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攀枝花文化是金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攀枝花文化在金沙江文化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金沙江文化赋予了攀枝花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致性与多元性、生态的多样性、地域的边缘性、民族的亲缘、崇拜的自然性等特征。攀枝花文化在金沙江文化中的价值体现在攀枝花文化是金沙江文化的精彩内容,是金沙江文化的主力之一,攀枝花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多种文化的交流的产物,因此攀枝花文化在金沙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攀枝花作为金沙江腹地,其笮海盐文化是金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所谓金沙江文化,是指金沙江的流域文化,金沙江在《山海经》中称之为"黑水"、"赤水",而攀枝花市在先秦时代即《山海经》中说的"赤水之北"和《汉书》中说的"江南之地"。攀枝花从史前文化到青铜文化阶段,金沙江文化均具整合与不整合的流域形态,金沙江文明的起源时代,相当于它的青铜时代。金沙江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以沙金而彪炳于世的(徐仲舒先生生前对丽水黄金的开采与转运有专文研究),从文化板块看,以西昌为中心的邛海文化区和云南大理的洱海文化区是以其鱼米为特征;昭通的千顷池文化区是以青铜文化为代表,以攀枝花为中心的笮海文化区是以其食盐为象征。纵观黄帝将次子昌意降居若水;西羌南迁金沙江流域;秦始皇在金沙江腹地置郡县;汉武帝开拓西南边疆;诸葛亮南征,可能是直指笮海的食盐而来的。可以说从《山海经》这一角度来研究金沙江文化,也就为攀枝花建设钒钛之都寻找到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4):F0002-F0002
<正>"金沙江文化"栏目,为《攀枝花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自2008年本栏目创办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社会的好评。2010年7月,"金沙江文化"栏目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2013年8月,因"金沙江文化"特色栏目,《攀枝花学院学报》被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评为"第一届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金沙江文化"栏目,主要刊载关于金沙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地域经  相似文献   

4.
<正>"金沙江文化"栏目,为《攀枝花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自2008年本栏目创办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社会的好评。2010年7月。"金沙江文化"栏目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2013年8月,因"金沙江文化"特色栏目《攀枝花学院学报》被四川省  相似文献   

5.
<正>"金沙江文化"栏目,为《攀枝花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自2008年本栏目创办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社会的好评。2010年7月,"金沙江文化"栏冃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2013年8月,因"金沙江文化"特色栏目,《攀枝花学院学报》被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社会科学学  相似文献   

