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城市群形成动力因素出发,选择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分析指标;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SPSS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支撑模型;揭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动力因素结构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动力机制与竞争力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封丹 《科技智囊》2013,(12):26-3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不仅保持了较快增长,而且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天,在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表现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新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新亮点,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3.
《广东科技》2007,(12S):24-24
无可置疑,这是一场“中国经济大省与世界的精彩对话”。8年来,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始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每一次会议都有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参与,为广东经济发展出谋献策。而广东则巧妙地登上了国际巨人们的“肩头”,以国际化视野对广东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王力 《科技信息》2010,(32):44-45
本文从“委托代理激励”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设计、政策设计、政绩考核设计。这些设计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收入差距过分加大的原因。地方政府有分享经济增长的收益权力与GDP为主要考核指标考核地方政府主要官员机制使得各地政府为了经济增长展开竞争,结果是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出现收入差距过分加大等现象。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是中央政府主导和控制下的机制设计问题,在认清发展经济的政策设计、政绩考核设计基础上,再次进行合理的政策设计、政绩考核设计。使中国达到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差距合理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明的宗旨是重所学知识的现实实践价值,因此中国传统文明形态具有“学而优则先”的特性。这种特性造就了中国的文化基准层次结构:在“政治本位”制度下表现为“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在“经济本位”制度下则体现为“学而优则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应以“学而优则先”的传统文化为基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正确地把握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二是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把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和中国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相结合的产物;三是从人类社会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交叉现状中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问题”的科学论断;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使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主要依靠物力资本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国际社会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争夺空前激烈。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了谋求自身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产业经济规律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崛起的“列强”和“小龙”的发展史一再证明: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进行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沿海地区要转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轨道,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必然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当前,沿海地区面临的国际经济态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向亚太地区转移,美、日、澳大利亚等国提出了太平洋经济圈,日本已成为最大债权国,香港、新加坡是多国金融的投资中心。同时,随着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日元、台币、西德马克等升值,使得轻纺、食品、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大批国际游资向第三世界转移。我国沿海地区拥有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在当今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9.
2015 年中国经济继续处于“新常态”的换挡期,国内经济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加快产业升级,发展信息科技已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内技术经济学前沿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与转型,政府治理、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以及创业与创新、能源与环境、公共经济学等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0.
分析认为基于区域外部的低碳动力协同创新机制主要来自国际趋势及国际呼声、社会舆论及低碳文化、低碳技术共享机制和低碳政策激励机制4个方面;内部的低碳动力协同创新机制主要是区域自身经济利益驱动及低碳竞争机制,它们为实现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品的生产规模变大,品牌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已拥有了世界级的经济总量,但令人尴尬的是,我国缺少世界级高端企业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中国成了世界上缺乏国际影响力品牌的经济大国。这种尴尬的产生,需要从"品牌大国"现状及特点、"品牌强国"现状及特点以及"品牌大国"到"品牌强国"距离拉大的原因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被称为"中国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得益于一个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好思想,赶上了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经济发展好时代,用好了一条中国比较优势的经济学理论,借助了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一只"看不见的手",采用了国家有效宏观调控的一只"看得见的脚"。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迁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2):134-13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也持续拉大,而此也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掣肘之一。从“效率优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关于收入分配理念的演进充分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又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长的中国范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体系得以逐步形成,其由"三个基石"和"五个支柱"构成;这是一种尚无先例的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历程,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范畴体系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多快好省”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深刻记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艰难探索历程;充分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鲜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这一重要战略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6.
哈耶克的经济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它包括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以“感觉论”、“规则论”和“基据论”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以“知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不可知论认识论;以“真个人主义”为代表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以“知识分子决定论”等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哈耶克的经济哲学整体上是非科学的,这导致其指导的实践必然失败,因此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7.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投资需求又是在一国资本存量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其推手主要得益于投资需求的拉动,但投资中存在着总量偏高、结构不合理、模式粗放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绩效,就必须合理控制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完善税制改革和实施金融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赞赏张謇等人的"棉铁主义",实业救国,出任总统以后,大权在握,即重用张謇、梁士诒、周学熙等一大批实业家、银行家,在这些专门家的大力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法令、条例、细则,再加上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战争,无暇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国内、国际环境,都对中国发展经济非常有利,于是,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都有明显的进步,其成效应该说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9.
魏源从林则徐的《四洲志》中看到了世界的辽阔,从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上认识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势,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意识到了文化改良的必要性。魏源坚持"睁眼看世界"的立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主动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这是对跨文化理念的自觉运用和实践,对近现代文化探索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等扯起“两个凡是”的大旗,维护“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1975年整顿中因否定“文化大革命”而被第三次打倒的邓小平复出后,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反对“两个凡是”,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带领人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包括三小段,后一阶段包括两小段.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党和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文化大革命”弊端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新政策,邓小平将其概括为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邓小平得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结论.自此,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拓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