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站去年进行了晚稻拔秧带土移栽试验,供试品种为“矮粳23”,杂交稻“汕优6号”,在其它栽培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拔秧带泥插的晚粳亩产583.5斤,比对照不带泥的增产42.2斤;拔秧带泥插的杂交水稻亩产为645.4斤,比对照增57.1斤。晚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杂交水稻和常规品种在病虫害发生方面的差异,从中探索发生规律,我们在晚季栽培中,作了一些初步调查,现简述如下:1.螟虫:据在石年公社山马大队第七队晚稻品比田调查,在统一用药防治第三代螟虫的情况下,常规品种(早金凤、晚粳228—9、加湖4号)无枯心苗,杂交水稻6号系统(汕优6号、早优6号、七优6号、四优6号、萎优6号、南优6号)螟害率平均0.46%,珍汕97×IR28螟害率0.21%,珍汕97×6185螟害率0.47%;从石年、田洋公社大田调查结果看,常规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 我们研究组于77年用日本里德型(L型)的台中65A与恢复系C_(57-2)测交筛选育出来的新强优组合——“台优57”(台中65A×C_(57-2))。经过78-80年三年的鉴定(其中79——80年两年是参加全国杂交粳稻区域试验和河南省杂交粳稻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的水稻均受到寒露风(或称“秋季风”、“八月低温”、“秋分寒”、“白露风”等)的严重危害。我们于1979年晚稻开始进行寒露风危害晚稻的生理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抗御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取得进展,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杂种种子卓有成效。为了进一步寻找更大的强优组合,充分了解杂种植株的各种生物学特性,为杂种的合理栽培提供依据,我们开展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一、实验方法由于矮化育种是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基本的要求,因此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矮因”的品种(矮脚南特;矮仔占、广陆矮4号、广矮六号;低脚乌尖、IR24;矮种水田谷,窄叶青;辐包矮,钢枝占和可能含有“矮因”的蓝贝利)作为杂交的主要亲本,分别进行早稻×晚稻、早稻×早稻、晚稻×晚稻,矮秆品种×矮秆品种,矮秆品种×高秆品种等杂交组合配对。此外还用抗病品种如脱脱普、夜花占、杜子籼、鸡对伦为亲本,以增加杂种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6.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因其丰产性和米质较好,几年来,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单季晚稻的一个主栽品种。为了更好地指导面上生产,本研究在开展“两优培九”特征特性及其相关栽培技术试验观察的基础上,从移栽密度与施肥技术人手,对单季晚稻“两优培九”的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常规手插稻为对照,研究机插晚稻的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生长发育方面,机插稻秧苗素质明显比对照差;单株分蘖数略多,但分蘖发生较迟;叶面积指数在分蘖期和灌浆成熟期较对照低,而孕穗期接近或超过对照,干物质积累始终较低。生理方面,机插稻的叶片叶绿素、氮磷钾含量、碳氮比、籽粒灌浆速率都与手插稻不同。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机插稻丛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显著降低,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机插稻要获得较好收成,必须保证足够的穗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农进二号×C_(?7)这一晚粳杂交组合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和脂酶的同工酶的对比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表现在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区带数目和颜色深度均要高于恢复系,由于恢复系区带数目较少,以致影响杂种不具有独特的区带。因而显示优势不显著。脂酶的同工酶区带数目表现差异性不大,一般都比较稳定,可作为遗传特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总结作者多年的栽培经验基础,分析了一季杂交晚稻少耕撒播栽培的特点和高产原因,归纳了一季杂交晚稻少耕撒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鲍体表黏液的免疫机制,利用生化测定的方法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西氏鲍(Haliotis sieboldii Reeve)及杂色鲍不同杂交群体鲍体表黏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比活力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鲍中,西氏鲍体表黏液中AKP、T-SOD的比活力最强,显著高于杂色鲍台湾群体,这与生产实践中西氏鲍抗逆性强、存活量高相吻合,推测AKP、T-SOD是较好的免疫指标性酶;而在杂色鲍不同的杂交群体间,台湾♀×F1♂杂交群体与F1♀×台湾♂杂交群体体表黏液中3种酶比活力均最高,推测这种杂交方式能够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本研究有助于为鲍的选育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县杂交水稻的生产,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全县从1976年杂交水稻生产示范115亩,1977年发展到24,224亩,其中晚稻22,093亩。从各地实收结果看,去年全县大部分地区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据252个单位5,261亩统计,杂交水稻亩产768.8斤,比早金凤平均亩产688 9斤增产11.6%,亩产1,000斤以上的有245亩,超“纲要”有11,488亩,单位产量最高的仙降区阁巷公社1大队11队1.1亩,平均亩产1,183斤,红旗公社一桥大队2队10.0了亩,平均亩产1,080斤。全县杂交水稻100亩以上丰产片38个单位,其中37个单位获得增产,1个单位平产。  相似文献   

