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48%EC(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和40%EC(台湾惠光集团)60mL/667m^2防治单季晚稻第五(3)代稻纵卷叶螟效果优良,其防盗已超过需要取代的剧毒农药50%甲胺磷AS100mL/667m^2,位居各参试农药之首,其中以毒死蜱(陶氏益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童贤明  赵敏 《杭州科技》2001,22(2):31-32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杭州市单季稻面积迅速扩大,单季移载稻因耕作制度及增培季节不同于连作晚稻,草相发生相应的,为了及时掌握其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除策略,1997-1999年在桐庐,临安,余杭,建德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县第一代稻纵卷叶螟每亩虫口仅在50条左右,这些幼虫老熟后分散潜于叶鞘内侧或无效蘖上化蛹,羽化后繁殖的二代幼虫对早稻威胁较大。对二代发生期的预测,如用“查蛹”则花工;“查蛾峰”则发报时间迟。为了做到省工、快速、准确地预测二代发生期,1973年我将一代4~5龄幼虫带虫苞采来,分别放入试管(口径1.5cm、长18cm)内,另添一张新鲜叶片,后用纸封口,置室内饲养,每日观察化蛹情况,当试管内幼虫进入化蛹时,又组织4人,突击半天对田间幼虫化蛹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证明:室内试管饲养与室外幼虫发  相似文献   

4.
转GNA+SBTi双价基因抗虫水稻的遗传分析及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了转GNA SBTi双价基因籼稻的遗传规律及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抗虫实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R2代株系中发生了分离,部分株系分离符合3:1或15:1的盂德尔遗传规律,但也有分离比为1:1及其它不正常分离的株系存在。对这些株系的特别追踪发现这几种分离式样在R3代中出现交叉,对R2和R3代转基因植株进行抗虫实验,结果表明分别有83.3%和76.9%的株系对褐飞虱的抗性较原种对照均有了显的提高,78.6%的R2代株系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比原种对照的抗性强,且大部分R3代株系继续保持良好的抗稻纵卷叶螟的性质,获得了9个分子检测阳性率高且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抗性增强的水稻株系。  相似文献   

5.
金华地区地处浙江中部和西部,以丘陵、半山区居多,地形复杂,气候温和,耕作制度原来每年有的种植绿肥(或春粮)——早中稻(或早稻)——秋杂粮;有的种值绿肥——间作稻;有的种植春粮(或冬闲)——迟中稻(或单季晚稻)等等。自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水利条件逐步改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开始种植连作稻。出现了绿肥——连作稻以及春粮——连作稻等新的复种制度,使稻田原有耕作制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昆虫的远距离迁飞是种内的一种遗传性,江苏农学院植保系根据迁飞昆虫一般发生在成虫“羽化幼期”后期的特性(指雌虫),对稻纵卷叶螟雌蛾生殖器管进行季节性系统解剖,并配合发生期、发生量符合程度和大区域内同期突增现象分析,可以看出稻纵卷叶螟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研究结果认为江苏东台地区有外来虫源和本地虫源,按其情况有四种情况:全部由外地迁入(二代一峰、二代二峰日以后)、部分由外地迁入(二代二峰始盛期、三代一峰前期)、土生土长(三代二峰、四代一峰)和大部迁出(四代二峰)。其根据如  相似文献   

7.
魏美玉 《武夷科学》2002,18(1):325-325
稻螟蛉 N aranga aenescens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 ,也叫双带夜蛾。是广大稻区常见的一种食叶害虫。上个世纪 5 0 - 70年代 ,我国许多地区曾有此虫严重发生危害的报导 ,近 2 0 - 30年来普遍危害较轻 ,可能与此虫有众多的天敌有关。据《农业昆虫学》(上册 ) (1988)记载 ,稻螟蛉的年发生代数 ,各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吉林延边年发生 3代 ,浙江 4 - 5代 ,湖北 5代 ,江西 5 - 6代 ,福建、广东 6 - 7代。以蛹在田间稻丛或稻秆、杂草的叶苞、叶鞘中越冬。但是根据笔者在福建的饲养观察 ,发现稻螟蛉具有复杂的兼性滞育现象 ,在福建可发生 3- 6代不等。初步观察结果简报如下。1992年为了调查稻螟蛉的寄生蜂 ,笔者在 4月上旬先后从诱虫灯下采到稻螟蛉成虫若干只 ,经过盆栽水稻秧苗周年饲养后获知 ,稻螟蛉正常在福建年可发生 6代。各代发生期分别是 :第一代 4月上旬 - 5月中、下旬 ,第二代 5月中、下旬 - 6月下旬 ,第三代 7月初 - 8月上旬 ,第四代 8月上、中旬 - 9月上旬 ,第五代 9月上旬 - 10月上旬 ,第六代 10月上、中旬 - 11月上、中旬。可是 ,从 7月底开始 ,第三代幼虫所化的蛹 ,即出现兼性滞育现象。 7月 31日采得三代稻螟蛉蛹 795只 ,至 8月 13日已羽化成虫 6 80只 (占 85 .5 3% ) ,它们均能正常产卵 ,并  相似文献   

