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区域差距,而县域财政支出是调节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基于重庆市2001—2010年38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数据,结合内生增长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县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县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关系,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各区县角度来看,各个区县的财政产出弹性存在差别,大部分区县的弹性较低,县级财政支出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各区县资金使用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了重庆市各区县资金使用效率的差距。通过对2001年重庆市统计数据的分析从宏观上比较了重庆市各区县的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在各区县的截面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用1998—2001年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比较了重庆市各区县产出弹性的绝对数值,找出了重庆市各区县资金使用效率的差距,并分析了其原因,还从实证的角度提出了由于综合要素生产率主要由资本生产率决定。因此发展重庆经济,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各区县的资本生产率,即要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了全面评价重庆市县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基础经济、区域综合经济、区域财政金融、人民生活水平等6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基于2011年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县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等级区划分;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渝北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渝中区和南岸区等主城区县经济实力雄厚,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等边远区县经济发展较滞后,经济综合评价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现实情况;研究成果可为区县精确定位,制定相应区域发展政策及实现重庆市整体均衡发展的目标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C2 R模型,从土地投入和产出角度,对重庆市各区县土地供应(即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的经济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供应的经济效率普遍偏低,仅有6个区县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1小时经济圈"的DEA有效性高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产业园区土地供应经济效率高;DEA无效区县中,"1小时经济圈"主要表现为土地供应剩余,渝东北和渝东南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剩余;13个区县为规模效益递减的决策单元,23个区县为规模收益递增的决策单元.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未来土地供应数量与布局调整、资源合理配置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高速增长与价格水平下降同时共存的现象.受到学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用重庆市数据建立VAR模型.对价格水平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Granger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之间没有确定的相互影响关系。1997年以来。在价格水平下降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为促进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 自相关等方法分析重庆市2009-2018年38个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耦合协调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结果]1)重庆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子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两个子系统得分时空变化不同步;2)各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区县耦合协调度最大值由2009年的0.38增长至2018年的0.52,2018年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均值较2009年上升26.9%,经济发展较快和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区县耦合协调度较高;3)"一区两群"各区域间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波动减小,区域间泰尔指数减小66.7%,主城都市区内部差异增大,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内部差异减小,各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区域间差异;4)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呈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特征,耦合协调度全局Moran'I指数仅在2013年大于0且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5)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县发展类型逐渐趋于"经济先行";6)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作用强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市场化水平持续具有较强影响力,对应指标Q值在研究期内一半以上年份大于0.5,产业结构优化度、气温和降水对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对应指标Q值分别从2009年的0.215 9,0.126 6,0.191 6波动增长至2018年的0.588 0,0.361 7,0.505 5.[结论]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总体处于失调水平,但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今后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化经济发展,提升市场化水平,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进一步促进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应用索洛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对"一圈两翼"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实证分析表明:两翼的科技进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高于一小时经济圈,但总体科技进步对各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大,表明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未来重庆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转变目前主要依靠大量资本投入支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依靠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支撑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同时突出区县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缩小各区县之间发展的差距,实现重庆市"一圈两翼"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城市化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重庆市直辖1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从影响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化经济因子、城市化居民生活因子、基础设施因子中的3方面14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目标权重值,对人口城市化率进行回归,建立回归模型,对重庆市城市化率进行预测.结果1996年至2007年之间的数据拟合较好,回归模型预测2008年重庆市城市化率达到50%,2020年为70%,平均每年增长1.6个百分点.结果表明,重庆市的城市化水平进程可谓是时间短、速度快.重庆市应该根据自身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确定发展路径,以推动经济社会整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方丽  敬倩 《科技信息》2012,(34):I0203-I0203
重庆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迄今为止,重庆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它的迅速发展和它自身的潜力、政策的挟持等分不开。本文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重庆市近年来的生产总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分为三类:农业区、工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由此可得出重庆市各类区域的分布特点,本文根据各区域的分布特点,提出意见以达到改善重庆市现有问题使重庆市经济能够均衡发展,从而曼上一层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索洛提出的"余值法"理论思想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在三峡库区1996—2006年的数据基础上,对重庆市直辖10年以来三峡库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发展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库区经济依然以粗放型模式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弱,制约库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将是技术进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重庆面对"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目标,加快区域人力资本开发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键。基于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对重庆六区的数据来拟合生产函数,得出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仅有不足5%,对于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落户重庆,重庆的物流业成为了一个新的焦点;结合重庆物流发展和重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物流对重庆区域经济的效应,国际物流积极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的实践以及外资物流进军重庆的步伐,提出了重庆需要积极打造保税物流平台、打造专业的物流公司和培养国际化物流人才等多方面来实现物流与外向型经济的协同。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教育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基于重庆市1997-2003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从教育投入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方面实证了教育能为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并以此说明重庆市教育发展计划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索洛模型的我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2009年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反映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得出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5.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质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是人力资本存量.通过论述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良性循环的作用关系,并选取教育及三次产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人力资本数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政府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对第一产业物质资本的过多投入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最后,提出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支出等若干措施,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以2005—2015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与验证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两者交互项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抑制性.3)总体上,在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有助于经济增长;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提出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积极突破制约结构红利的限制条件,实现人力资本及其构成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应用"索洛余数"的测算方法和重庆市1978-2001年的实际数据,并通过计量经济检验,测算出重庆市该期间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值为23.27%。探究了该贡献率的成因,在横向比较中得出该贡献率滞后于我国东、中、西部省市的客观结论。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启示是:重庆市应以西部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契机,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18.
在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在C-D生产函数基础上建立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运用相关计量经济学方法及软件对四川省教育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物质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90%,教育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时间滞后性,贡献率为13%.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东省1997-2007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协整分析,并对回归模型进行误差修正,得出结论:广东省人力资本投资是其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广东省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在长期和短期都存在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探讨了基于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分解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为了说明这个理论,从人力资本要素这个角度,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通过对各种要素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解,发现上海经济快速增长有其内生性原因,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明显,尤其是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作用要大于直接贡献。在实证中,创造性地通过带约束的回归检验,验证了人力资本间接贡献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