12.
高产杂交水稻的穗粒性状、产量构成成分和谷粒产量优势与植株吸收~(32)P、~(14)C和~(35)S 的优势有密切关系,也与C~(14)同化产物从叶片的输出率和分配到穗粒和茎秆的百分比成正比例关系。高产杂交水稻的茎叶器官干物重和鞘叶比增加。而不育系开花后至灌浆期穗粒中的~(32)P、~(14)C 和~(35)S 的代谢受到障碍,输入和分配量少。同化~(32)P、~(14)C 和~(35)S 具有生理生化优势的杂交水稻汕优2号、汕优6号、汕优36、汕优(桂)33、汕优63和威优64的谷粒产量比其亲本和高产常规品种“双桂36”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3.
蔺(席)草田因使用化学除草剂绿黄隆,导致后茬晚稻僵苗而减产.在晚稻苗期喷施2~3次僵苗丰、绿芬威4号、磷酸二氢钾、九二0等.能明显恢复受害晚稻的生长,其株高、穗长、分蘖均表现有一定程度增长,有明显的增粒及增穗作用,增产幅度25.8%~1.5%,平均增产12.5%.  相似文献   

14.
晚稻测—48是目前我省较佳推广品种。它系由嘉兴地区农科所从幅农709×京引154迭育而成。自从一九八○年和一九八一年全省大范围连续二年秋低温冷害影响,造成稻瘟病大流行,各地农业部门都在培育和推广晚稻“三抗”新品种,测—48就是其中一  相似文献   

15.
杂交晚稻旱育抛栽能改变“双夏”季节紧、任务重、劳动力紧张,及夏季高温、插秧后易败苗、影响返青、分蘖而导致产量不高等问题,因而它是一种省工、省力、增产、高效的新技术。一、塑盘旱育壮秧培育1.秧盘选用:根据杂交晚稻秧龄长特点,塑盘长×宽为60cm×33cm,塑盘孔穴数为308个,孔穴上口直径为2.6cm,穴底直径为1.2cm,孔穴深为2.4cm,穴底钻有0.3cm小孔,每个孔穴可培育一株秧苗,每亩用秧盘60只。  相似文献   

16.
单季晚稻因插种早,四(2)代稻纵卷叶螟能完成世代发育,增加本地虫源,造成五(3)代稻纵卷叶螟每年重发;连作晚稻五(3)代近年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六(4)代发生较重,中等偏重以上发生年份,有明显的二个卵峰。褐稻虱在单季晚稻上有六(4)代,七(5)代二个主害代的发生,易引起大发生;连作晚稻因近年使用扑虱灵防治,发生较轻。在防治策略上要压缩单季晚稻种植,关键时抓好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7.
“480”油菜(原系号为“73480”)系我院用甘油3号与特早13号杂交、经过一次高山夏凡选择培育而成的甘兰型早中熟品种。该品种在各地试验和生产示范中表现较好,比我省油菜当家品种“九二”油菜产量高而稳、经济性状好和抗逆性强;今年生产上扩种四、五千亩,亦获得好收成。因而普遍反映较好,已获得了全省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发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硝态氮(NO_3~--N)浓度水培试验,比较4个菠菜基因型(菠10号、菠13号、菠18号及菠57号)硝酸盐积累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0.5和15 mmol·L-1NO_3~--N浓度水平下,菠13号硝酸盐含量均最高,菠10号硝酸盐含量最低,菠18号硝酸盐含量在低硝态氮处理下与菠13号差异不显著,高硝态氮处理下与菠57号差异不显著,介于菠13号与菠10号之间.菠13号15NO_3~--N吸收速率在高、低硝态氮浓度水平下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而其氮素生理利用效率(Nut E)、氮素利用效率指数(NUR)显著低于菠18和菠57号;菠18和菠57号地上部分干重(SDW)、硝酸还原酶活性、Nut E、NUR显著高于菠13号和菠10号,而15NO_3~--N吸收速率低于菠13号;菠10号地上部分干重、硝酸还原酶活性、Nut E、NUR显著低于菠18和菠57号,15NO_3~--N吸收速率及氮素吸收效率(Nup E)显著低于菠13号.综上,不同菠菜基因型的硝酸盐积累和氮素利用效率存在差异,供试材料中菠57号在高、低硝态氮浓度下均具有较高的Nut E和较低的硝酸盐含量,可用于菠菜高产优质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4个早籼稻品种幼苗期耐冷性的生理特点,在人工气候箱内经26℃(对照)、12℃、10℃和6℃处理4 d后,测定分析水稻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抗坏血酸(As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6个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低温胁迫条件下,株两优120和金优L2两个早籼稻品种幼苗期POD活性、CAT活性、AsA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准两优143和湘早籼45号,而MDA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均低于准两优143和湘早籼45号.上述结果说明两系法杂交稻株两优120的耐冷性最强,三系杂交水稻金优L2次之,两系法杂交稻准两优143和常规水稻湘早籼45号耐冷性稍差.  相似文献   

20.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和“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教导,去年我们在嘉兴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针对连作晚稻育秧期间气温高,多雷雨,部分迟熟品种采用小苗移栽后所产生的早播迟种、密植长龄的矛盾而造成秧苗过长的现象,进行了化学药剂萘乙酸控制早、晚稻秧苗的试验。试用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