8.
一、发生情况和危害性我县卷叶螟在一九六四年以前发生量少,危害不大。近几年来,发生量激剧增长,每年各代间歇性大发生,威胁水稻生产,已成为主要水稻害虫之一。近五年中从一九七一年发生量最少,一九七四年二代和一九七五年二、四代中等偏多,一九七二年二、三代发生量很大,一九七三年二、三、四代连续大暴发,加之防治失时,全县有几十万亩早、晚受害而不同程度减少收成,严重的田块,成片枯白,受灾减产。  相似文献   

9.
我们大队地处丘陵地带,是个人多田少、粮棉兼作地区。自1955年单季改双季以来,种植连作稻已有23年历史。1966年开始实现晚稻超早稻,1972年以批林整风为纲,大搞科学种田,第一年上了《纲要》,1976年晚稻亩产重新上了《纲要》,平均亩产805斤。1977年晚稻亩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亩产达到843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二年中,有九年  相似文献   

10.
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是菜用大豆的一种重要食叶性害虫.在福州地区1a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出蛰.5月中下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第1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中旬;第2代幼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中旬是第2代成虫高峰期;8月中下旬第3代幼虫盛发,9月上旬是第3代成虫的高峰期;第4代幼虫发生期在9月中下旬,9月下旬10月上旬是第4代成虫盛发期;10月中旬是第5代幼虫的高峰期.豆卷叶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长颊茧蜂Dolichogenidea sp.、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punctata,Fabricius、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和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其中长颊茧蜂是天敌优势种,其田间寄生率最高可达80%,对豆卷叶螟的种群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富阳县南安公社,地处山区,全公社共4000亩连作稻田要留晚稻专用秧田500亩,早稻只能种植85%。为此,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但倒种春和小苗带土移栽因受山区气候影响,把握性不大;早稻田套播因共生期长,晚稻秧苗素质差;旱地育秧的又因胡麻叶斑病重。所以,迄今为止,上述办法仅在很小面积上采用。1974年,我们从《科技简报》*得到启发,在早稻行间套播晚稻秧。全公社共有3个大队5个生产队搞了7.10亩套播试验。试  相似文献   

12.
褐飞虱是台州地区当前晚稻上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五、六代,其中第五代危害最大,个别年份第四代或第六代危害也较严重。据各地历年观察,四代短翅虫出现早、比例高,绝对数量大就是大发生的预兆,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人为等因素,就会造成褐飞虱大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褐稻虱已成为水稻的常发性害虫,以晚稻受害最重。受害的水稻,轻的谷粒不饱满,重的致使毁杆倒伏,严重减产。因此,掌握褐稻虱发生的规律,切实做好防治工作,是夺取晚稻高产的重要一环。一、发生规律。褐稻虱是一种迁飞性的害虫。6月上中旬在稻田里可见第一代成虫(也称迁入代),以后繁殖4~5个世代。1.田间消长与分布。  相似文献   

