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曲霉毒素是化学结构相似的一群衍生物,可分为B1和G1两大类。黄曲霉毒素性质较稳定,其产生菌黄曲霉菌在自然条件下较易生长繁殖,并产生具有毒性的黄曲霉毒素,此毒素对人类造成致突变危害、肝脏危害等,容易对食品造成污染从而危害人类健康。检测黄曲霉毒素需要简便、快速、容易操作的方法。预防黄曲霉毒素产生危害的主要措施是防霉和去毒。  相似文献   

2.
黄曲霉毒素是在湿热环境中出现的一种曲霉次代谢产物,由于毒性较大,因此对于人体产生的危害也比其他毒素要显著。随着20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于黄曲霉毒素的研究也日益加深。由于黄曲霉毒素极易产生在一些食品中,因此国际上对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有一个严格的限制。而该文就着重对于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以及研究进行分析讨论,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快速检测方法,并对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环境习居菌,经常在种植、贮藏、加工、运输过程污染玉米、花生等富含脂肪酸的粮食及相关食品和饲料,并会产生多种有毒次生代谢产物。其中,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产生的最主要真菌毒素之一,是公认的一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贸易争端;更重要的是,黄曲霉毒素具有高毒性、高致癌性、致突变性和免疫抑制性,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因此,黄曲霉毒素合成、调控及防控的相关工作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阐述已知的黄曲霉毒素产生途径及相关调控机制,并介绍了多种有效的防控手段。重点讨论光照、温度、水活度、营养物质、pH值、氧化胁迫等环境因子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影响及已明确的调控机制;阐明了参与不同环境因子调控毒素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同时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技术层面介绍了多种有效抑制或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总结了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策略;并对今后的关键研究方向和重点防控措施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部分黄曲霉菌会对农作物及产品造成严重污染。受相关基因的影响,黄曲霉会产生一种对人类健康与畜禽养殖构成重大威胁的真菌毒素,即黄曲霉毒素,在田间、储藏期或运输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均可能发生。防止黄曲霉毒素进入食物链的策略有很多,其中采用生物法防治黄曲霉污染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利用微生物对黄曲霉及毒素进行控制,可有效减轻黄曲霉菌及毒素对粮食作物及产品的污染,发挥功能的物质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包括多肽、小分子有机物、有机酸、抗生素和酶等。黄曲霉毒素污染对农作物产生的重大经济影响及其对人和动物的毒害作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介绍了对黄曲霉及毒素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链霉菌和一些海洋微生物等),分析了拮抗微生物中所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阐述了其对黄曲霉的抑制机制及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情况,希望为生物防治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材的需求和使用量也日益攀升,同时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真菌毒素的残留是导致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质量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目前,对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系统研究尚不深入。因此,关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对中药的安全性保证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对黄曲霉毒素的概况及中药中黄曲霉毒素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进行相关的展望,以期为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品及农产品中,因真菌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是人们健康的一大威胁.因此,探寻一种简便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对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配体交换的方法,使用磷酸化的黄曲霉毒素B1适配体将油酸分子包裹的油溶性上转换纳米颗粒改性为水溶性纳米颗粒.在构建水溶性纳米荧光探针的同时,保留了适配体识别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结合免疫层析试纸条,采用小分子竞争法快速定量检测黄曲霉毒素B1.该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0ng/mL,检测限为2.4ng/mL.将该方法用于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其加标回收率为93.8%~111.6%.  相似文献   