6.
<正>"金沙江文化"栏目,为《攀枝花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自2008年本栏目创办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社会的好评。2010年7月,"金沙江文化"栏目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2013年8月,因"金沙江文化"特色栏目,《攀枝花学院学报》被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协会评为"第一届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攀枝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经费保障机制的有力支撑。总体上,攀枝花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呈现"政府领导、流程再造、整体优化"三大特征。文章从认识维度、目标维度、组织维度、手段维度和监督维度对攀枝花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攀枝花地区是地处攀西大裂谷的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而基督教文化是攀枝花地区比较年轻的外来文化。尽管这一外来文化在攀枝花地区的起源、发展以及经历的主要阶段都充满了艰辛,但它却正在与本地其它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茁壮成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基督教文化在攀枝花地区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但只要基督教文化的传道者和信徒们以及本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的宗教民族政策,切实把宗教文化与当地的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旅游开发、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等结合起来,基督教文化在攀枝花这块热土上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以物类比人事,得出了"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结论。那么,何为远古金沙江文化?远古文化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语言瞬间即逝,无法保存,但人类却有天生的记忆本能,任何本原的模型,它都会深深地埋在心灵之中,经过漫长的种族遗传而形成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原型。先秦东部华文化原型与西部金沙江文化原型通过和亲与战争曾有过三次交流。在羌族走廊的东部西部民族迁徙中,这种迁徙交流的结果促成了金沙江沿岸的民族逐步接受了华夏文化,并最终融入了华夏民族,成为占中国总人口10%的蜀方言文化区的一员。虽然《山海经》中赤水(金沙江)南北被妖魔化的厌火国、讙头国消失了,就是在汉代还存在的笮都人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赤水以北的创世之神烛龙,凭借它的神威重新点燃了金沙江文化圈母系氏族王国的圣火,大禹通过治水传播了巴蜀文化。4000年来,金沙江文化圈内乡音不改,彰显出西部巴蜀文化圈这朵木棉花(攀枝花)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与行政划分标准不同,作为地理和文化意义的攀枝花,其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由上至下大体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原始农业时期、传统农业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倾向时期。在文化上则相应表征为原始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和以旅游文化为代表转型时期的后工业文化。深入考察攀枝花历史发展阶段,确立其文化发展类型是有效整合攀枝花地区文化资源,提升攀枝花文化品质,推进攀枝花区域性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国家行动的三峡移民,是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更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作为以直接记录反映社会现实所擅长的摄影来讲,国内一度出现了众多作品,比较集中地从视觉上呈现出移民的动态过程的现象。从长江三峡移民文化的历史成因着手,深入分析在江河背景下的三峡人地关系与移民心理特征,深层次地阐述摄影对于三峡移民主题的挖掘路径,提出在三峡移民启动二十年后运用纪实摄影手段、数字技术,结合当代艺术创作,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进行影像考察采集等多种手段,以进一步深化中国摄影对于三峡移民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视觉化书写,完成对该题材的立体框架、全过程、大作品构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南巧家盆地第四纪河流沉积和重矿物特征的研究,探讨金沙江下游巧家段水系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6 Ma B.P.之前巧家盆地开启后,古金沙江巧家段南流水系也随之形成,并在盆地内发育了至少3期河流沉积,当时为宽阔的辫状河沉积环境,物源区位于巧家以北至四川西昌-昭觉一带的黑水河和西溪河流域,河流将玄武岩、灰岩、砂岩等砂砾携带至盆地中堆积,重矿物组合为锆石-绿帘石-金红石-电气石-角闪石-磷灰石;在0.5 Ma B.P.之前,由于云南高原的隆升使得古金沙江巧家段水系南流受阻,并在古水系支流的溯源侵蚀下被袭夺,造成巧家河段的倒转北流,金沙江贯通,巧家段水系物源区发生巨大变化,河流开始将金沙江中上游流域的板岩、千枚岩、片岩以及石英岩等砂砾带至盆地,重矿物类型中也开始出现石榴子石,在构造活跃期河流不断向西迁移并进行下切,形成了金沙江4级阶地。巧家盆地河流沉积与重矿物特征及相关年代的研究显示,巧家段水系的袭夺倒流,金沙江的贯通应发生于0.5 Ma B.P.之前。  相似文献   

13.
阿拉滑坡形成机制及堵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拉滑坡是特大型古滑坡,会理"8.30"地震后出现复活迹象,若坡体发生快速整体滑动,将会堵塞金沙江并直接威胁对岸成昆铁路师庄火车站,后果不堪设想.本文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阿拉滑坡形成机制并对堵江可能性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4.
南流江流域的方言即是玉林市的方言。其民系的形成保留了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地方特色,并具五彩缤纷的地理格局。玉林白话和客话既自成一体,又互相交融,既体现了古汉语的语音语法系统又有客家大县的方音。两种方言还具有丰富的方言文化。体现了玉林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讨论了地理研究的“人文化”趋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一开始就注重人文化的研究,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的核心也要求出现地理研究“人文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7.
从弥生时代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一直处于中国大陆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这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汉字、儒学、佛教的东传以及古籍和艺术的传入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日本文化正是在大量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加以创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河洛文化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记载了现实生活的世俗场景,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它对我国体育的平衡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石器时代的世界各地氏族先民,在交通、信息十分不畅的情况下,在不同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地区的河流或山川谷地内,顽强生息、劳动,创造了既有人类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物质与精神化。中国地域内的各氏族公社或部落,虽然互相有一定影响,但在发展中也呈现“多元”趋势,新石器早期化遗址在江南、江北均有发现,前仰韶化时代亦然。中国古代社会明因素在这个时期虽然已有,但较稀少。仰韶化时期的母系氏族化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黄河流域进步干长江流域的趋势。至龙山化时代,父系氏族古化、古城、古国等社会明迹象,仍是江北多于江南,因而古代社会明之源均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已有上-F6000年的社会明史。  相似文献   

20.
回顾了古代傩文化产生、发展及徽州傩文化的形式和特点,分析了古代徽州傩文化与古代医疗保健的相关性,探讨了古代徽州傩文化对古代医学和体育医疗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