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介绍了国外学者对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和双过程理论的论述,认为道德决策中的情绪和认知是整合的、相互作用的,并不是对立的,道德心理研究应将认知和情绪及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由社会直觉模型到双过程加工理论的提出,为道德决策背后的认知-情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乐观偏差现象已被广泛证实,为了探讨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在乐观偏差产生中的相对作用,本研究在提示将来事件相关的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指导语操纵判断目标,要求被试分别客观理性和凭借直觉对将来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时间距离做出判断。结果显示:与无提示条件的控制组被试相比较,提示条件的两组被试(直觉判断组、理性判断组)自我风险知觉显著提高,而直觉判断组和理性判断组的自我风险知觉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风险性现实因素增加自我风险知觉,且不受判断目标的影响。这表明提示现实因素对乐观偏差的影响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情绪和认知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理性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理性推理的过程,强调认知的作用;而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直觉过程,强调情绪的作用。G reene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加工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和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认知和情绪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双加工模型的提出为道德判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区间直觉判断矩阵进行研究,定义了区间直觉判断矩阵及其距离测度与相似性测度新概念,详细研究它们的性质.基于区间直觉平均算子等集成工具,建立了一种基于区间直觉模糊集模型的群决策途径,并根据群决策结果逆判评判专家的水平.最后通过具体实例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面对问题时,很多人会作出一些非逻辑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直觉。而有些判断“应验”了,那么直觉是什么?可靠吗?直觉和第六感是一回事吗?时至今日,这个话题始终热度不减。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兴学科--道德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了大脑中与道德相关的神经网络,对理性在道德功能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特别强调情绪和直觉在道德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独特的道德发展观和整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该学科认为道德为大脑的功能之一,良好的道德需要健全的大脑、理性的思辨、健康的情感反应和敏锐的直觉判断,这些发现对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军辉  徐春燕 《科技资讯》2010,(10):184-184
英语课堂中有很多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对于英语老师组织好教学至关重要,本文就英语课堂中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进行了浅层次的探索,希望给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同直觉偏好结构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属性值为实数、且决策者对属性的偏好信息以直觉判断矩阵或残缺直觉判断形式给出的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首先介绍了直觉判断矩阵、一致性直觉判断矩阵、残缺直觉判断矩阵、一致性残缺直觉判断矩阵等概念,然后分别建立了基于直觉判断矩阵和基于残缺直觉判断矩阵的多属性决策模型,并且建立了基于直觉判断矩阵和残缺直觉判断矩阵的多属性群决策模型,进而给出了基于不同直觉偏好结构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该方法无需对不同偏好结构进行一致化处理,可直接通过求解模型得到最优权重向量,因而避免了一致化所导致的决策信息的失真和丢失.最后应用上述方法对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9.
非理性的发生有其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人脑的复杂结构和左右半球的分工是非理性产生的物质条件,大脑的活动周期对非理性的发生有重大影响。本文着重考察了直觉型和情感型非理性因素的发生过程,指出:问题的提出——现象的呈现——认识组块参照——认识产生,是直觉发生的心理机制,情境——认识和评估——态度——机体变化——情绪和信念,是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发生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心理学家在道德心理学中掀起情绪革命,有关科尔伯格的理性推理决定了成人道德判断的理论已然受到质疑,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者陆续提出多种新的道德判断理论模型,本文介绍了由Greene提出的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即道德判断是由两个系统控制的,一个是情绪系统,另一个是认知控制系统,两个系统具有相互竞争的关系,本文总结本世纪前十年有关功利性道德判断研究成果来理解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评价,以期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客观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理性直觉”是冯契智慧说的核心范畴。何为理性直觉?理性直觉能否得、如何得?其所得如何达?又如何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智慧说能否证成的关键。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梳与考察,并与牟宗三“智的直觉”进行了比较。认为前者强化了直觉与实践、直觉与理性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理性直觉的神秘性;后者则突出了直觉与道德的亲缘关系,通过对道德本体的泛化,渲染了智的直觉的无限性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泛道德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影响和决定个人行为的产生与选择的因素很多。因此在对个人行为进行道德分析的过程中,应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加以综合全面的考察,尤其是对具有复杂性的个人行为进行的道德分析。  相似文献   

13.
