是民间传统药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C21甾体类化合物。本文综述了青阳参中C21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与常见化合物,对其苷元骨架的13C NMR谱、糖基的13C NMR和1H NMR谱数据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和不同取代基的C21甾体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学数据特征,并对C21甾体苷中常见糖的甲基苷的碳谱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Cu元素、O元素在铜氧化物高Tc超导体中对超导电性的产生,超导转变温度的变化,掺杂元素的特征效应具有决定性作用。对Cu元素、O元素的性质特征认识,成键特点,以及在铜氧化物高Tc超导体中的同位素效应清楚的理解,对全面揭示高Tc铜氧化物超导体超导电性机理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分析Cu元素、O元素在铜氧化物超导体中的同位素效应,得出了高Tc铜氧化物超导电性的机理仍是电声机制,CuO2平面上的Cu元素,O元素的声子直接参于电声子配对,CuO2平面上的Cu、O元素的键态的声子模对电声配对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艳艳  王军 《科技信息》2010,(24):I0108-I0109
本文以WC-12Co和Cu180粉末为热喷涂材料,采用等离子喷涂系统制备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添加铜的WC-12Co涂层的相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添加铜对WC-12Co涂层相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铜后,WC-12Co涂层的主要成分是WC及其脱碳产物W2C以及铜的氧化物Cu2O、CuO,添加铜对WC的脱碳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以二吡啶胺单氧化物为配体的三个铜配合物的合成和X-射线衍射数据分析。在不同配位条件下,二吡啶胺单氧化物显示了配位多样性,配体酰胺上的氢原子发生转移或者消除,分子骨架在顺式和反式之间变换。此外,还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分子构型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5.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机理是近30年来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科学难题.赝能隙和d波配对对称性是对铜氧化物超导体研究所得出的重要实验观察.然而,过去的宏观测量描述的是超导层和电荷库层性质叠加的结果;而微观表面探测主要在实验上易获得的电荷库层进行,无法保证其测量结果能真实表征夹在电荷库层之间的超导结构单元(CuO_2).因此,获得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超导层CuO_2且对其进行直接测量是非常必要的,对揭示其高温超导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综述最近五年内对铜氧化物中CuO_2层相关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结果,对铜氧化物中赝能隙及其与超导电性的关系进行讨论.这些研究为理解高温超导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温超导电性是一个有巨大应用前景和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课题。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的热潮,时至今日依然是凝聚态物理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应用旋转圆盘电极(RDE)法、浸渍腐蚀试验法及腐蚀表面的X射线衍射分析法研究了3%NaCl溶液中碳-铜短路接触腐蚀的机理。结果表明,该腐蚀属O2去极化腐蚀,其阴极去极化反应一般为扩散控制。在与腐蚀电流相对应的电位区内,在碳电极上O2的阴极还原电流密度约为铜电极上的还原电流密度的二倍,并且,由于碳膜的存在,在铜表面上形成了铜氧化物-铜电偶,因而促进了铜的腐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以二吡啶胺单氧化物为配体的三个铜配合物的合成和X-射线衍射数据分析.在不同配位条件下,二吡啶胺单氧化物显示了配位多样性,配体酰胺上的氢原子发生转移或者消除,分子骨架在顺式和反式之间变换.此外,还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分子构型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9.
理学类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沈志勋,等)物理[J]10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沈志勋"等$物理!"#$%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沈志勋"等$物理!"#$%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沈志勋"等$物理!"#$%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沈志勋"等$物理!"#$%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沈志勋"等$物理!"#$%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化学结构与其胶束化行为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化学结构与其胶束化行为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  相似文献   

20.
氧化物复合脱铜剂钢液脱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验研究了1600℃时,不同C-ZnO配比条件下,Al2O3-ZnO-C及Al2O3-ZnO-Al复合脱铜剂的钢液铜效果,对氧化物复合脱铜剂的脱铜原理,脱主提高脱铜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