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中国农村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上、精神上以及自身身体状况上的困境,这一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拟从甘肃省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在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建立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模式,以期为空巢老人的养老开辟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采用青岛市老龄办2014年对胶州市老年人口的调查数据,把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市农村老人的空巢率高达81%,男性、80岁以下、有配偶、有两个孩子、身体健康、能自理且有住房的老年人更倾向选择空巢。目前,农村老人仍然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模式,对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意愿都不高,但是相对而言,空巢老人接受各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明显高于非空巢老人。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日趋弱化,亟待发展社会化养老,从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严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主要是社会和家庭因素的缺位,以及现有养老保障系统不健全导致的,因此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努力以及构建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空巢家庭成为一种趋势,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医疗等各方面上面临诸多的困难,因此,要想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必须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心理研究人员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农村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对河南省光山县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着生活窘迫、生活照顾缺位、医疗费用高、精神生活单一、孤独感强烈等问题。因此从加强孝文化建设,发展社会助老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探讨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给出相应的解决当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留守老人的比例不断上升,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问题逐步凸现。这不仅影响到了家庭的稳定,也正在逐渐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逐步探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养老模式将是解决农村养老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尤其是在边远的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人远离家乡去城市谋业打工,导致空巢老人的数量日渐增多,养老问题更为突出。该文以镇原县孟坝镇农村养老保健调查为例,简要阐述了边远地区乡村养老保健实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启示人们乡村养老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家庭、政府和社会各方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具有深厚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基础。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形态的变化,进而间接地影响国家对家庭养老制度的选择与制定。基于家庭结构的视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制度经历了唯一、从属、回归—变革、主体—多元四个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别,只有在家庭养老制度与家庭结构相适应时,家庭养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在当今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的背景下,赡养压力、代际矛盾与生活空间割裂等问题突出,我们应在法制建设、顶层设计、城乡统一等方面着力开展工作,以期实现我国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期许和高质量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9.
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作出详细分析论述,并就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提出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空巢老人"现象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项热点话题,因此,解决空巢老人的应急救助、安全防范、生活照料、健康娱乐等生活起居问题,缓解政府养老压力,成为了社会公民非常关心的一项工作,空巢老人智能家居的开发是社会养老机构的有效补充。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完成了空巢老人智能家居系统功能需求的社会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实际家居需求,并且我们做到了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三峡库区农村女性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进行了专门研究,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各维度在三峡库区农村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之间、农村空巢女性与男性之间以及女性空巢老人之间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三峡库区农村女性空巢老人生存质量欠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就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问题对贵州省639名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老人年龄、子女是否常看望、性别及婚姻状况有关。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在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孤独不满)、不同婚姻状况上是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图书馆亟待关注的社会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空巢"老人的问题更是值得人们关注。针对"空巢"老人的问题,分析了社区图书馆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必要性,提出了社区图书馆开展人性化服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促使中国乡村聚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良性发展,以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现象透析的方法,通过对乡村聚落转型期普遍存在的诸多空废式发展现象及其负效应性、普遍性、严峻性和深层次长效性的分析归结,提出了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揭示了聚落空废化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总结了聚落空废化问题量化分析的基本模型,并指明了解决乡村聚落空废化问题的基本应对原则。  相似文献   

15.
从健身意识、体育项目选择、锻炼时间、健身场所等方面对合肥市三河镇空巢老人体育健身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空巢老人的健身意识较为强烈,运动项目多为快走、散步、太极拳等具有安全性、独立性且投入少零消费的项目;活动的频率、时间具有规律性,健身场所较为固定;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消遣娱乐等;空巢老人喜欢热闹、与人交流,锻炼时多愿意有人陪同.提出建议如下:发展娱乐性和竞技性健身项目,促使空巢老人积极参与健身锻炼;加强健身宣传,增强空巢老人健身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以河南省5地市村庄为例,借助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技术,量化测算村庄空废宅基地与其他村庄要素空间距离;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探索了平原农区农村空心化模式及微观机理.研究发现,河南省平原农区农村空废宅基地至田地、主干道、村庄道路、使用中宅基地的平均距离分别是84、25、134、19 m,存在交通导向型、生产导向型、混合型三种村庄空心化模式,是经济因素、区位条件、规划管理及农村居民居住理念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从培育农村新业态、发展城乡大农业、创新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视角提出发展对策,促进村域资源利用,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罗城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的方法是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431名仫佬族农村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结果如下: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0.5%,八个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项呈阳性的检出率为59.2%;心理健康问题女生高于男生,单亲儿童高于非单亲儿童,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年级问题检出率最低,5年级其次,6年级最高。这些结论表明,仫佬族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家庭、社会应特别关注女生、单亲家庭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农村各方面建设不断地快速前进,农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相继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虽然说当下农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在逐渐增加,但在家庭教育方面依旧存在着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对学校过分依赖、忽视自身的榜样教育作用以及偏激的投资理念等较大的危机;这必然对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各层面提出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分家析产是农户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农民分家节奏加快的深层原因是家长权威的弱化与年轻人经济能力的增强。分家之后的家庭关系从纵向看新家庭的宗祧继承观念正在减弱,从横向看新家庭与母家庭合作性更强,大家庭的关系更和睦,从总体上看新家庭与亲属关系的亲密程度取决于他们之间经济关联度的强弱。变化表明:农民正在超越家族一体的血缘观,趋向于在货币利益的导向下进行行为选择,其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正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考察户籍身份、家庭背景与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户籍身份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更有可能来自弱势家庭;(2)在控制家庭背景的条件下,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最不利地位;相比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非贫困地区农业户籍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优势不明显,而非农户籍(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优势则明显得多;(3)在控制户籍身份的条件下,家庭背景越佳,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优势越明显;(4)不论户籍身份是否优越,弱势家庭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比例总是处于较低水平。建议通过制度性安排解决好贫困和农村地区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重视家庭背景对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加强对弱势家庭子女(尤其是贫困和农村地区弱势家庭子女)的经济和文化资助;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政策体系,提高教育补偿政策的精准性与公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