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三阶段DEA分析法,修正了环境变量与随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对2010—2016年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将西部地区经济效率与中部、东部对比,着重研究了新视角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经济效率水平偏低,东部经济效率保持领先且稳定,中部、西部效率较低且波动较大,调整后三地区经济效率以不同幅度下降,东部、中部变化稳定,西部波动较大,西部地区省域经济效率整体偏低,整体层面上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逐渐趋同。研究认为,应着眼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保持东部、中部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超效率DEA得到的效率值来分析,东部地区的综合效率均值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展现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区不均衡的特点.通过面板Logit模型分析外部影响因素,政府扶持在西部地区所产生的作用最大,能够极大增加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值提高的可能性; 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与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效果最佳; 工业化水平对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从招生规模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用熵值法测算我国各省份2014—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通过Moran’s I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维度的空间作用机制、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高等职业教育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东部地区呈现显著正向直接效应,西部地区呈现显著负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在西部地区还具有显著正向间接效应。建议从宏观层面构建层次分明、有序衔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从中观层面加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从微...  相似文献   

4.
通过SUPER-SBM模型计算2000—2015年我国省域创新效率,结合变异系数、空间基尼系数、ESDA刻画区域创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选择GWR模型分析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表现"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增速大于东部。②区域间创新效率差距不断缩小,主要是因为较高效率省份增长明显。在观察期,创新效率高高集聚主要出现在东部,低低集聚主要出现在西部,中部大部分区域表现不显著。③就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而言,国外技术引进和中小企业促进作用明显,企业研发活动在不同的区域表现正向或负向不同的作用。创新集群环境和政府支持促进作用明显,技术市场发展表现出较弱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制造业规模、投资、就业、区域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结果发现,除了区域经济水平在长期和短期都对本区域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外,其他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影响方向和大小有所不同.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制造业规模对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挤出效应,而投资和就业能显著地促进行业发展;中部地区投资、就业和城市化水平都对生产者服务业产生了负向影响;西部地区除了制造业规模影响为负值之外,其他因素都能促进行业发展.从短期来看,东部除了投资、中部和西部除了城市化之外,其他因素基本上对行业发展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东部地区为入口,按照国家实施东部沿海开发、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政策,先后阐述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及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1997-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和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二者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环境规制的作用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同时,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更显著地依赖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中部地区更显著地依赖环境规制,而西部地区受到两者的影响程度是差不多的。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偏离份额模型对各地区2001—2016年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三大地区能源终端消费在2001—2008年阶段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各行业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2009—2016年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东部和中部工业能源消耗下降幅度最大,带动了总体能耗的下降.②结构偏离分量方面:2001—2008年,建筑业明显低于其他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速,对于区域总体能源消费的推动作用较小;2009—2016年,工业和其他行业能源消费增速较低,而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费增速较高,对区域能源消费的推动作用较大.③竞争偏离分量方面:中国三大地区能源终端消费行业差异显著.2001—2008年,东部地区的工业和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增速高于全国,中部地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增速低于全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全国;2009—2016年,东部地区各行业能源消费增速均低于全国,中部地区除工业能源消费外,各行业能源消费增速仍高于全国,西部地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2017年全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上看,增加创新投入明显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对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影响不显著,表明增加创新投入未能显著提升中国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从地区层面来看,创新投入在东、中、西部对产业结构构成效应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从影响大小看,东部强于西部,中部最末;创新投入在东西部对产业竞争效应呈显著负向影响,中部影响不明显。从竞争效应被抑制的程度看,东部大于西部。据此提出要大力实施以企业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我国北方地区旱涝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我国北方 12个测站 195 1— 1999年 4— 9月的降水量资料 ,用Z指数变换计算旱涝等级 ,据此讨论北方地区 (35°~ 4 1°N)近 5 0a旱涝的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大体以 90°E和 10 5°E为界可将北方分 3个区域 .东部地区近 5 0a来干旱化趋势比较明显 ,特别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干旱次数异常增多 ;而西部则相反 ;中部呈现过渡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旱涝的时空变化存在从西部向中部、东部逐渐转移的特点 ,每一阶段的旱 (涝 )从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大约需要十几年 .据此推测北方东部地区在 2 1世纪的头 10a将会出现偏涝的气候特点 .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工业滞后一直制约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工业发展差距引起的。西部要想赶超东部,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加快工业化作为中心环节,依靠工业化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然而,西部工业化不能走东部地区工业化的老路,而是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可供利用的务件,选择适宜本地的工业化路径。本文就西部工业化新型路径的选择作了几点讨论,只有从这些思路出发考虑才能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3—201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测度了各省份资本扭曲程度,并运用GMM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扭曲对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中国存在资本扭曲现象,且不同区域差异显著;二是区域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区域资本扭曲正相关,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来看,发现东部省份资本扭曲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中部、西部、东部三区域的现状,分析了不同区域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差异,探讨了其原因,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徐敏 《科技与经济》2010,23(1):51-54
运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1987-2007年的财政金融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财政、金融机构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东部地区明显;西部地区存在财政支农和金融信贷资金年增长率高者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中部和东部地区相反;西部、中部和东部的财政支农、金融信贷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效应不同。平均西部最高,依次是中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外部性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根据中国2008~2012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所在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方法探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和创新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考虑,中国区域经济都呈现收敛性,且西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样,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分区域,中国区域创新水平都呈现收敛性,且中部地区的收敛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同时,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加速了区域创新的收敛性,这一作用在西部地区尤其显著.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章对我国解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了简要历史回顾,认为在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江泽民开创的西部大开发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并从中得出了有意义的启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系统论思想指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的全新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仍呈加快发展之势。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生产力最发达、科技实力最雄厚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货币政策效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苏沪浙、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强度最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强度仅及苏沪浙地区的30%和10%。东部省份对货币政策响应的时滞最短,中部省份对货币政策响应的时滞最长。在东部和东北各省货币政策主要通过直接途径发挥作用,其他地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间接途径发挥作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金融深化水平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力的主要原因。区域差异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通过加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和区域性金融政策完善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  相似文献   

19.
买璐璐  石薛桥 《河南科学》2019,37(6):1020-1027
基于2005—2016年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网络DEA模型,测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研发阶段、市场转化阶段及综合技术创新效率,并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其综合得分,分别针对全国层面和不同区域层面,实证检验技术创新效率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得出结论:①在全国层面,不同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均为正向影响,在技术研发阶段影响最为显著;②在不同区域层面,东部和西部地区在技术研发阶段和综合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均为正向影响,东部地区最显著,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周敏 《科技智囊》2006,(8):30-32
从逐渐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经济三大板块,到“十五”计划期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东中西互动、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以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