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c-Jun氨基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属于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中受应激激活的一类激酶.众多研究表明,在神经萎缩、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心理应激事件中均显著涉及JNK的激活,而这些事件均与抑郁症紧密相联.近年来运用基因敲除和JNK抑制剂等手段证明JNK的确参与抑郁症状的调控;同时不少抗抑郁药的疗效涉及对JNK活性的调节,这些已初步确立JNK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报道有关JNK与抑郁症关联的研究结果,并全面地考察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涵盖神经萎缩、神经发生、神经突触可塑性、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兴奋性毒性和糖皮质激素抵抗7个方面,提出确立JNK为靶标进行研究抑郁症的新途径.此外,结合目前围绕JNK进行药物研发和干预JNK途径带来的抗抑郁效果的研究进展,我们认为以JNK为靶标治疗抑郁症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药物特异质肝损伤的易感机制是当前临床毒理学研究的难点.本研究以何首乌制剂——润燥止痒胶囊为例,结合临床病例分析,采用代谢组学探讨其肝损伤可能的易感机制.病例分析表明润燥止痒胶囊相关肝损伤具有较典型的特异质属性,且与免疫异常活化有关.在正常小鼠上,灌胃润燥止痒胶囊对肝功能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无显著影响;在易感模型小鼠,免疫应激造模因素并未引起肝损伤表型,仅伴随肝组织少量炎性免疫细胞浸润,但从代谢组学可见组氨酸和丙氨酸等代谢通路显著上调(P0.01)和色氨酸等代谢通路显著下调(P0.01),提示代谢重编程可能是其肝损伤易感因素的重要内在机制;而在免疫应激易感因素基础上,灌胃润燥止痒胶囊引起了显著的肝损伤表型,并伴有肝组织大量炎性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同时代谢组学上亦表现为花生四烯酸、亚油酸、甘油磷脂、胆汁酸等与炎症相关代谢通路的显著改变.综合提示代谢重编程可能是药物特异质肝损伤易感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基于易感因素相关的代谢紊乱通路,筛选发现了亚油酸、骨化二醇、18-羟基皮质酮等10个生物标志物可较好地识别易感模型动物(ROC分析中AUC均大于0.9),对临床识别易感人群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毛榕榕  田孟  徐林 《自然杂志》2009,31(3):148-152
近年来,基因、分子、细胞、影像等实验证据表明抑郁症是和应激密切相关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脑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涉及情绪、奖赏、认知等高级脑功能。随着抑郁症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神经可塑性改变将成为揭示“抑郁大脑”的重要途径,为抑郁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周围的情境有正常的认知及产生相应的情绪对于人类社会交往有重要意义.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个体却对情境有着减弱的认知加工及过强的情绪加工,这反映了大脑中认知及情绪网络功能上存在异常.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为研究手段,近年来对抑郁症脑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在认知、情绪以及二者交互作用3个方面集中显示了额叶-边缘系统的功能改变.其中,情绪网络异常主要体现在杏仁核和脑岛,并涉及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型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认知网络异常主要体现在执行控制和默认网络;而抑郁症对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杏仁核和背外侧前额叶.了解归纳与抑郁症相关的认知和情绪脑网络异常能够为将来进一步揭示抑郁症发生的神经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针刀医学临床疗效的机理论述,探讨针刀医学治疗临床机制;方法1.通经活络,疏通阻滞的经络机制 2.神经刺激、脊膜反应的应激机制 3.剥离粘连,组织减压的松解机制 4.调节阴阳,恢复平衡的生物机制;结论针刀医学在临床上所产生的效应和其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整合临床思维模式,总结临床经验,更加科学规范地使临床工作更具科学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针刀医学临床疗效的机理论述,探讨针刀医学治疗临床机制;方法:1.通经活络,疏通阻滞的经络机制2.神经刺激、脊膜反应的应激机制3.剥离粘连,组织减压的松解机制4.调节阴阳,恢复平衡的生物机制;结论:针刀医学在临床上所产生的效应和其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整合临床思维模式,总结临床经验,更加科学规范地使临床工作更具科学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7.
林文娟  王玮雯  邵枫 《科学通报》2003,48(9):926-929
介绍一种新的情绪应激模式, 即以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刺激作为情绪应激源, 考察14 d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情绪应激诱发出明显的攻击行为, 激活了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 减少了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和血白细胞数目. 而单纯缺水但无空瓶刺激的应激只引起探究行为、HPA轴激活和血白细胞数目降低. 这些结果证明了心理行为因素对行为、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该模型可用作拟人类的情绪应激模型(例如愤怒或焦虑), 它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情绪应激、行为和免疫功能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文献证据显示,神经心理学损害已被确立为抑郁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关于抑郁症患者具体的神经心理学损害尚未总结出公认的模型.本研究采用自我面孔识别(self-face recognition,SFR)这一经典的神经心理学范式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是否受损.本实验招募了18例抑郁症患者和20例健康被试进行SFR测试.实验中采用面孔合成技术测量了与控制组被试相比,抑郁症患者在不同面孔识别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面孔识别加工偏向性大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被试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1,36)=7.388,P=0.01).随后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在自我-名人和自我-陌生人任务上分别表现出来的自我偏向(t=2.636,P=0.012)和自我识别偏向(t=2.190,P=0.03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我加工和自我识别加工的损害,表明抑郁症个体确实存在自我异常水平.以上调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抑郁症的病因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焦虑障碍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碍,也是全球第六大致残原因.如何建立精准有效的个体化预防-诊断-治疗体系,成为当前亟须攻克的难题.焦虑障碍主要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惊恐障碍(PD)和社交焦虑障碍(SAD)的亚型;其发病机制和分型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临床焦虑障碍和亚临床焦虑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本团队的研究进展,重点从神经认知机制的理论模型和临床应用方面寻求新的见解和研究线索.基于经典认知模型、杏仁核和脑岛中心神经模型,以及静态脑网络模型,我们提出了动态焦虑脑网络模型:强调突显网络、执行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和感知网络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这是情绪和认知控制交互作用的基础;网络间的神经振荡负责资源转换和信号同步;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特别是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通过神经递质调节上述过程.本文还总结了焦虑的诊断和预测指标,包括遗传特征、认知特征和神经生物标志物,特别强调了特异频段的神经振荡模式,以及动态脑网络连接,以预测个体化焦虑症状和其他精神疾病.通过在体脑成像、神经环路示踪技术、单细胞组学等技术,全面精准解析焦虑障碍的多维度发病机制,揭示国家一类创新药物GW1...  相似文献   

