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城市规模极度膨胀与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量的人口涌入到繁忙的城市生活当中.本文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城市构成的要素(尺度、片区、型制)的环境心理学影响.以及人与城市之间的相互需求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其核心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于城市建设而言,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类的角度来营造适宜生活的栖居之地.在当今国内城市建设中,"以家为中心"的空间模式带来一系列的人文缺失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学问题.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以人文关怀为基本理念,通过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设置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提高城市包容性等措施营造温馨、和谐的人类家园.  相似文献   

3.
久居城市的人,谈到自然保护,自然会感到,那是远离城市的荒山野林的事儿.市区嘛,这个用灰沙砖瓦,钢筋水泥和沥青碎石构成的"沙漠",还能有几分自然呢.不错,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市内的野生生物正逐渐减少.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在城市生活了.本来,城市是野生生物的重要避难所.自古有不少种野生动植物生活在城市,与人类同兴衰.秋去春来的燕子便是家喻户晓的一种,它们常在人家的房梁上筑巢,欧阳修  相似文献   

4.
一、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人类社会演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聚集地或定居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如同人或生物一样,都有一个出生、成长、成熟、衰退、死亡的过程和在一定区域分布的过程.在城市演变过程中,其各个时期的选择和定向常常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性质、荣衰,甚至存亡,适时而正确的选择会引导城市更加繁荣,会延续一个城市的“寿命“和扩大其定域分布的范围;相反,不良或错误的选择会使城市走向衰退,甚至“夭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更高的境界,也是我们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上海人的文化心态和性格特征的表现与成因,受到经济、文化、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文化结构,都被规定在了城市文化的共同框架之中.他们成了城市文化的创造者,成了中西文化融汇发展影响下的国际大都市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城市中存在的若干现状问题,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多方面阐述"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城市细部设计在人们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城市细部设计.  相似文献   

7.
邢碧云梁静  卫婧菲 《科技资讯》2014,(6):131+136-131,13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定居工作和生活,中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但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城市资源短缺,城市环境被破坏,城市住房紧缺等等。本文根据当今城市用电情况引入了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用电问题,并阐述了城市中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相关部门进行分段配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为人的存在寻根,为淡化现代文明冲击下人的孤独状态,开始了她对现代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情感关注.王安忆利用她作为一个女性对生活了几十年的上海大都市的感受,潜入生活中,讲述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故事,从城市与城市人的深层关系中传达出她对市民生活的透视与观照.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垃圾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控制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危害,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于2003年和2017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了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并且将两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 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排放量有了很大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增长最为明显,并且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城市表现出更强的生活垃圾排放增长趋势,各城市的生活垃圾排放差异性不断扩大.2) OLS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促进作用增强,并且城市人口规模是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3) GWR模型在解释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因素方面要优于OLS模型,并且GWR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并随时间发生了变化.根据研究结果和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各城市提出了控制城市生活垃圾排放增长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是人们追求进步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加强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核心,加强我国城市体育的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体育的良好开展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探讨了城市体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并为开展城市体育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智慧城市建设是因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更新传统城市设施带来的新的城市建设。因个人智能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普及,城乡地区会产生巨大的生活方式变化。智慧城市的实践和创新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追求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据此本文论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念与目标,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与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环境水平四类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生活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依照综合得分情况,将山东省17地市分为五类,即:第一类包括青岛市和威海市;第二类包括济南、东营和烟台市;第三类包括潍坊、济宁、淄博、德州和滨州市;第四类包括泰安、聊城、莱芜、日照和临沂市;第五类包括枣庄和荷泽市.同时简要分析了每个城市的优劣之处,对各城市今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道兴 《河南科学》2014,(6):925-929
长期以来,把城市作为经济载体的思路主导城市发展,形成了"经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城市出现种种弊端和"城市病".实际上,城镇化应当以人为核心,城市首先是人居中心,应当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人文城市".而实现城市发展从"经济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转型升级,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点睛之笔.面对城镇化加快和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河南省应当深刻把握人文城市建设的内涵、途径和举措,努力把河南城市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全面提高城市文化艺术品位,为建设美丽河南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邵阳市城区东部偏北一片,既是市区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地方,又是人文景观最为厚重的一隅。过去几十年,这里布局了大量的三废排放严重的工业企业,由于处于市区全年主导风的上风口,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该区域的企业搬迁或治理应纳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产生时就与产业密切相关,在进一步发展中却出现了城市与产业的隔离与分离,解决不好可能再现城市破产,因此,“产城融合”是“城市社会”时期需要认真研究的新问题与大问题。“产城融合”发展是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产业与城市相互配合、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现代文明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认为,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应当从“城市新区与新区产业”、“城市整体与城市产业体系”、“城市与区域产业”等3个层面渐次展开;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产城融合发展”要强化“以人为本”和“系统经营”观念,在更宽的市场背景中去寻求和选择城市产业发展内容。如此,才能实现城市产业体系优化,推动现代城市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构建“智慧城市”成为眼下城市发展的主流。从城市生活中“智慧经济”“智慧人群”“智慧管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的发展入手,探讨了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新契机及其新的服务模式,对图书馆员进行了重新定位,证明了图书馆在智慧城市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病"集中表现为城市交通拥塞、住房的煎熬、农民工之痛、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大中小城市规模结构失衡等方面,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意味着城市制度的公平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政府应当从人本主义出发,从建设宜居城市入手,推进可持续发展,出台更温情更人性化的制度,让和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引起了包括城乡规划领域在内诸多学者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深度思考。在梳理和辨析韧性城市和健康城市概念基础上,结合国际文献分析指出两者在环境、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共性特征,尤其在应对环境污染方面更加明显,这也显示出未来韧性城市和健康城市的研究必将呈现一定的交集。从城市空间环境优化的角度,韧性城市的实施具有更加直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结合中国城市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求,从形态布局、自然环境、公共设施、社会生活4个维度提出中国韧性城市空间规划的策略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刘易斯·芒福德是一位伟大的城市思想家,在其毕生的学术研究中,城市是其最为关切的主题。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究城市文化、城市历史以及城市的未来。针对现代大都市的种种问题,芒福德倡导城市建设应该以城市文明为目标,以区域维度构建“区域城市”,促进城市的合理分布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区域城市”是缓解现代大都市种种弊端的最终手段。中国现有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与芒福德的“区域城市”思想相接近,城乡一体化是摆脱大都市困境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分析美国《科技与未来城市报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交通、能源、建筑与住房、水资源、城市农业及城市制造业6个重点领域表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引导,在城市不同领域且不断应用及持续发展过程;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是以城市片区为主体的试验单元,构建了信息、软件、结果、最佳实践的全国共享网络平台,重视联邦政府的引导和协调功能;探讨了美国《科技与未来城市报告》中智慧城市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指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暴露出重投资轻管理、重技术轻人文关怀、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等问题;建议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注意,智慧城市的建设不等同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依托政府打造中国智慧城市共享网络平台、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学界、市场、市民)创新的积极性、需要国家政府统一协调引导及多范畴支持这4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