14.
海涂试验基地地处钱江下游南岸,土咸、水咸、土壤汀板贫瘠。气候变化多端,不利于水稻生长。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涂,探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的规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团成立了试验小组,开展了科学实验活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早稻13.872亩,平均亩产563.7斤;连作晚稻15.202亩,平均亩产606.5斤,单季晚稻2.181亩,平均亩产701.5斤。全年平均亩产1073斤,繁育良种15600斤。二年来生产实践证明,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就能战胜困难,战胜自然灾害,夺取粮食丰收。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J.V.Kumar 等人报导了五配位—氯双(环戊二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锆(CP_2ZrCl(S_2CNR_2)和七配位环戊二烯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锆[CPZr(S_2CNR_2)_3]。这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是以硫配位的双齿配体。我们选择了二硫代环氨基甲酸钠 NaS_2CN(CH_2)_4,NaS_2CN(CH_2)_5和 NaS_2CN(CH_2CH_2)_2O 作为配体,合成了六种尚未见报导的五配位和七配位的二硫代环氨基甲酸锆环戊二烯基化合物。目的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单季移栽稻田杂草种类及其优势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杭州市单季稻面积迅速扩大。单季移栽稻因耕作制度及栽培季节不同于连作晚稻,草相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及时掌握其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除策略,1997~1999年在桐庐,临安、余杭、建德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结果总结报导如下。1调查取样方法 根据单季稻面积及地域特点,在桐庐、临安、余杭、建德各选3个有代表性的3个乡镇,每个乡镇再定3~5个村。在选定的村级四块中,按照Tomas的倒置“W”9点取样法取样,再在每个样点中按双对角线5点取样,样方面积为0.25m2(50cm…  相似文献   

17.
水稻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包括三个种,即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 MarasmiaPatnalis,M.exigua。1989年雨季在菲律宾吕宋岛上两个点进行的试验共分别记录了15(内湖省)和12(中吕宋)个种的幼虫寄生性天敌,它们分别攻击寄主卵~幼虫、幼虫和幼虫~蛹期,这些寄生性天敌分属于外寄生或内寄生,单寄生或多寄生,这种生物学特征上的差异为寄生性天敌提供了降低寄主种群的广大的机会。进一步的调查显示,那些攻击低龄寄主的种类具有高繁殖力的小个体的特征,而攻击高龄寄主的种类具有较宽的寄主范围且常常发育历期较短。多数天敌寄生于2或3龄幼虫,将寄主杀死于5龄之前,优势种及寄生率随寄主密度和水稻的生长期不同而变化。 根据Hill(1972)的多样性序列指数分析指出,当以N_2为标准时,在内湖省的整个水稻生育期内始终仅有2—3个种为极优势种,其数据适于用几何或对数序列进行描述。两个点的寄生性天敌种群多样性(N_2)接近于常数3—4,均匀度(E_5)与寄主幼虫密度呈负相关。因此,幼虫的寄生作用可被认为是一个抑制并稳定水稻卷叶螟田间种群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8.
 利用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害虫种群系统的控制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思路,构建了描述不同世代稻纵卷叶螟种群子系统之间、稻纵卷叶螟种群与天敌子系统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概念框架模型,并建立和明确了描述各子系统之间数量关系的微分方程或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STELLA软件对不同控制方案下稻纵卷叶螟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6种不同模拟情景下,稻纵卷叶螟成虫及天敌种群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主要表现在稻纵卷叶螟各世代成虫及天敌种群密度峰值的大小、出现时间等方面;一定数量天敌的存在,对有效地防治和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能在虫害发生初期,适量补充一定数量的天敌以扩大田间种群发展的基数,可提高其对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能。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稻纵卷叶螟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配方配制了6种人工饲料分别用来饲养稻纵卷叶螟,以筛选出适合饲养稻纵卷叶螟的人工饲料。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4~26 ℃,相对湿度大于80%,光照条件大于14 h的条件下,其中饲料D、E、F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只能完成二龄发育,少数幼虫存活到三龄或三龄以上;饲料C饲养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也只能完成三龄发育;而饲料A和B饲养的稻纵卷叶螟二龄幼虫能完成整个世代发育,存活率分别为26.17%和36.40%,接近对照组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存活率36.67%,且蛹质量和新鲜水稻叶饲养的幼虫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相比,幼虫历期延长4~6 d、化蛹率下降8%~9%、羽化率下降11%~12%。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是我区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自从一九六九年以来,第二、第三、第四代连年发生猖獗为害,局部成灾,尤其是雨水较多的年份和氮肥过多的田块受害更烈,造成田间一片枯白。因此,稻卷纵叶螟的防治,已成为我区夺取早晚稻丰收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搞好我区的生物防治工作,降低用药水平,发挥有益天敌的作用,减少害虫抗性和环境污染,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