10.
正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7年2月官方发文称,全球抑郁症患者数已达3.22亿,全球范围内约有4.3%的人患抑郁症,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在全球疾病致残率和疾病负担的排名中位居第二~([1]).抑郁症是现代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身心疾病,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甚至家人平日的工  相似文献   

11.
创造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迄今为止,已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高创造力人群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疾病)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探索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关系进而探讨创造力的本质和个体心理机制成为创造力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时至今日关于两者关系的认知神经机制和基因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本文结合行为、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证据,梳理和评述了有关创造力和精神疾病关联的实证研究和若干理论观点,系统探讨了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的深层关系.未来研究应加强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关系的理论整合与构建,并利用影像遗传学方法及大数据方法,在"基因-脑-环境-行为"的框架下,从微观、中间和宏观层次开展多层面、多学科的交叉整合研究,同时加强对亚临床人群的多中心联合、大样本研究并尝试纵向研究设计,以更深入地对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深层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压力,过大的压力对我们的健康是有害的,不过有点小压力对我们的健康却是有益的。匈牙利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良性压力(或叫良性应激),指对健康有益、能让人体会到成就感等积极情感的压力。例如,结婚和晋升带来的就属于良性压力,它们在让人感到有点紧张和有点害怕的同时,也让人产生兴奋、激动的感  相似文献   

