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泛泛而论,“过度诠释”之说是有其道理的,但从《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书来看,无论是艾柯立论的方式还是具体论证过程都有着明显的错误,其错误主要在于:将生活本文诠释、科学本文诠释与文学本文诠释混为一谈,从而抹杀了在文学解读过程中不可能撇开其第一阶段——文学欣赏阶段的丰富多采的感受、想象和联想所带来的结果这一根本特点,从而也就忽视了在文学解读活动中根本不存在的“过度诠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从文学活动的审美这一视角,剖析作者创作活动、读者阅读活动中的再创造、研究者从意识形态领域的发掘,力求通过特殊的审美观照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很可信.可信处,关键在于“破”,能“破”才有益“下笔”,方能“有神”.所谓“破”,按现今的方式理解,便是理解作品内部的立意,选材,布局,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又可以是作品外部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社会效果等,或更多需要发挥的东西。而最能使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深透地“破”的,我看莫过于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了,因而,我们就得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们通过阅读典范文章,可以了解到作者借“文学”这种形式来阐明观点,表达思想感情这一道理。教学时,…  相似文献   

4.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命题,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解释活动中的解释者(主体)与解释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解释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深入而辨证的探讨;既充分尊重接受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意识——“意”,又强调文学解释活动最终不能背离对作者和文本原意——“志”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把文学解释活动看成是解释者之“意”与解释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形成新的意义过程。正是在这基础上,“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所蕴涵的解释学思想能与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深层对话,两者互取长处,在内在旨趣上形成中西融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学解读是读者参加作品意义世界建构的一种活动,强调读者活动是文学本体的构成部分,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方式,强调文本的意义和生命在读者的解读活动中生成,没有读者就没有文本的鲜活的生命。文学解读的功能主要有阐释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哲学功能。  相似文献   

7.
一般著作都将《庄子·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一句中的“神”字解释为“精神”或“精神活动”,本文认为,这样解释不仅与文意扦格,译文别扭,而且与庄子所要阐述的哲学思想不符。这里应解释作“思维”或“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西方人文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有理性主义与物体主义两种表现形式;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阅读观念的更新是接受者知识更新的前提。阅读现象的研究成为信息时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学解读学从美学和哲学的高度奠定了一般阅读理论的基础。与传统释义学奉书本为经典的还原主义导向不同,当代解释学认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本身集中体现着还原与创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这种意义的生发与意象的再创造活动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10.
文学艺术由于其本身的诸多阅读特点,在文学教育中,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文学艺术在初级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已引起教育界的充分重视。本论述从文学的宏观角度与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分析了文学艺术与初级语文教育的关系,认为文学艺术作作为具有教育性的文学、作为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文学和作为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在初级语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主编寄语     
在校党委的支持下,作为切实提高学报的稿件质量和学术品位的举措之一,今年,校内外一批颇具科研实力的中青年学者应邀成为了我刊的特约撰稿人。开春时节,我们陆续收到了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其中,刘忠诚的《文学:‘生活经验版’与‘心灵经验版’》,从创作和阅读两个层面对文学进行了本源性追问。在这种追问的进程中,作者于不动声色中一点点地拆除了将文学仅仅囿于“生活”和“生活经验”的传统樊篱,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认识文学,解读文学作品的可能性。胡银根的《人文精神涵义等若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赵宪章针对我国过去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政治化倾向,重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他将审美视为文学的本质属性,将“美学的、历史的”视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将文学形式视为“意识形态的形式”,并从文学形式入手,对文学文本、戏仿体、网络文学等进行了探索。赵宪章的文艺学研究丰富和补充了新时期文艺学的薄弱环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读是读者对包装设计作品意义的解释与阐述,是一种建构性的主体行为。意义的解读有多种方法,而象征化解读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解读方法之一。象征化解读是指不管作品是否包含象征意义、设计者是否运用了象征手法,消费者都会站在象征角度,用象征的解读方法参与建构作品象征意义的活动。在包装设计作品的理解与阅读过程中,象征化解读是读者即消费者最普遍的解读方法。通过对象征化解读的存在基础、发生机制、解读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象征化解读在包装设计中的相应原则。  相似文献   

14.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自古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客家文学的文化特征,时贤有以“根在中原、山乡特色、雅俗互动”概括者,此应未得其旨。客家文学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其实就在一个“客”字。无论是外在之“形”,还是内在之“神”,客家文学无不体现着“客家”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语码转换是《尤利西斯》的一大特色。传统小说中作者总是不断站出来解释人物的意识活动,乔伊斯则“作者退出小说”,将人物的意识活动或话语活动通过语码转换等意识流技巧直接呈现。读者如不去揣摩语码转换隐含的意义,就无法读懂该书。语码转换发展了文学创作手段,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学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本接受获得文学意义的特殊的心理过程和实践活动,是文学接受的最基本的层次和最普遍的途径,也是一个必须与文学消费、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其它文学接受活动区别开来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叙事首次出现于战国晚期,它有别于以歌谣为主体的抒情文学以及源于巫官文化的史传叙事,是故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的有机整合。文学叙事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个体文学创作时代的来临。以辞赋文学为代表,屈宋首创的人神之恋是文学叙事的典型主题,人神之恋最初表现为“以性娱神”和“性梦之爱”两种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的本质和意义,最终决定了人神之恋的基本特征以及后来相关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文学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本接受获得文学意义的特殊的心理过程和实践活动,是文学接受的最基本的层次和最普遍的途径,也是一个必须与文学消费、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其它文学接受活动区别开来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并口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城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