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战略对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粮食由19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1998年4.91亿吨,提高3.35倍,解决了12.6亿人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眠目的成绩,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生产,供给不容乐观,预计2000年人口达到13亿,2030年达到16亿,粮食需求量分别为5.2亿吨和7.34亿吨,这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根据建国50年来粮食发展的情况,从粮食地位,深度开发,科技兴粮,开源节流,人口控制五个方面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综合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实现“中国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的宏伟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21世纪粮食生产地区结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粮食生产发展阶段及其区域变化1.我国粮食生产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跨上了三个半台阶4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粮食生产分为四个阶段,大约经过了三个半台阶,即2亿吨台阶、3亿吨台阶、4亿吨台阶和4.5亿吨台阶图1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1949~1958年为第一台阶,粮食产量达2亿吨,这一阶段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由于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增施有机肥料和良种推广等措施所致。1958~1978年为第二台阶,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这一阶段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的主要动力是绿色革命成果的全面引入和推广。1978~…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动粮食增产技术创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逐步提高.从1978-1998年,粮食总产量从3.05亿吨增加到5.12亿吨,迈过了4个台阶,实现了从粮食短缺到粮食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根本性转变.1982年首次突破3.5亿吨.  相似文献   

4.
冯昭奎 《世界知识》2010,(11):29-29
<正>最近,盛产粮食的东南亚地区发生严重干旱,2009年世界上饥饿人口突破了10亿,这些事实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世界粮食够吃吗"?世界粮食够吃吗?回答是:够吃,也不够吃。现在世界粮食够吃。2007年世界谷  相似文献   

5.
粮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无粮不稳、无粮则乱”,充分说明粮食在经济发展听作用,针对我国粮食近10多年来多次出现波动的情况和国内外对粮食研究的深入,科学地办公室了粮食的内涵,系统分析了我国粮食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对社会安定所起的特殊作用,根据国家制定了2000年奋斗目标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有关粮食指标,总结了科学技术对粮食发展的潜产潜力之经验,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十大转变,为  相似文献   

6.
走向21世纪5000亿公斤粮食目标与耕地资源保护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12.1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合理的保护利用现在的耕地资源,针对我国人口年增1600万,耕地减少600万亩,人需粮食逐年增长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相当之对策,保持2000年实行5000亿kg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7.
保护粮食生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我国粮食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是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导致粮食因比较利益偏低而在市场竞争与资源配置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日渐明显 ;二是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 ,加入WTO的临近 ,粮食将不可回避地受到来自国际上低成本、大规模、高技术含量、高效率农产品及粮食涌入的冲击 ;三是面对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短缺时代的结束 ,供给充裕和低水平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 ,粮食发展必须迎接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双重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和背景下 ,粮食生产要不要保护 ,是每一个研究粮食问题和有志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工作者都必须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12.1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合理地保护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文章针对我国人口年增加1500万,耕地年减少600万亩,人需粮食逐年增长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确保2000年实现生产50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12.1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合理地保护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文章针对我国人口年增加1500万,耕地年减少600万亩,人需粮食逐年增长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确保2000年实现生产50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04—2013年这10年中,河南粮食连年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河南粮食生产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种粮成本上升的幅度超过粮食生产效益上升的幅度,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接近极限,增产压力较大;粮食主产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基本上还是靠天收粮;土地流转总量不大,粮食生产规模效益偏低,等等。对此,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控制农资涨价幅度,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建立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粮食生产体系。总之,只有充分利用粮食生产这一大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礼亲 《科技信息》2009,(19):106-107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一体化要求中国不断向世界开放粮食市场的情况下,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以及国际粮食发展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黑龙江粮食生产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黑龙江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对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粮食生产的多少是由耕地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在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更大改善,耕地质量还没有得到普遍提高,粮食单产量还没有重大突破的制约下,粮食的总产量还必须有稳定的耕地面积作保证.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 1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头等大事 我国耕地总面积虽然有19.51亿亩,但人均只有1.59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43%.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1 000多万的速度净增,耕地还在以每年几百万亩的速度净减.  相似文献   

13.
依托大连物流优势加快东北粮食物流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燕妮 《科技信息》2008,(22):187-187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具备了建设粮食物流业的基础和优势,然而东北地区的粮食流通形成了散、乱、弱的局面,直接导致产销衔接不畅,尤其是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不当,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粮食物流的现状,结合大连独有的交通、地理等优势,对加快东北粮食物流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有利于改善东北粮食物流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孔令聪  李静 《安徽科技》2015,(10):25-27
<正>安徽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6个粮食调出省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安徽省粮食总产达到341.6亿公斤,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丰",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两道"紧箍咒",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  相似文献   

15.
<正> 1 贵州粮食生产发展概况粮食问题是一个国家或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食品、纺织、医药、化学等重要工业部门的原料和农业部门多种经营发展的基础;粮食价格还是市场商品比价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民生问题,粮食的质量关系于国民的健康水平,所以以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为目的粮食质量检验和监督工作也就显得至光重要。针对我国粮食质量的现状,以及结合我国现在粮食检验工作,分析现在我国粮食检验与监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加强粮食监管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提出“多环节减少粮食损失,全方位降低粮食消耗”之对策,以实现2000年全国年产粮食5000亿公斤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12.1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合理地保护利用现在的耕地资源,针对我国人口年增1600万,耕地减少600万亩,人需粮食逐年增长的实际提出了相当之对策,保持2000年实行5000亿千克粮食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粮食危机;最后,从农业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成熟,特别是它们在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实际仓储物流场景的不同,将对基于大数据的云计算构架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粮食行业目前还没有建立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存在涉粮企业信息系统技术路线、数据结构、模块功能各不相同等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切实可行的数据采集技术手段.“智慧粮食”建设以大数据平台为核心,是粮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这一云平台系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粮食行业对大数据支持的需求,并为云计算在粮食行业的实际应用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