13.
以往研究表明,抑郁认知易感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与抑郁症个体相同的是,抑郁认知易感个体表现出负性注意偏向,然而是否也存在与抑郁症个体相似的自我关注增强,仍未有实证研究给予验证.本研究采用oddball范式来考察抑郁认知易感个体自我参照加工及其神经机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记录个体对4类不同自我相关名字的加工情况.结果发现,在P2和N2的潜伏期上,抑郁认知易感个体对自我相关名字的注意要早于正常个体;在P2和P3成分上,抑郁认知易感个体诱发的波幅显著小于正常个体;在P3成分上,正常个体出现了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高自我相关名字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中等相关名字,且中等相关名字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无相关名字;然而在抑郁认知易感个体中,高自我相关名字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低和无相关名字,仅存在自我参照效应.结果表明,与正常个体相比,抑郁认知易感个体自我参照加工的程度效应消失,这可能是由于抑郁认知易感个体的自我概念简单化,更加聚焦核心自我,使得其无法精细区分不同自我相关程度的刺激.该结果可以作为未来对抑郁症早期症状识别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研究显示,功能连接为特征被用于抑郁症机器识别的研究受到人们关注,但不同时间尺度的静息态功能脑网络能捕获抑郁症神经病理信息的水平尚不明确,对抑郁症识别效果的影响也未知.本研究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的脑网络对抑郁症识别效果影响的模型,并阐明了典型时间尺度的脑网络所捕获的抑郁症病理信息.研究分析了64例临床抑郁症和53例健康对照被试的数据.首先,建立功能脑网络,获得抑郁组显著的功能连接;其次,将显著连接输入支持向量机训练、测试,获得敏感、特异以及精确度;再次,建模识别效果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获得识别效果的模型.初具识别能力的网络时间尺度约为46个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主要捕获后扣带回与眶额叶皮层间,右眶部额中回与左角回间,左回直肌与左海马间强化的功能连接.获得最好识别效果的网络时间尺度约为114个TR,且多捕获了右角回与双侧顶下缘角回、额中回间,左杏仁核与左缘上回、右中央沟盖间弱化的功能连接.随时间的增加,脑网络可能捕获某些与抑郁症不直接相关的连接,使识别效果降低.因此,抑郁症识别效果随静息态功能脑网络时间尺度的增加呈现倒U形趋势.这将为进一步研究抑郁症的神经病理机制和提高其智能识别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任惠民 《科学通报》1993,38(17):1610-1610
应激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受到环境应激影响的生物体,包括细菌、植物、动物和人,甚至是培养的活细胞与组织内。由于应激蛋白首先是在经过非致命性热处理的果蝇中被发现的,因此又称为“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除热应激作用外,乙醇、Cd_(2+)等重金属离子、氨基酸类似物、过氧化氢或氧自由基等化学因素及冷损伤、感染、缺血等也诱导热休克蛋白的合成。应激蛋白合成的增加被认为是生物应答各种不同物理、化学及其它外环境对其  相似文献   

16.
邵黎 《科学通报》1995,40(2):164-164
我们以往的工作证明束缚应激时,动物(大鼠及小鼠)血清中可产生1种分子量为150及370ku的大分子蛋白质,它能明显抑制由ConA诱导的正常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简称血清抑制因子).本工作在同一模型上研究了不同组织的提取物对正常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试图寻找束缚应激动物血清中抑制因子的产生部位.  相似文献   

17.
人类早期应激猕猴模型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母婴分离常常被用来模拟人类早期应激,但它对个体的负面影响能否被长期正常的生活经历所逆转仍然未知。本研究考察了母婴分离猕猴经历了长期的正常社会生活之后的HPA轴功能和行为。结果发现,母婴分离猴的HPA轴功能紊乱,行为异常,尤其是反映焦虑状态的行为大大增加。 从而第一次在猕猴中证明,母婴分离的影响是长期和持久的。同时也说明母婴分离猕猴是人类早期应激的理想动物模型,可以用来研究早期应激诱发的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不久前宣布,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达到总人口的4%,超过3亿人身患抑郁症,人数相比十年前增长了18.4%。目前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头号致残元凶,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约为男性的1.5倍,全球约80%的精神障碍患者都来自中低收入国家。为贫困和失业所苦,遭受内乱、冲突等困扰的人群,身患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抑郁症患者往往长期伴随情绪低落,如悲伤内疚、低自尊、兴趣丧失、功能减退等,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加便捷、客观、高效的方式来辅助抑郁症的快速识别.语音作为一个相对客观且容易获得的变量,具有其潜在的价值.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语音的抑郁症识别模型,探究语音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收集了103名被试(45名抑郁症患者,58名健康人)的语音数据,实验组为临床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年龄在23.8~44.6岁之间,控制组为健康人,年龄为20.1~41.7岁.我们采用了3(情绪状态:正性、中性、负性)×3(任务类型:语言问答、文本朗读、图片描述)的实验设计,运用机器学习的分类算法——逻辑回归(LR)来构建抑郁识别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语音的抑郁识别精度可以达到82.9%.本文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基于语音变量建立有效的抑郁症自动识别模型,为抑郁症的辅助识别提供客观的指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泽洪  高汝龙 《自然杂志》1997,19(4):219-223
神经生长因子是近10年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从神经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如神经胚胎发育学、神经生理、神经化学、神经免疫、神经病理和神经药理对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视觉神经生物学如视神经的再生等与神经生长因子的关系,讨论了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状况和眼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