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硅含量核壳结构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研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水解抑制法和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高硅含量的核壳结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影响聚合过程及乳液稳定性的工艺参数.研究表明,核壳乳液克服了普通硅丙乳液聚合的缺点,尤其是提高了乳液的耐水性.  相似文献   

2.
丙烯酸核壳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核壳阶段的单体,通过半连续滴加的种子乳液聚合的合成工艺,得到了一种粘度适中,稳定性良好,具有核壳结构的乳液.讨论了聚合工艺,乳化剂及引发剂用量种类,核壳两阶段单体用量比例对乳液聚合工艺和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核壳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耐沾污外墙涂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普通丙烯酸外墙乳胶涂料耐沾污性不足的缺陷,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内软外硬型丙烯酸酯核壳复合乳液和壳层含氟的丙烯酸酯核壳复合乳液.并采用自制乳液配制了外墙乳胶涂料,研究了核壳乳液对外墙涂料耐沾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均相结构丙烯酸酯乳胶粒子相比,采用上述核壳乳胶粒子制备的外墙乳胶涂料耐沾污性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在壳层聚合时加入一定量的氟单体,核壳乳液涂膜的表面接触角和疏水性显著提高,漆膜吸水率明显降低,使得涂料的耐沾污性得到显著改善.由于氟组分主要分布于壳层,含量很少就可获得显著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4.
核壳乳胶粒的形态对乳液的性能和应用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乳胶粒形态产生的机理、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丰富乳液聚合理论,另一方面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本文探讨了硅丙核壳乳液胶粒生成机理与聚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丙烯酸酯-苯乙烯核壳结构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段乳液共聚合方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苯乙烯复合乳液。研究了聚合配方和工艺条件,如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加料方式及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TEM),差热分析(DSC)等方法初步探讨了该共聚物具有核壳结构,并对该共聚物乳液进行了化学、机械、冻融、稀释等稳定性的测试。  相似文献   

6.
核壳结构的导电聚合物微粒以其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能源、光电子、导电涂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微乳液体系中合成了核壳结构的聚苯胺/聚(苯乙烯-苯乙烯磺酸钠)微球。即首先在水包油(o/w)微乳液体系中制备苯乙烯和苯乙烯磺酸钠共聚物纳米微球,然后在低温下,使苯胺单体于共聚物纳米微球表面原位聚合制备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  相似文献   

7.
核壳结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滴加法合成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核,以含氟单体和前二者进行复配预乳化滴加聚合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氟丙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及配比、交联单体(HEMA)用量、含氟单体用量对核壳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含氟单体用量的增加,乳胶膜的耐水性、热稳定性以及耐溶剂性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半连续-预乳化工艺制备了表层羧酸化的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衣康酸)(PBA/P(MMA-ITA))核壳乳液.通过对乳液粒径及其分布、凝聚率和表面张力的分析研究了乳化剂种类、配比、用量以及功能单体等因素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采用非水滴定法、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乳胶粒子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OP-10引入乳化体系,使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增加,但随着OP-10用量的增加, 乳胶粒子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宽,聚合体系的稳定性降低;复合乳化剂SDS/OP-10用量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减小,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增加;极性单体ITA的使用导致聚合体系的稳定性降低.分析结果还证明ITA已成功参与了壳层的聚合反应.乳胶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9.
纳米TiO2/苯丙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经硅烷偶联剂WD-20接枝改性的无机纳米TiO2粒子存在下的苯丙复合乳液的合成。为了得到最终涂膜硬度较高的乳液,确定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五元单体的苯丙乳液共聚体系。研究了纳米TiO2的加入量对聚合过程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TEM、激光光散射仪和热分析仪对复合乳液乳胶粒的结构及乳液性能进行了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纳米TiO2粒子均匀地分散在乳胶粒中,呈现以纳米TiO2为核,有机聚合物为壳的核-壳结构;与未加纳米TiO2粒子的乳液相比,复合乳液的热稳定性提高,涂膜耐水性更好,硬度可高达H级,并且具有很好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0.
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常规及核壳乳液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Zonyl TM)、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为原料,分别采用常规乳液聚合和核壳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制备了两组三元共聚物乳液。系统研究了聚合条件对乳液稳定性和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计算出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68.4 kJ/mol,恒速期反应速率与乳化剂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关系为Rp∝[I]0.66[E]0.8。通过共聚物膜对水接触角的测定,比较了两种聚合方法制备的样品涂膜的表面性能,发现所制备的样品均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氟单体含量相同时,核壳乳液聚合样品的疏水性明显优于常规乳液聚合样品。  相似文献   

11.
含功能性单体的苯/丙乳液的聚合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乳液聚合工艺,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合成了含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乳液,系统研究了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含功能基单体含量、聚合工艺和聚合温度等对乳液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聚合温度降低,采用半连续聚合工艺以及适当提高乳化剂的浓度均有利于乳液聚合反应的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VAE乳液为核,BA,VAc、HEA等混合单体为壳,采用核-壳乳液聚合工艺研制出一种新丙烯酸乳液压敏胶。  相似文献   

13.
HLB值及其在乳液聚合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的概念、获取方法,并介绍了其在乳液聚合研究中选择乳化剂及控制复合乳化剂配比用量方面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纳米SiO2对Vac乳液聚合及乳液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醋酸乙烯酯(VAc)/纳米SiO2复合乳液,考察了纳米SiO2对VAc乳液聚合过程和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对VAc转化率和接枝率有一定影响;复合乳液中乳胶粒的形态、乳液的粘接强度、热稳定性和粘度等均明显不同于常规乳液。  相似文献   

15.
反相乳液聚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反相乳液成核机理、聚合过程动力学模型及反应体系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反相乳液聚合技术在改性淀粉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二乙烯基苯(DVB)四元共聚反应性微凝胶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共聚合行为,讨论了乳化剂、引发剂、交联单体DVB含量和聚合温度对其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DVB为交联剂,St-BA-MAA微凝胶乳液聚合反应速率Rp∝[E0]0.93[I]0.928,其乳液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曲线与经典乳液聚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PHMS/VAc复合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含氢聚甲硅氧烷(PHMS)/醋酸乙烯酯(VAc)/羟甲基丙烯酰胺(NMA)复合乳液,研究了聚合方法、乳化剂配比及用量对乳液的粒径、粘度、表面张力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采用非离子和阴离子的复合乳化剂可明显提高乳液性。聚合方法对乳液性能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PSt/P(BA-BOA)〔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核壳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状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了乳液粒子的粒径及其分布,对乳液的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聚合方式、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等为主要原料,采用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考察了可聚合乳化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和HFMA的用量对无皂乳液的电解质稳定性和涂膜耐水性的影响。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量热扫描仪(DSC)及热重分析(TG)对氟丙乳液涂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传统乳液聚合得到的乳液及相应的涂膜相比,无皂乳液的耐电解质性能和涂膜的耐水性都有一定的提高,含氟单体有效地参与了聚合,涂膜的疏水性大大增强,耐热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