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新兴国家及地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根据《UNESCO创新统计》报告的分析结果显示,新兴国家及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企业创新发展与规模呈一定的相关性.对报告中产品、工艺、组织和营销四类创新按照企业规模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四类指标均按照企业规模从小到大逐步提升,且规模大小与企业创新活动呈正相关.指标最高的是中国大型制造业企业,83.5%进行了产品或工艺创新,接近欧盟最大值(91.4%).  相似文献   

2.
罗珊 《科技与经济》2010,23(4):77-8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制造"已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杜恒志 《科技信息》2010,(25):I0384-I0384,I0386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现代企业产品日益趋向于同质化,工艺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也就越来越突出。本文在对工艺创新概念予以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产品创新尤其是工艺创新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工艺创新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叶笛  林峰 《科技与经济》2017,30(5):41-45
针对福建自贸区发展机遇下产业升级转型的现实问题,利用创新网络等相关理论,对"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下福建唯一地方试点——福建泉州制造业进行实际调研,分析产业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能力的市场导向、吸收能力以及协同能力维度,以探析转型企业的项目关联度定位以及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特点,最终提出促进福建自贸区集群龙头企业转型带动下的产业创新网络辐射效应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但仍有大量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许多中小型企业尚未设立科研机构,研究力量不强,直接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广泛调研和归纳分析,研究提出适应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婧瑗 《创新科技》2019,19(8):32-37
以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迅速壮大并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与制造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来临,中美贸易摩擦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业创新打开新格局。以构建产业创新模式、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路径,提出加强创新引导、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深化互联网融合、重视人才供给、打造品牌创新和倡导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苏南制造业服务化企业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服务化创新业务类型多,相对利润率较高,大型制造企业出口服务行为普遍,但在产量促进型产业政策下,总体上苏南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创新意愿尚不强烈,服务化创新的人才支撑不够。为此要推动区域产业政策优化,形成苏南五市从供给侧协同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创新新格局:一是加强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宣传,激发制造业企业开展服务化业务的积极性;二是产业政策要从"选择赢家"转向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更加注重需求端响应;三是为制造业企业育聚服务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金浩  岳明凯 《科技信息》2007,(17):12-12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作用下,企业产品日益趋向于同质化,工艺创新的作用也就越来越突出。本文在对工艺创新概念予以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工艺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促进工艺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维CAD对产品创新设计的意义及其选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永平  吴卓 《甘肃科技》2006,22(6):61-63,165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我国“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的一项重点工程,而三维CAD的推广和应用是此项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之一。通过论述三维CAD对产品创新设计的意义,提高企业对实施三维CAD技术重要性的认识;通过阐述三维CAD软件评价指标、选型过程、重点考察内容和几点建议,为企业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顺利实施三维CAD技术、合理配置相应的三维CAD软件系统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领先的国家之一,在若干制造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制造创新网络中创新机构的布局体现了美国在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战略思考。研究其制造创新机构的主要趋向,对于把握未来我国和天津市制造业的主要竞争领域具有战略意义和借鉴价值。为此研究了美国制造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主要制造创新机构的技术领域,并对天津制造业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输业有别于传统制造业,服务是其提供的重要"产品",通过管理服务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当前我国运输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该文通过对运输企业管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和当前企业管理服务中存在的若干制约因素加以分析和阐明,提出了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内容,以科技为驱动的管理创新理念,以企业文化为手段的管理服务创新方法等笔者个人观点,期望对我国运输企业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球制造业进入新一轮创新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引发的高端制造回流和后发国家追赶等挑战更为严峻。作为引领全国制造产业升级的先行区域,北京制造业在经济下行和外需乏力的双重压力下,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产业呈现高端化发展态势。但"新常态"下我市制造业面临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高端产业引擎作用不强等新挑战。本文审视了"十二五"时期全市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如何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对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商业模式释放生产力."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企业管理多方面的创新:产品创新(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工艺创新(使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市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供应方法创新(获得一种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组织创新(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风险特征和融资需求,探析了分阶段风险投资对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具有项目筛选和公司监管优势,通过分阶段投资策略能够容忍并承担技术试错的风险,提升企业风险偏好,进而有效激励了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最后,提出了完善风险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对辽宁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4~2015年辽宁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算,并对协调发展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最后提出促进辽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2025"勾画了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给无锡的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文章分析了无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无锡智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兴战略顺利实施。在分析医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和特性的基础上运用哈肯模型构建了医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和提出了研究假设,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医药制造业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人力投入强度是医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序参量,创新人力投入强度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协同关系;创新经费投入强度促进产品创新收益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收益能力促进创新人力投入强度;而创新经费投入强度抑制创新人力投入强度,产品创新收益能力抑制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揭示了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产品创新与对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性,分析了产品快速开发的支撑体系,并通过实例描述了分散网络化制造的全过程,这种网络联盟企业将对我国制造业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快速响应市场产生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弛 《科技咨询导报》2008,(19):213-2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从模仿国外先进产品、引进技术起家,在产品的模仿创新与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在提出“中国制造”的口号之后,我国制造企业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力图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本文选取一个点,主要就“中国制造”的产品创新模式选择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安徽制造业创新能力,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视角,对安徽省制造业进行研究,分别从整体发展状况、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分析了安徽制造业创新现状,表现为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才投入与发达地区制造业差距较大,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出能力不强,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安徽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薄弱的发展困境,提出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人才开发力度、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