7.
玉米中含有一些黄曲霉毒素,而这些毒素如果进入到人与动物的身体中会产生肝癌等疾病问题。如果长期的服用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饲料也会导致动物胚胎中毒,还会降低奶牛的产量,也会导致牛奶中含有转型的黄曲霉毒素,如果黄曲霉毒素进入到人体内,会诱发肝癌等严重的后果。基于此,该文主要对玉米黄曲霉毒素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式与手段,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与其氧化酶接触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过氧化氢及其他产物。本研究采用酶电极生物传感器,将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固定在醋酸纤维素载体膜上,制备电流型电化学酶电极。在SBA流动注射分析仪器上安装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具有良好的响应特征,测定精密度(RSD)为1.20%(n=10),线性范围为0 ~100 μg/L(R2=0.999 6),加标回收率为96%~102.4%。因此,本研究建立的酶电极分析法可用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黄曲霉毒素B1是食品污染中常见一种物质,本文笔者重点介绍了食品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的化学检测分析方法,以期通过提高食品的检测方法,促进食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农产品和饲料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和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等常见真菌毒素的来源、种类、特点、毒性等进行了介绍,并进一步阐述真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及国内外对农产品及饲料中真菌毒素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毒性次级代谢产物,危害较大的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和麦角类生物碱等。制定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是真菌毒素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通过对CAC、欧盟、美国和中国粮食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有关粮食真菌毒素污染控制指标存在的差异,对修订我国粮食中真菌毒素含量的限量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黄曲霉毒素对人类构成的健康威胁,简析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概述了几种目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同时分析了每种检测方法其独有的优点和缺点。根据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导致检测机构工作负担增大的情况,提出了如何在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进行大批量次检测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河南科学》2016,(10):1686-1690
研究了含有活性酵母菌、酵母菌细胞壁及水合铝硅酸盐等酵母霉菌毒素降解剂对霉变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的降解和脱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酵母霉菌毒素降解剂添加量的增加,对黄曲霉毒素B_1的体外吸附率逐渐升高,而且试验用鸡粪便中黄曲霉毒素B_1排出率也逐渐升高,当加入的毒素降解剂质量浓度为0.25 mg/m L时,对黄曲霉毒素B_1的体外吸附率效果最好,达到98.21%,黄曲霉毒素B_1的排出率达到86.07%.试验结果表明该毒素降解剂对霉变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_1脱除和降解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动物食用霉变饲料中毒.  相似文献   

14.
归纳了防除黄曲霉毒素的各种措施和方法,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防除黄曲霉毒素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真菌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及发展真菌毒素控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真菌基因组学及其他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挖掘基因组信息、获取基因表达谱继而为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调控网络及其他真菌次级代谢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真菌次级代谢基因的表达需要不同类型的转录因子进行调控,包括通路特异性转录因子、全局性转录因子及应答各种环境信号的广泛转录因子等,对这些转录因子功能的研究加快了我们对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代谢调控机制的认识。本文主要综述了利用基因组信息对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代谢调控机制中的各类转录调控因子研究现状,并对本实验室多年来在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样品经超声萃取、衍生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方法的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用改良的CTAB 法提取曲霉属产毒真菌DNA 的方法,并与试剂盒提取法进行比较。经过改良的CTAB 法能够成功提取出曲霉属产毒真菌的DNA,且浓度和纯度均可达到PCR 扩增的标准。根据合成黄曲霉毒素的aflR 基因设计两对引物,运用PCR 方法进行扩增鉴定,结果表明黄曲霉、寄生曲霉和溜曲霉基因中可检出aflR 基因,烟曲霉和杂色曲霉中并未检出,达到对黄曲霉毒素产生菌进行鉴定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为产毒真菌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曲霉毒素的物理检测是目前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近红外和传感器方法检测精度差的问题,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研究了黄曲霉毒素B1溶液对太赫兹波的响应。首先根据B1溶液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光学参数(主要是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的不同,对B1溶液的太赫兹光谱进行定性分析;再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能够对黄曲霉毒素B1溶液的不同浓度进行精确识别,为以后建立黄曲霉毒素太赫兹谱库和快速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活性酯法,将AFB1-BSA人工抗原交联于含有羧基表面的荧光微球,通过与游离AFB1竞争抗AFB1单克隆抗体后,再与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二抗的反应,建立基于微球的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流式细胞仪检测AFB1的检测限为0.03 ng·mL-1,检测范围为0.05~1.0 ng·mL-1.与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M1和黄曲霉毒素M2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1.0%.在玉米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7%~103%,变异系数为6.1%~8.4%.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东部黄海中分离出一株对黄曲霉的生长及黄曲霉毒素合成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海洋芽孢杆菌.采用滤纸片法研究其抑制黄曲霉菌丝延长的情况,用Beacon试剂盒检测抑制毒素合成实验中毒素含量,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al-time qRT-PCR)重点对aflR、aflJ两个基因的转录产物进行定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株海洋芽孢杆菌对抑制黄曲霉生长及毒素合成和aflR、aflJ的转录有较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