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癌症免疫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癌症治疗的潜在支柱性疗法.然而,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为代表的肿瘤免疫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却常伴随响应率低、持续时间短、易复发等问题.了解造成免疫疗法局限性的原因对于提高免疫疗法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本文对肿瘤的免疫逃逸通路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近年来纳米材料在调控癌症免疫应答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当前纳米材料用于癌症免疫疗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限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肿瘤免疫治疗通过激发或重建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是继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后的另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免疫学和肿瘤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快速发展促使各种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进入临床研究并展现出强大的治疗潜力。目前临床常见的肿瘤免疫疗法包括单克隆抗体疗法、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疗法、过继细胞疗法、溶瘤病毒疗法和肿瘤疫苗等。文章回顾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历程,分析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以期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肿瘤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具有深远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肿瘤治疗手段.以CART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虽在血液肿瘤中疗效显著,但因在实体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作用,使免疫细胞在实体瘤治疗上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1]).因此,如何靶向改变肿瘤微环境,创造有利于免疫细胞浸润和维持活化及杀伤功能的环境成为目前解决免疫细胞在实体瘤中应用的关键问题.美国麻省理  相似文献   

4.
<正>继化疗、放疗后,在肿瘤疗法的创新上,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多种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如阻断免疫检查点、过继性T细胞转移联合治疗,或肿瘤疫苗和细胞因子联合给药等。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免疫疗法将对肿瘤患者的生存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百多年前,美国骨外科医生威廉·科莱(William Coley)对一位面部肉瘤的患者进行了手术切除(切除了大部分瘤体),术后,患者发生了化脓性链球菌感染,不久恶性肉瘤奇迹般地消失  相似文献   

5.
<正>2011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阻止T淋巴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的抗体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开启了癌症治疗的新时期。这一年,距离《科学》杂志上最早发表关于这个抗体的论文已有15年。如今一个引起热议的名字"癌症免疫疗法"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从严格意义上讲,"癌症免疫疗法"包含了至少两重意思,一是传统意义上的用免疫手段治疗癌症的方法,譬如给人体加入人造的免疫蛋白质或者一般性地提高免疫能力以抗击癌症。二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其更为聪明更为有效地进攻癌细胞。目前人们谈到的"癌症免疫疗法"专指后者。  相似文献   

6.
定量工程生物学在定量刻画肿瘤微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肿瘤免疫疗法的机制研究.然而在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大部分病人对免疫治疗无响应.因此,免疫治疗的响应机制是研究肿瘤免疫疗法的重点和难点.其中,肿瘤微环境被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针对肿瘤微环境的定量测量与定量数据分析对肿瘤免疫疗法的机制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利用定量生物学手段解析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种类、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各种细胞的空间位置、物理和化学因素、细胞外基质等,并建立这些因素与肿瘤免疫疗法效果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工程生物学手段开发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T细胞受体工程T细胞、树突状细胞疫苗等免疫疗法.本文将主要介绍定量测量方法在肿瘤微环境前沿研究领域内的应用,以及工程生物学在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中改造肿瘤微环境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化疗和靶向治疗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其耐药性是导致肿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引起肿瘤耐药的原因有肿瘤细胞的异质性、药物外排及代谢失活、肿瘤微环境变化、DNA损伤修复失调、表观遗传改变等多种因素.当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更换联合化疗用药或更换新的抗肿瘤药物的策略来克服肿瘤耐药,但由于该方法作用靶点单一,且治疗耐药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耐药甚至多药耐药,导致肿瘤治疗的难度增大.因此,寻找高效、低毒、广谱的逆转肿瘤耐药方法或药物已成为当今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中医药由于成分复杂,可以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呈现多方面抗肿瘤作用,因而在增强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或克服肿瘤耐药方面具有巨大潜能.本文系统阐述了肿瘤耐药的发生机制,分析了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学在克服肿瘤耐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增强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或克服肿瘤耐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失衡、正虚邪盛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原因。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是肿瘤治疗的重点。中医强调通过调整阴阳、扶助正气达到阴平阳秘、正气充足的机体平衡状态,从而实现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目的。这与现代医学肿瘤免疫治疗时,通过打破免疫耐受、逆转免疫逃逸从而重建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增强抗肿瘤能力的基本治疗思路契合一致,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的调整阴阳、扶正抗癌思想对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药扶正抗癌的疗效机制可能主要与肿瘤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9.
随着癌症基础研究的深入,癌症的发生发展与癌细胞的免疫监视逃逸的密切关系逐渐被揭示.患者机体内多种抗肿瘤免疫细胞的存在及其抗肿瘤作用的认识,提示研究者利用免疫系统可能控制癌症.基于肿瘤免疫基础研究以及生物技术的进步,免疫治疗逐渐登上了癌症治疗的舞台.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无论是通过激活自体免疫,还是提供过继性免疫,其疗效在近年来都不断被证实,充分证明了利用免疫系统可能有效控制甚至治愈癌症.肿瘤免疫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相信肿瘤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帮助研究者更充分有效地使用免疫系统,从而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手段,为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课题组主要从事免疫活性细胞发育分化调控、免疫细胞发育的信号转导、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机制和肿瘤诊断靶标的鉴定及免疫治疗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1.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免疫疗法治疗肺癌成为研究热点。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创立的"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和方法指导肺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孙静玮  王俊 《自然杂志》2019,41(2):144-150
癌症免疫治疗,利用抗体阻断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通路,尤其是PD-1/B7-H1(PD-L1)通路,可以激活肿瘤免疫反应来控制肿瘤生长,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疗效,从而荣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陈列平最早于1999年克隆B7-H1,并阐明其在癌症免疫中的关键作用,是这一通路应用于癌症治疗的重要奠基人和推动者。文章沿着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发展的时间轴,回顾陈列平在该领域的重要贡献,揭示PD通路成功应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原因和特点,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杨阳  陈新 《自然杂志》2019,41(4):261-265
尽管只占外周CD4T淋巴细胞的10%,调节性T细胞(CD4~+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却是免疫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该群细胞对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及防止自身免疫反应至为关键。在肿瘤患者,Treg细胞大量积聚于肿瘤微环境中,强烈抑制机体对肿瘤的保护性免疫监视和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从而帮助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目前的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减少Treg细胞的数量或比例、抑制Treg细胞的功能和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文章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详细介绍了中药对肿瘤相关Treg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丹  王晓霞  李斌 《自然杂志》2018,40(6):407-410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用于表彰其在“抑制负向免疫调节用于肿瘤治疗”方面的发现与贡献。文章回顾了两位科学家所发现的免疫检查点从机制发现到临床应用的发展历程,并详细说明了这些原创性发现对于肿瘤治疗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单粒子  何林 《自然杂志》2019,41(4):266-274
藏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2 000多年的使用史且药材种类数量巨大。许多研究揭示部分藏药在抗肿瘤领域具有显著且独到的作用。本文对其中几种代表性的单药和复方药物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理作用进行论述,为藏药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有效延长,但随之而来的心脏毒性问题日渐凸显,其中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事件因起病急、预后差而引起学者的关注。文章系统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引起的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产生这种心脏毒性的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以及潜在的发生机制和中西医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有效延长,但随之而来的心脏毒性问题日渐凸显,其中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事件因起病急、预后差而引起学者的关注。文章系统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引起的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产生这种心脏毒性的风险因素及风险评估,以及潜在的发生机制和中西医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