略论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复杂多样,概而言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一是主要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然而,对人际关系起决定影响作用的乃是人的主观因素,即人的心理和道德特别是行为主体(交往双方)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状况。揭示和运用道德在人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对于开展健康的交往活动,形成和谐的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直觉模糊匹配的语义距离与贴近度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引用Atanassov直觉模糊集的基本概念,阐述了直觉模糊推理的语义匹配问题.给出了计算直觉模糊匹配度的语义距离与贴近度扩展方法,重点研究了直觉模糊贴近度扩展计算模型与直觉模糊语义距离,包括在离散论域和连续论域上的海明距离、欧氏距离、明可夫斯基距离、切比雪夫距离等扩展计算模型,提出了将直觉模糊贴近度与直觉模糊语义距离转换成直觉模糊匹配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苏艳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5):141-143
在商务英语交际中,心理距离常会影响到指示语的用法,不同的指示语体现不同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受个人的情感、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距离。在不同的商务英语交际场合,说话人要适时调整和把握心理距离,选择和利用适宜的指示语,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医学院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方法采用大学生道德人格形容词评定问卷、道德判断测验、大学生日常行为调查问卷对300名医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调查。结果 (1)医学院校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双惟实践班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人格总分均显著好于普通班学生。(2)是否为双惟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人格总分是影响医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道德判断能力、道德人格总分是预测大学生道德行为好坏的重要因素。双惟实践模式是培育医学生道德人格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传统的聚类算法对直觉模糊集进行聚类分析时,存在对异常值敏感、复杂度较高的问题,不适用于大规模直觉模糊数据的聚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峰值思想和加权兰氏距离的直觉模糊聚类算法(WIFDPL),用来提高算法对直觉模糊数据的检测精度,降低算法的复杂度。由于现有直觉模糊距离算子不满足距离度量的定义,提出了一种新的直觉模糊兰氏距离算子,减少了数据的偏移程度,降低了对异常值的敏感程度;由于凝聚型层次聚类算法复杂度较高,采用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对直觉模糊集进行聚类,显著提高了算法的运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直觉模糊兰氏距离提高了聚类精度,且新算法复杂度较低,更适用于大规模直觉模糊集的聚类。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确定直觉判断矩阵的权重问题,并对与权重的可靠性密切相关的直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直觉模糊数的得分函数和精确度函数角度给出直觉判断矩阵的加型一致性的新定义,并导出加型一致性的等价条件.为了充分利用原直觉判断矩阵的信息以及使决策符合一致性要求,根据加型一致性的等价条件运用转换函数将原直觉判断矩转换为两个加型模糊一致性互补判断矩阵,然后对这两个加型模糊一致性互补判断矩阵运用行和归一的方法分别求出原直觉判断矩阵权重的隶属度和非隶属度,从而得到直觉模糊数型权重,并利用直觉模糊数的排序方法进行排序.最后讨论了决策方法的优良性质,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决策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决策者对备选方案给出评估信息的犹豫性,定义了直觉犹豫模糊集的犹豫度.首先,结合传统的距离测度,给出了基于犹豫度的直觉犹豫模糊集的距离测度,通过具体的模式识别案例分析,将所提出的直觉犹豫模糊集的距离测度与已有的直觉犹豫模糊集的距离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所提出的距离测度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结合有偏...  相似文献   

20.
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探讨影响道德同一性发展的相关因素.在机制上作了几种重要的影响源分析,如家庭教养方式、自尊、自我和谐、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系模型.从模型上看,在对道德同一性的总体影响中,自我和谐影响的总指数最大,其次为教养方式、自尊,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