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及区系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3年4月至1994年1月,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对该区域内的生物种类及区系特点做了概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的资源现状,并探讨了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浙江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于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对浙江北虎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经初步整理、鉴定,共计无脊椎动物153种,隶属于68科116属,并对其种类组成、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1997年4月至1999年9月,进行了北麂山列岛岩礁相潮间带贝类的生态调查研究,经整理、鉴定,共得出相潮间带贝类86种,其中多板类8种,双壳类27种,腹足类51种,主要经济种类21种。本文对其种类组成、定量样本的出现频率、采样断面的种数分布、各断面不同季节不同潮区(站点)的贝类种类、生态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以定量样本中的出现频率来作为群落生物优势种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作者1983年以来对南麂列岛所作的海洋生物、潮间带生态调查的资料,对过去没有报道的39种双壳类的形态作了记述。其中8种为国内首次记录,16种是东海区初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录了1982年2—6月期间在浙江渔山列岛潮间带软体动物调查中发现的七种裸鳃类动物;其中一种(网纹舌尾海牛)系我国首次记录,二种系东中国海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1996年7月~1996年12月在南麂列岛进行了红鳍东方纯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切齿与否是养殖成活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经2年试验,摸索了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养殖从苗种运输、暂养驯化、养成技术、病害防治一整套工艺规范,在自残机理与切齿时间方面有新的见解,并在该鱼养殖中首次在肝脏表面发现明沟线虫Contracaecum Raille et Henry(1912)。  相似文献   

8.
在前文的基础上,为了解中街山列岛潮间带软体动物与藻类的组成与分布,尤其是作为乌贼产卵附着物的柳珊瑚,娱蚣藻、羊栖、菜、厚膜藻等分布及数量情况,进一步作了调查,以便为中街山乌贼产卵场的保护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调查时间为一九八五年四月至六月。调查地点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乌贼产卵场,如苗子湖,甩山等岛屿进行。共调查九次。调查内容包括软体动物、藻类、柳珊瑚、底质等。各项调查按常规方法进行。根据上述调查并结合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分析一、地形与底质中街山列岛受沿岸水与外洋水相互消长的影响,水文状况复杂多变。黄兴港、青浜港至  相似文献   

9.
1996年7月~1996年12月在南麂列岛进行了红鳍东方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切齿与否是养殖成活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经2年试验,摸索了红鳍东方TakifuguRubripes养殖从苗种运输、暂养驯化、养成技术、病害防治一整套工艺规范,在自残机理与切齿时间方面有新的见解,并在该鱼养殖中首次在肝脏表面发现明沟线虫ContracaecumRailleetHenry(1912)。  相似文献   

10.
对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种类的水平分布主要受海岸开敞度的影响;垂直分布主要受潮汐和浪击度的影响,不同潮区的种类数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季节变化与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分析了南麂列岛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条件,对南鹿列岛进行了生态旅游分区,并提出了南鹿列岛生态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卫星遥感资料在潮间带地形和漫滩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计算潮间带地形和漫滩的方法:选取一组不同潮位的卫星遥感图像,提取潮间带遥感淹水线,由遥感淹水线和数值模式结合推算潮间带地形,将推算的地形用于海水漫滩计算,并用遥感淹水线检验漫滩计算结果.利用该方法,由Landsat 卫星图像提取了我国湛江港潮间带淹水线信息,计算了湛江港潮间带地形和漫滩.  相似文献   

13.
潮间带地处海洋与陆地相交地带,环境恶劣,该区生活的生物具有明显的两栖性。对浙江沿海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见有一些报告,但对舟山朱家尖岛尚未有研究。随着朱家尖岛旅游地的开发和对外开放,搞清该岛生物分布及其资源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显得十分紧迫。为此我们于1986年2月至1987年1月对该岛潮间带的软体动物进行了采集调查,获得了一些生态学资料,岩相生态已另行发表,现就该岛潮间带软相软体动物的群落组成、垂直分布以及主要经济种类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提出简要报告,为潮间带生态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并供水产部门和环保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科技》2007,(7):83-83
日前,长期从事底栖生物生态和珊瑚、水螅刺胞动物分类生态研究工作的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唐质灿和浙江省苍南县水产研究所前所长、浙江省平阳县南麂岛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建章,经过近20年不间断地调查,在浙江省南麂列岛发现了造礁石珊瑚的存在。南麂列岛造礁石珊瑚的发现,在海洋动物地理学上显示出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将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的分布北限记录,  相似文献   

15.
1982年2~6月和1983年1~10月对浙江渔山列岛潮间带的软体动物进行了七次调查,共采得软体动物标本200余号,其中已鉴定出隶属于4纲51科106种:多板纲6种,腹足纲67种,瓣鳃纲30种,头足纲3种。可分三个生态类型:岩礁相生活型、砾石相生活型和砂相生活型。通过与邻近海区软体动物组成相比较,分为四个组型:(1)我国沿海广温广布种33种,(2)分布子我国东、南海的亚热带种50种,(3)主要分布于南海的热带种15种,(4)主要分布于黄渤海,能进入东海北部的暖温带种8种。  相似文献   

16.
舟山海岛潮间带环境质量状况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舟山海岛潮间带的七个断面采集水样,根据海洋监测规范[1]对样品的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以及营养盐(无机氮TIN、无机磷PO4-P)、重金属、石油类等化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潮间带水质以超四类海水为主,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相似文献   

17.
深圳河口潮间带泥滩多毛类的数量变化及环境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在深圳河口潮间带泥滩获得多毛类25种,隶属15科23属,多毛类优势种为羽须鳃沙蚕(Dendronereis pinnaticirrus)、腺带刺沙蚕(Neanthes glandicincta)、尖刺缨虫(Potamilla acuminata)、独毛虫(Thar yx sp.)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和大小头(Capitella capitata),A断面多毛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为每年4月(春季)最高,10月(秋季)最低,RB断面的多毛类从1996年7月起,以及ET断面的多毛类从1997年7月至1998年4月,均处于密度和低生物量状态,根据不同时间内多毛类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的比较,判断了多毛类栖息环境受扰动状况,A和ET断面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RB断面1996年7月至1998年10月均受到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关于海洋潮间带生态学的学术论文。文中介绍了潮间带的一般调查方法,采用瓦扬(Vaillant)原则对潮间带进行分区分层;根据实际调查材料论述了腹足类和瓣鳃类软体动物在我国渤海潮间带典型的沙岸——夏家河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季节性交化,并统计了潮间带各区、层的栖息密度及生物量(制出了腹足类和瓣鳃类垂直分布、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表Ⅰ—Ⅲ),此外还对重要的经济种类按其生态类型(沙内埋栖生活的种类、沙面爬行生活的种类等)作了生态观察。最后提出在潮间带发展贝类养殖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六横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经鉴定,六横岛泥沙滩潮间带共有底栖生物27种,其中软体动物占40.8%,多毛类和甲壳类各占29.6%。泥沙滩底栖生物密度(除沙滩节肢动物外)均以高潮区→低潮区逐渐降低,不同潮区生物量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不同生境潮间带决定着不同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泥滩以多毛类占优势,沙滩则以软体动物占优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潮间带14种蔓足类及其附着基质t岩石、红树、贝壳、藤壶,寄生。研究了盐度、潮带、浪击作用和季节变化对岩相潮间带蔓足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